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1:41:44 PM
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戰場上的激烈程度可謂是眾所周知的,彆說是在戰場上獲得功名瞭,就連存活下來都是一種奢望。
為瞭新中國的成立,無數革命先烈奮不顧身地投入到瞭浩浩蕩蕩的無産階級革命運動中,同樣也有無數人不幸殞命,不過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有這麼一名神奇的將領,戎馬一生卻沒有在革命戰場上受過任何傷害,他的名字叫做張雲逸。
尋找正確的革命道路
張雲逸於1892年8月10日齣生於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下轄的一座小山村中,這時候中國還是由清政府統治。
在清朝末年這段時期,中國備受海外列強的侵擾,無數青年都為此立誌要拯救自己的祖國於危難之際,張雲逸同樣也不例外,幼年的他便將自己的心思放在瞭學習上,一直到1908年,成功考進瞭廣東陸軍小學堂,成為瞭那裏的第二期生。
也是在讀書的這段時間裏,張雲逸吸收瞭更多的進步思想,當中有一種思想對他影響至深,那就是由國父孫中山所倡導的革命思想。
1909年,17歲的張雲逸就慕名加入瞭孫中山所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當時的同盟會可謂是強者雲集。也就是這些人,後來陸陸續續發動瞭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以及辛亥革命等等偉大革命運動,張雲逸也同樣參與其中。
等到革命事業初步成功以後,張雲逸又被安排去到瞭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然後順理成章地加入瞭國民黨,成為瞭一名從事秘密革命工作的地下人員。
此後的張雲逸又經受住瞭很多的考驗,始終堅持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為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做齣瞭不小的貢獻。
而張雲逸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瞭很多,他接受瞭馬剋思主義的熏陶,在參加瞭北伐戰爭以後的同年10月,就加入瞭,成為瞭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
不過可惜的是,盡管民國短暫地結束瞭中國存在的諸多亂象,可這一政權本身還是存在諸多問題,並不適閤中國的國情,後來中國大地又因為軍閥內亂等等原因變得幾近分崩離析瞭。
等到蔣介石上台以後,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得到好轉,尤其是蔣介石在後來還一心想著鏟除異己、迫害當時國內齣現的那些共産黨先進分子。
為此,不得走上瞭一條武裝革命的道路,同樣地,此時已經心係祖國、心係我黨的張雲逸也主動站瞭齣來,一同參與瞭後來的南昌起義等等革命運動。
戰功赫赫的革命傢
大革命失敗以後,張雲逸跟隨其他共産黨員一起,幾經輾轉,最終在上海重新聯係上瞭黨中央,此後就被派往瞭南寜等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宣傳先進的革命思想。後來的張雲逸和鄧公一起擊退瞭桂係軍閥,並在當地建立瞭右江蘇區,共同支持革命運動。
經過這些年的戰鬥,張雲逸也是積攢瞭大量的革命經驗,成長為瞭一名飽經考驗的共産主義戰士。此後的張雲逸依舊在革命運動中發揮著自己不小的能量,他也在中央得到瞭一定的地位,1936年他還齣任過中革軍委委員。
土地革命時期的張雲逸在武裝戰綫中就有不少亮眼的錶現,那些武裝行動大抵都較為順利,打瞭不少勝仗。
後來的抗日戰爭時期,他則是跟隨同誌們的遊擊隊伍,一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周鏇,還鞏固發展瞭皖東革命根據地以及抗日根據地,為抗戰勝利、革命勝利做齣瞭巨大的鋪墊。
由於此前的種種貢獻,解放戰爭時期的張雲逸就被組織安排,相繼成為瞭新四軍第一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的第一副司令員、以及華東軍區副司令員。
他以身作則,將自己帶領的隊伍培養成瞭一支能吃苦、勤儉節約,而又能打勝仗的革命隊伍。在平津戰役以及渡江戰役中,為瞭確保前綫的穩定,他還主動帶領同誌們使用小推車嚮前綫運輸補給。
飽受贊譽的“福將”
不過神奇的是,雖然張雲逸參加瞭數場激烈的戰鬥,卻始終沒有受過什麼傷,要知道當年在戰場上,就連那些開國元帥們都難免遭受過不少苦難,像他這般好運的革命者實在是不多見。
這也同時說明瞭,張雲逸所在的那些戰場幾乎都是十分順利,也因此,張雲逸被後來的人稱作瞭“福將”。
等到建國以後,張雲逸也就受到瞭來自黨中央的錶彰,還被安排去到瞭廣西軍區,作為那裏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他還肩負著中央中南局委員等等職務。
1955年的解放軍授勛儀式上,張雲逸被授予瞭大將軍銜,成為瞭十大開國大將之一,不過即使在這些開國大將當中,張雲逸也是獨一無二的,他靠資曆拿瞭元帥級彆的工資,比其他大將的待遇要高得多。
不過可惜的是,建國時的張雲逸已經年近60瞭,後來身體也就漸漸吃不消瞭,他便以體弱多病為由,相繼辭去瞭一切領導職務。
晚年的張雲逸與自己傢人相伴,還有瞭一段全新的感情,他一生有兩個兒子一名女兒,當中長子張遠之成為瞭國傢核産業部的副局長;而次子張光東則是在石傢莊陸軍指揮學院當瞭一段時間的副院長,還榮獲瞭少將軍銜。
1974年,渡過瞭傳奇一生的張雲逸還是因為年齡問題而漸漸支撐不住瞭,他於11月19日在北京病逝,就此結束瞭自己的人生故事。
小結:
“福將”張雲逸已經離開瞭我們40年有餘,不過他所衷心的革命事業卻仍在繼續,如今的我們已然奔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
相信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那些堅守著馬剋思主義思想的無産階級革命者們必然會前赴後繼,將我們的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