發表日期 4/6/2022, 8:42:38 PM
對於研究生這件事情,大傢的關注點似乎都是“開始”,而沒有多少人去注重過程和結果。
當然這些人一般指的就是非研究生人員,也就是“圍城”外麵的人。
比如,大傢會對四百多萬的考生人數爭論到喋喋不休、也會對孩子的分數大加贊賞後發朋友圈炫耀一下,似乎考研成瞭高考,也好像考上研究生之後人生就要達到巔峰瞭一樣。
其實,研究生生活的本質並不是這樣,學生真的就是一個苦行僧,一個人摸索前進,探索發現新的東西。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般的苦。
這個很苦的過程也慢慢褪去瞭不少學生對科研的熱愛和興趣,本來壯誌滿懷的研究生, 一心一意想發Nature和Science ,後來逐漸變成瞭普刊甚至開源期刊。本來想著把三年青春奉獻給實驗室,後來選擇躺平去瞭籃球場和各種娛樂場所。
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其社交平台所吐槽的一樣:
又到瞭研究生招生季。
去年招的基本廢瞭,讓做的做不瞭說沒興趣,自己選的方嚮也沒進展,不肯紮下去什麼也做不瞭。
想讀博的基礎實在是太弱,曾經一個最弱的碩士研究生想讀博……碩士期間優秀的想盡快賺錢,畢竟畢業就50萬,讀4到5年博士畢業就業也許不如現在。
985高校就是高級藍翔。
教授說的是實話,相信並不隻是北航是這樣,其他高校也有,筆者在讀期間親眼目睹過類似的情況,並且自己也是被科研之苦“勸退”的人之一。
後來我纔深刻體會到那句很有道理的話, 低級的欲望隻需要放縱自己即可獲得,高級的欲望則需要剋製纔能獲得。
讀研和讀博不恰恰如此嗎,真正能夠踏實讀下來的確需要強大的剋製力纔行。
既然教授站在自己的角度吐槽瞭一番學校和學生,那麼筆者也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分析這個現象。
碩士畢業說白瞭也就是一個通過性考核的過程,正如大傢普遍熟知的“嚴進寬齣”,工作量夠,內容完整,基本上都可以畢業。
而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就是創新點,沒有?不好意思,盲審就卡死你,隻要延畢就是半年起步。
考慮一下自己的年齡,博士四年級的時候就已經29歲瞭,誰能再去經受得住延畢的摺磨?
所以說,教授所說的,讓做的做不好,自己想做的沒進展。基礎弱的想讀博,優秀的想“搞錢”。
學生也隻不過在按照要求做自己的事情,隻要最後能把大論文寫完整,基本上就能畢業,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挖個坑――去搞一個沒有人做的領域呢?
說實話,很多教授的本子都是和博士生一起完成的,導師站在一定高度上去“運籌帷幄”,而具體的操作者卻是對此一問三不知的學生。
一方麵,教授作為導師,能力肯定很強,很多知識都已經有瞭積澱,做起研究那是如魚得水,而且不會走什麼彎路。關鍵是,導師他不做啊,他隻是把事情安排下去,定期要一個結果。然而學生呢?實力一般,說一般已經是不保守的說法。既沒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也沒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基礎,在科研方麵可以說是寸步難行。關鍵是,做也得做,因為後麵有導師催促著。
另一方麵,說實話,寫本子的過程不也是考慮到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外加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嗎?這個“天馬行空”也就是所謂的“新”, 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到底是怎麼樣的,誰都沒有把握,何況是一個毫無科研底蘊的研究生呢?
再說這個讀博的問題。
教授抱怨,基礎弱的想讀博,優秀的想去賺錢。
但是,誰也沒有規定讀瞭研究生就一定要讀博士,更沒有規定隻能讓基礎優秀的研究生去讀博士。
讀博應該是一個雙嚮的選擇,導師考慮自己弱關注的問題是對的,但學生也有學生的想法。
很多人讀完瞭三年研究生就有些“心灰意冷”,不再有繼續讀下去的想法,我想,這並不隻能怪學生自己。
而且學生能夠找到待遇優厚的工作,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讀書的目的之一不就是找工作然後安身立命嗎?那麼學生去選擇工作也就沒有錯。
更何況並不是所有人的傢境都很好,有些學生確實是做科研的好苗子,但是現實問題也不得不考慮,最後妥協去工作。 這個時候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指責學生功利心太重,這未免也有點五十步笑百步。
也恰恰如教授所說的,他努力瞭很久就是要為他的兒子提供一個不用擔憂物質生活的條件。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學生也有這樣的條件,或許他們讀博的意願也會有所增加。他們之所以妥協,很可能也是想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不用擔憂現實問題的條件。難道這也錯瞭嗎?
所以我認為,學生的選擇不應該被單方麵地批判。
對此,讀者朋友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