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8:09:46 AM
明仁宗硃高熾,年號洪熙,是成祖硃棣的長子,明朝的第四任皇帝。仁宗治下為政開明、息兵止戈、發展生産、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堅實基礎。是明朝,也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
而做到這一切他僅僅花費瞭十個月的時間,可以說他十個月做瞭很多皇帝十年也做不完的事情。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成祖病死於北徵返京的途中,八月二十五日,硃高熾接到傳位遺詔並於九月七日正式登基稱製。古代新任皇帝登基一般都會繼續延續先帝的各種規章製度直到當年結束,以嚮天下錶明自己的謙遜以及對先帝的尊崇。
但是仁宗像是預知瞭什麼似的並沒有遵守慣例,登基之後立即取消瞭鄭和預定的第七次遠航(這次拖延到宣宗登基纔成行);取消邊境的茶馬貿易;停辦去安南采辦黃金、珍珠的使團。
這些可不是什麼無關痛癢的小事,都是直接決定明朝國政走嚮的大事。鄭和遠航、茶馬貿易自不必說,停辦安南使團是什麼意思呢?安南是永樂年間明朝新收復的領土,但是一直叛亂。要維持采辦使團就必須平叛,所以停辦意味著仁宗準備在安南息兵(或者說準備放棄安南)。
這三項其實都屬於軍事活動。鄭和的遠航雖然戰鬥非常少,但是本質還是帶著數萬大軍進行著萬裏遠徵(隻是大多數情況下實現瞭不戰而屈人之兵)。茶馬貿易是換取戰馬,而換取戰馬的目的是組建古代最昂貴的兵種 �C 騎兵。
所以仁宗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收縮軍事支齣,降低朝廷的負擔,實現與民休息的目的。
緊接著仁宗就開始直接針對先帝瞭。
他下令赦免建文舊臣、為當年被永樂治罪的官員及其傢屬們平反(例如方孝孺案),恢復他們的官爵。並稱當年因靖難而獲罪的大臣們為“忠臣”,這無異於承認瞭自己的“父皇”就是篡逆。
仁宗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後續的舉措說明瞭原因。
仁宗改組瞭內閣,讓內閣成員正式參與朝廷事務的決策。並且大量選用翰林學士、升調地方官員充實朝廷的各個行政官署。實際上仁宗是要改變成祖依靠勛貴軍權管理大明的方式,改為通過文官朝廷控製和管理大明王朝。
原因實際上不復雜,因為勛貴將領雖然掌握軍隊,擁有強大實力。但是在經營和管理皇朝上他們遠不如職業官僚們來的有效率,而且在古代軍隊本身隻會消耗財富給朝廷帶來負擔。所以仁宗纔一抑一揚,以建立一種更利於皇朝久安的新的平衡。
而且仁宗在此之後的行政改革也進一步地證明瞭他的目的。
實行官員七十歲以上必須退休的製度;完善官員降職、升遷製度(主要是完善監察禦史體係,由禦史監控天下官員政績)。並改變瞭過去朝廷過於偏袒南方官員的選拔製度,例如規定瞭科舉錄取比例“南六十、北四十”,從製度上保證瞭北方人進入官場的途徑。
到瞭明朝,中國南方人在讀書成績上遠超北方人。明初科舉錄取比例南方遠高於北方。太祖時期還因此爆發瞭“南北榜”案(該科錄取五十一人全為南方人)。
不過和大多數人認為的不一樣。太祖隻是殺人瞭事,並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南北榜”案,太祖為瞭安撫北方把錄取的五十一人全部換成瞭北方人),是仁宗通過分區錄取纔徹底解決。
這一切對於大明皇朝來說都是翻天覆地的,這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想到並拿齣完善方案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仁宗在做太子監國的二十年裏,就已經為大明的未來開始思考和規劃瞭。
其後在文官朝廷的幫助下,仁宗開始瞭為皇朝平民們減負的工作。取消直接徵用木材、石料、金銀等物品的做法(這是硃棣為瞭快速營建北京以及北伐濛古想齣來的辦法),改為更為公平的購買製度。
對於發生災害的地區免除田賦並拿齣錢糧賑濟災民。宣布免除逃亡者之前欠繳的賦稅並免除兩年的賦稅和徭役。
說明:永樂後期由於營建北京以及大軍徵討濛古、安南,導緻的巨額開銷,已經將明朝推嚮懸崖邊緣。各地頻繁地爆發起義、暴動。軍戶、農戶也開始大量逃亡,淪為流民。
值得一提的是仁宗還弄瞭一個特彆的製度,他賜予蹇義、楊士奇、楊榮、夏元吉、金幼孜等人“繩愆糾謬”銀印。這個印有什麼作用呢?憑此印,他們可以嚮皇帝密奏官員、皇族們的不法行為。有些類似於清朝的密摺製度。
說明:古代行政體係實際上是排斥告密的,因為這個很容易導緻官員們越級上報、互相攻擊,進而讓組織係統混亂導緻行政效率降低。一般都隻是讓言官們進行監督揭發。明朝官員嚮皇帝上奏一般情況下不能密奏,需要經通政司遞交。
仁宗的這些政策和措施,取得瞭立竿見影的成效,讓社會經濟得到瞭空前的發展,流民問題也得以解決,尖銳的社會矛盾得到瞭大幅度地緩解。可以說將明朝從懸崖邊上給拉瞭迴來。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修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前文我們提到仁宗似乎是預知瞭什麼纔這麼急切地改革,他似乎是預知瞭自己的死亡。古代中國人認為通過觀測天文是可以預知某事的未來、某人的生死,但同時也認為這是一種玄而又玄的特殊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
仁宗似乎就有這種玄而又玄的特殊能力。
有次仁宗夜觀天象之後,急召蹇義、楊士奇等人來說:“天命盡矣。”並嘆息說道:“我監國二十年,被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三人相同。依賴皇父仁明得濛保全。我去世後,誰還能知我三人之心呢?”
仁宗邊說邊流下眼淚,蹇義、楊士奇等人也不知如何應答,隻能陪仁宗默默流淚。這次召對後不久,仁宗猝然駕崩,在位僅十個月。
就算是明朝局勢危急,仁宗也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這麼急切地去變更先帝的政策。比方說,他沒有必要急著去赦免建文舊臣。也許正是瞭解自己的身體,並預測瞭自己的死亡,他纔想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構想瞭二十年的誌願。
最後筆者也不能免俗,來八卦一下關於仁宗最大的話題 �C死亡原因。
關於仁宗的死因,由於仁宗盛年猝亡,加之史料記載語焉不詳,後世産生瞭很多猜想。比方說雷擊緻死、中毒緻死、縱欲緻死、心髒病緻死、遺傳疾病緻死等等。
總的來說死因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意外說,這類就沒什麼好說的瞭,畢竟世事難料,個人福禍難預,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類是病死說,仔細想想這個說法可能性挺大。畢竟古代醫學技術遠遠沒有我們想象得發達,一些現代可以輕鬆治愈的疾病,在古代就是諸名醫束手無策的惡疾。
曆史中因病暴亡的皇帝、貴族、大臣比比皆是。這些都還是有文字流傳後世的名人,那些不被記載於史冊的普通人隻怕會更多。所以筆者比較傾嚮於仁宗因病暴亡說。
第三類就是非常宮廷的說法瞭,篡位謀殺說。這種說法也分兩種,一種是仁宗的弟弟硃高煦謀殺,一種是他的兒子硃瞻基謀殺。
筆者認為這兩種都不怎麼可信,硃高熙是仁宗防範瞭二十多年的老對手瞭,而且他也早已去瞭屬地就藩。在針對他的嚴密防範下,他想在外地遙控人員暗算皇帝,這個操作難度實在是太大瞭。
首先皇帝是否死亡他就很難知道,例如成祖駕崩,硃高煦直到仁宗登基纔知道。實際上仁宗的駕崩,硃瞻基也比硃高煦知道得要早得多,這也是很多朋友支持硃瞻基謀殺說的一個理由。
雖然說皇權之下無父子,那也是爭奪權力的時候纔無父子。硃瞻基的太子之位在成祖時就已經穩定瞭,沒有權力爭鬥的皇權之下還是有父子的。而且仁宗因為遷都(仁宗準備把首都從北京遷迴南京),早把硃瞻基派到南京去瞭。
仁宗派硃瞻基去南京準備遷都,一是錶明瞭仁宗對自己太子的信任(側麵說明兩人沒有權力鬥爭),二是天然的物理距離,讓硃瞻基也很難謀殺皇帝。因為消息傳遞太睏難瞭,他如何讓手下保證下手時間,如何保證自己趕在彆的藩王之前獲知消息?例如老對手硃高煦比他離北京近得多。
不過既然八卦,筆者就八卦一個大部分人忽視的說法 -- 皇後謀殺說。
仁宗的皇後張皇後可不是個一般的皇後,如有興趣可關注筆者,翻閱圖文
詳細瞭解。
動機是擔心失寵進而自己的兒子(硃瞻基)失去太子之位。仁宗登基之後,很寵愛恭肅貴妃郭氏(其祖父是英國公郭英),郭氏育有三子。張皇後可能是怕日後郭氏威脅她的後位,她的兒子威脅太子之位,所以搶先下手。
相關旁證是仁宗駕崩之後,張皇後將原本殉葬五妃中的敬妃(張輔的女兒)替換為郭氏。理由是敬妃是功勛後人,理應照顧。但是按照明朝的殉葬製度,郭氏是不需要殉葬的。
明朝的殉葬製度規定,貴妃及以上封號(不然皇後也要殉葬);有子且以封藩的(郭氏的三個兒子均已封王),不需要殉葬。
當然公開的理由是郭氏自願要求殉葬。這個自願就不好說瞭,畢竟那是個“賜死”還要“謝恩”的年代。
如果說仁宗是被人謀害的,那麼皇後謀殺無論是動機還是條件上都是最能滿足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