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稍微緩解,但不少國傢地區的疫情仍在升溫,不可不慎。Omicron雖偏嚮輕癥,但傳染力強,仍不可忽視風險。
近期不少人討論感染Omicron的癥狀時,提到「腦霧」(Brain fog),內容大緻上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實早在疫情前,大傢都會說「感覺無法專心」、「怎麼這麼健忘」,這就是腦霧!
Omicron易引起腦霧?(按圖????????????)
腦霧並非新名詞 COVID-19後遺癥有它
其實早在COVID-19剛開始流行時,就有人發現康復者的「Long COVID」中,有「腦霧」這個後遺癥;WHO於2021年10月,將腦霧納入「Long COVID」行列中。「Long COVID」是指罹患COVID-19後的康復者,在3個月內的後遺癥。過去大傢總擔憂「肺纖維化」等後遺癥,因Omicron變異株的癥狀輕微,極少造成重癥,纔讓腦霧這個副作用,迴到大眾視野。日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為染疫康復者門診的初步追蹤也察覺到,曾感染COVID的人,有4成的人有腦霧癥狀。不過目前「Long COVID」相關研究僅追蹤1年多,追蹤到的內容有限。
台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錶示,就他對腦霧的理解,與COVID-19有關的腦霧常見的癥狀有疲勞與頭痛、記憶不好、自律神經失調現象。「這些癥狀以主觀認定居多。腦霧的癥狀範圍很廣泛,因為這並不是特定的神經異常。」
相關文章: ????????????
病毒入侵腦部就有可能腦霧 另外藥物或PTSD也會
台灣蔡睿蘋醫師錶示,病毒進入身體,是透過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在細胞裡複製病毒,開始感染。ACE2在肺部很多,血管內皮都有,感染者會齣現呼吸道癥狀以外,血管內皮細胞可能會發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就會組織缺氧,齣現免疫反應,「這部分與以前的SARS有點像。」
另外病毒確實有可能傷害「血腦障壁」。血腦障壁是一層在血管和腦之間,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的防護膜。但血腦障壁的細胞受損,病毒入侵腦部,便會有記憶功能受損,或是血栓、微血管發炎情形。「就像『肺纖維化』,血腦障壁、或是血管內皮受損以後,很難恢復其功能,將有一些後遺癥。」
另外台灣蔡睿蘋醫師認為,治療COVID-19的藥物可能有反應鈍化這類影響腦部的副作用;染疫後的康復者罹患創傷後壓力癥候群(PTSD)的話,也會因失眠、焦慮、憂鬱等心因性影響,造成腦霧。
相關文章: ????????????
即使未感染 腦霧仍很像失智癥前期錶現
台灣蔡睿蘋醫師錶示,如果暫時放下Omicron病毒不看,腦霧的癥狀確實很像「輕微認知功能障礙」、「主觀認知障礙」等失智癥前期錶現。當事人會不確定是否隻是老化,還是真的有失智癥。
腦霧能夠治療嗎?台灣蔡睿蘋醫師認為,僅能針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情緒(憂鬱、焦慮)等錶現做治療。因目前的藥物多以阿茲海默癥為主,如遇到記憶不好、認知功能障礙的癥狀,這類比較接近「血管性失智癥」錶現,或發炎反應的後遺癥,因為機轉不同,台灣目前健保給付的藥物效用可能不夠好。另外,如果是身心科相關藥物,或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或許有用。正如前麵提到,目前觀察到的腦霧癥狀,接近早期失智癥為主,「目前僅能對癥狀做控製,或是最根本的預防法則:避免感染COVID-19。」
相關文章: ????????????
相關文章: ????????????
延伸閱讀:
【本文獲 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錶《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