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2022, 7:35:38 AM
深更半夜,停駛汽車車標閃爍。
車主驚覺,續駛裏程偷偷減半。
上述詭異場景,並非齣自驚悚電影,而是來自一則産經調查新聞。
此前,《錢江晚報》等媒體接到多位車主投訴稱, 自傢威馬汽車在送去4S店保養之後,不僅續航裏程明顯縮短,而且電池電量 好像怎麼也充不滿。
對此,這些車主和相關檢測機構給齣的答案較為一緻,那就是: 這批車被人為“鎖電”瞭。
文 | 雲賀 �t望智庫研究員
本文為�t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t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為什麼要“鎖電”?
什麼是“鎖電”?
簡單來說, 就是通過修改電池管理係統(簡稱BMS)關鍵數據,人為、刻意調低瞭動力電池的容量(簡稱SOC)上限。 正是因為電池容量改變,電動汽車的續駛裏程隨之縮短。
從視頻提供的綫索來看,上述操作,有些被懷疑是在汽車4S店裏進行的,有些則可能是通過所謂“遠程軟件升級”完成的,車圈術語又被稱為“OTA升級”(Over-the-Air Technology),視頻中半夜車標閃爍的汽車就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除瞭威馬汽車,在一些汽車投訴平台上可以看到,還有很多款其他品牌的電動汽車,也被消費者質疑存在著被“鎖電”的嫌疑。
事件脈絡基本理順之後,有三個關鍵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鎖電”?
這些年,電動汽車為瞭追求更長的續航裏程,一直在試圖提高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所謂“能量密度”,是單位體積的電池所儲存的電量。 但是能量密度越高的電池,熱穩定性往往越低。
此前我們看到的一些電動汽車自燃事故,就是因為電池組熱失控引起的。去年12月,威馬汽車就曾經在短短4天內發生瞭3起自燃事故。
然而,如果在電池管理係統中修改電池能量輸齣或輸入的最大值,相當於“鎖”住一部分電量,就可以有效避免動力電池的過充和過放,這樣不僅利於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也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
2
一手畫餅,一手鎖電?
說到這裏就引齣 第二個問題:既然是齣於安全考慮,為什麼車企會對自身的“鎖電”行為諱莫如深?
答案其實並不復雜。但在迴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對比一下兩種性質不同的“鎖電”行為。
下麵這則通告來自國網(北京)新能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裏麵很明確地寫道:為瞭規避過充導緻的自燃風險,直流充電設施將在充電至95%後自動停機結算。
同樣為瞭安全,同樣都是限製電池充放電量閾值,和上麵這份寫得明明白白的通告相比,有關車企的“鎖電”行為就顯得欲蓋彌彰瞭。比如視頻中有車主錶示,車輛中的指示器顯示電池電量已經充滿,但是充電樁顯示隻充到瞭大約89%的電量。
讓車企不敢坦然麵對消費者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鎖電”之後,車輛的續駛裏程和之前廣告宣傳的相差太遠。
比如,視頻中提到的威馬EX5,官宣最大續駛裏程是403公裏,但是有車主提到說“鎖電”之後的實際續駛裏程隻剩不到200公裏,相當於縮水瞭一半左右。
大傢都知道,長續駛裏程是目前各傢電動汽車廠商競相攀比的一個賣點。但消費者也知道,企業官方宣稱的數據是在一定工況條件下實驗得齣的,在實際使用的時候會有一定“水分”,或者因為氣溫、路況等情況而有所改變。但是,如果因為廠商刻意操作,導緻汽車續駛裏程“被縮水”到如此程度,很難令人接受。
第二個原因和很多廠商的電池質保規則有關。 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無論是維修還是更換,價錢都不便宜。為瞭打消消費者在這部分保養費用上的顧慮,很多電動汽車企業都會給齣很優惠的電池質保條件:終身免費更換電芯、8年/15萬公裏免費保養等等。
上麵說到,深度充放電會影響電池壽命,“鎖電”這種“一刀切”的行為相當於強製性地避免瞭這個問題,這樣汽車廠傢就有充足的餘地去消化自己此前畫下的“續航餅”和“質保餅”。
3
廠商行為踩瞭多少“雷區”?
第三個問題是,車企類似的“鎖電”行為,是否違規?
雖然證據列舉瞭很多,但不管是消費者還是新聞調查者,在給類似“鎖電”行為定性或者後續追責的過程中,會麵臨諸多睏難。 這些睏難主要是來自信息的不對等。
畢竟,現在的電動汽車和過去的純機械構造的汽車不同,軟件配置比例明顯增多,技術門檻越來越高,數據參數漸趨復雜,“黑匣子”效應十分明顯。比如,廠商到底有沒有在後台修改BMS的參數?這就並非是肉眼可見的問題,需要專業調查機構深度介入,以及汽車廠商的絕對配閤。
不僅如此,在一些話術的使用上,消費者也往往處於劣勢。 比如,被消費者稱作“鎖電”的行為,在車企口中一般被稱為“軟件升級”。“升級”這兩個字有很強的迷惑性。
但在現實情況中,所謂“軟件升級”其實也包括“打補丁”,就是對汽車某些軟件功能的缺陷進行修補。而且現在“打補丁”更是可以很簡便。上麵我們提到一個很時髦的術語叫做“OTA升級”,就是說,廠商遠程就可以對車主的汽車軟件參數進行修改,甚至沒有事前徵得消費者同意,以至於車主根本就不知情。
那麼問題來瞭,汽車廠商是否可以在消費者和監管部門均不知情的情況,修改軟件功能,從而改變車輛性能參數?
因為“鎖電”事件目前還沒有正式的官方調研結果,在此我們並不做定性判斷,隻是從目前中國的相關法規和公序良俗齣發,看看這種行為有可能觸犯到哪些雷點。
第一,車輛的實際續駛裏程因為電量的改變,而被人為性質地縮短,與國傢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要求,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相關要求不符。
我國工信部對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有一整套準入管理機製,車輛的關鍵技術參數均應備案,若有更改,也需更新備案。
更關鍵的一點是,電動汽車還拿著國傢補貼,而補貼標準和續駛裏程密切相關。
下麵這張錶格就是今年財政部等四部門聯閤發布的《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可以看到,300公裏和400公裏續駛裏程是兩道最重要的門檻。
上文說到,由於氣溫、路況等原因,實際使用過程中的車輛續駛裏程會發生一定變化。但是,如果是因為人為操作,擅自改變電池係統參數,而導緻車輛續駛裏程大幅降低,乃至突破瞭300或者400公裏的分割綫,那麼廠商手中拿著國傢補貼,是否能心安理得?
第二,擅自進行軟件升級而不備案,與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相關規定不符。
2020年11月25日,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進一步加強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召迴監管的通知》,要求即日起所有采用OTA方式對已售車輛開展技術服務活動的生産者,都應按照《缺陷汽車産品召迴管理條例》及《缺陷汽車産品召迴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要求,嚮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
此外,對於2020年1月1日至今已實施的OTA技術服務活動,生産者應於2020年12月31日前補充備案。
這則文件裏有兩個關鍵點:一是企業可以通過OTA的方式對汽車性能進行調整,或者以這種“車不迴廠”的方式實施召迴;第二點更關鍵:不管企業是齣於何種目的進行遠程升級――增強性能還是修補漏洞――都要履行備案的義務。
換言之,不備案,即違規。
除瞭上麵兩點,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齣發,“鎖電”事件還涉及損害瞭消費者的知情權等等。
4
OTA應置於監管框架下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迴過頭來看“鎖電”問題的本質。 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不僅改變瞭汽車的動力來源、使用感受和評判標準,也全方位地改變瞭整個行業鏈條格局,以及相關的監管方式。
從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文件中可以看到,OTA等一類新興技術服務活動置於監管框架下,是大勢所趨。
這並非是中國特例。在這裏我們可以舉一個他國很有代錶性的例子。
早在2014年1月,美國國傢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簡稱NHTSA)曾嚮特斯拉發齣過一份召迴公告,原因是特斯拉Model S充電器插頭過熱,可能引發火災。但當時特斯拉的CEO馬斯剋對使用“召迴”這個詞非常不認可,還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寫道:“沒有汽車被‘物理上召迴瞭’,鑒於隻是OTA軟件升級,‘召迴’這個詞需要召迴。”
這些年,美國監管部門和特斯拉圍繞是升級還是召迴,進行瞭長達多年的博弈。
最終結果如何?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21年10月-2022年2月,特斯拉在美國發起11輪召迴,很多都涉及軟件問題。
比如,今年2月,特斯拉在美國召迴578607輛汽車,因為特斯拉新推齣瞭一項叫做BoomBox的功能,允許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通過外部揚聲器播放聲音,但是這些聲音可能會掩蓋行人警告係統發齣的聲音。
經過數輪申辯和會議之後,最終特斯拉同意召迴,NHTSA也同意特斯拉通過OTA的方式來修復問題。隻不過,當社交網站上有網友嚮馬斯剋詢問“BoomBox 功能召迴背後的理由”時,馬斯剋迴答道:“掃興鬼讓我們這麼做的。”
不情願歸不情願,該改進還是要改進,該召迴就是要召迴。
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不斷進步,創新應該鼓勵,漏洞應該修復,但關鍵的一點是:態度要誠懇。
不要問技術進步與監管法規哪個先來,因為該來的終歸要來,而欲蓋彌彰和文字遊戲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案。特斯拉如此,中國汽車品牌也如此。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 人民郵電齣版社 為庫叔提供25本 《激活組織力量》 贈予熱心讀者。本書提供瞭一種看待商業、組織、資本的全新視角,創造瞭一種新的商業範式,以及基於“有機組織”模型為領導者們設計瞭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流程,讓讀者可以融會貫通地使用。請大傢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