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6:42:19 PM
3月11日,國務院總理齣席記者會,迴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迴答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時,特地提到瞭:“我們建立瞭大病醫保的製度,一些病種在有些地方能報銷到30萬元到50萬元,高的地方還有不封頂的。總體上城鄉居民看病的報銷比例能夠達到70%,隨著國力的增加還會逐步提高。”
過去10年,中國醫保事業的發展有目共睹,如今已經逐步觸及重特大疾病、罕見病的保障問題。今年兩會上,不少代錶委員對腫瘤治療中的基因檢測發錶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陳賽娟明確提齣:要將腫瘤基因檢測放到醫療機構當中,杜絕醫療安全隱患和腐敗。
2021年的“張煜醫生事件”,曾在業內引發激烈討論。基因檢測已經進入腫瘤治療日常,甚至更前沿的腫瘤早篩也已有大量布局。但很多相關業務開展並不規範,引發的社會問題較多。
全國人大代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於金明也建議:將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重點高發、且容易實現的腫瘤篩查納入醫保。
2022年,基因檢測行業可能迎來全新的機遇。
基因檢測院內進行,杜絕行業亂象
基因檢測,如今幾乎成為腫瘤治療的必選項。但對很多中晚期患者來說,基因檢測成瞭沉重的負擔。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曙光學校校長劉衛昌錶示:很多農民朋友在治療腫瘤的過程中非但沒有延長生存期,還承受瞭巨大的痛苦,往往人財兩空,傢庭還要背上一大筆債。
規範腫瘤診療迫在眉睫。
2022年初,國傢醫保局點名一起騙保案,涉案員工正是篡改瞭基因檢測報告數據,強行報銷診療用藥。很多靶嚮藥物都存在類似問題,隻有檢測到相關靶點陽性,纔能用藥或者進入醫保報銷。
根據Analysys易觀的估算,2022年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規模將達到650億元以上,比2016年翻瞭4番。迅猛發展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
陳賽娟指齣:醫療機構普遍缺乏NGS技術的臨床診斷資質許可,第三方檢測機構應運而生,但良莠不齊,沒有統一的質控體係。且收費高昂,容易滋生巨大的醫療安全和腐敗隱患。
健識局從一些患者中得知,一次基因檢測的費用在8000到20000元不等,而且不能報銷。醫生一般會推薦院外的基因檢測機構。
一傢基因檢測機構的工作人員嚮健識局錶示:腫瘤醫院通常會以科室名義與一傢基因檢測機構長期閤作。患者如果拿其它機構的檢測報告,醫生不會認,患者隻能花錢重做。
這種競爭環境之下,篡改檢測報告等亂象難以避免。
陳賽娟建議,通過試點的方式,將基因檢測放到醫療機構當中,盡快開展臨床實驗室自建項目,讓醫療機構能夠為患者做NGS基因檢測,同時製定基因檢測行業的規範標準。
健識局瞭解到,已經有醫療機構提前進行瞭布局。天津一傢腫瘤醫院的工作人員曾對健識局錶示:院方已計劃自己建立基因檢測實驗室,將院外的檢測逐步轉移到院內。
建議將高發腫瘤早篩納入醫保
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正在不斷加強對腫瘤防治的力度,早篩早診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錶示:最不想看到“晚”字,腫瘤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我們自認為健康的時候,有針對性的做篩查和早診十分必要。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錶示:癌癥早診早治需要規範化。當前缺少對已開展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的係統性評估,也缺少基於中國人群證據的國傢癌癥篩查指南,影響瞭早篩早診的規範化開展。
腫瘤早篩的最大作用是規範腫瘤治療。於金明錶示,早期發現就可以通過手術和立體放療治愈腫瘤,免去患者後續痛苦。
於金明呼籲將肺癌、乳腺癌等一些高發性腫瘤的早篩納入醫保,在他看來,這些癌種都比較容易實現篩查,納入醫保可以推動各方落實腫瘤早篩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花亞偉也有同樣的想法。他在今年的提案中錶示:建議將癌癥早篩項目和産品納入醫保或商保,對於高危人群每年定期參加的防癌篩查,建議納入到門診醫保支付範圍。
但現有的腫瘤篩查技術,成本上還不足以普及推廣。有早篩企業對健識局錶示:目前的早篩技術和産品價格不低,企業也需要一定時間將成本降下來,為進入醫保做好準備。
早篩對癌癥防治意味著什麼?兩會前夕,國際臨床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發布瞭一篇關於美國肺癌的最新流行病學數據報告:美國的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率已經從2010年的46.4/10萬,減少到2017年的40.9/10萬。
美國已經開發瞭幾種篩查技術和策略來減輕整體的癌癥負擔,這一點藉鑒。
#癌癥早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