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12:21:29 AM
公元1120年,北宋王朝迎來瞭關鍵利好。這一年,宋徽宗38歲,大宋的國運,似乎有蒸蒸日上之勢。
先前,宋朝一直處於北方遼國的壓製之下,盡管雙方早在百多年前就簽訂瞭“檀淵之盟”,北宋以金錢換和平的方式,換來瞭長期的繁榮與穩定。
但在一些士大夫心中,這也許不算瞭不起的成就。在他們看來,“檀淵之盟”本質上是一紙喪權辱國的條約,用金錢購買和平,是大宋的恥辱。何況遼人所占領的,本就是漢人的土地。
然而,由於北宋在軍事上打不過遼國,隻能“忍辱負重”,眼看著大好河山被異族霸占。現如今,一個天賜的良機送上門來。
機會來自東北的女真人,這是個生猛的蠻族,曾經不可一世的遼國,在他們麵前已經老態龍鍾,甚至不堪一擊。對於北宋而言,女真人還很陌生,卻可以利用他們,共同對付自己的老冤傢。
於是在1120年,雙方談瞭一筆交易,共同進攻遼國,史稱“海上之盟”。事成之後,宋朝定期嚮女真人繳納歲幣,自己則占領北方的故土。
這是筆劃算的買賣,一切看起來如此順利。而此時距離北宋的滅亡時間,隻剩下短短七年。
1/6 宋遼金大博弈
北宋之亡,至今讓人感慨。彆的王朝覆滅,通常由“慢性病”所引起,伴隨著朝政癱瘓、腐敗蔓延、奸臣當道,流民遍野等“並發癥”。這既是一係列問題積重難返,也是封建王朝的周期性使然。
但北宋的情況有點不一樣,亡國之前,北宋並無明顯的衰敗跡象,盡管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體運轉良好。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文化璀璨,宋徽宗盡管有些不靠譜,但也勉強維持瞭一個太平盛世。
宋徽宗畫像
北宋還是公認的屬於士大夫的黃金時代,皇帝尊重讀書人,君臣關係好於曆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即便到後期黨爭不斷,也沒到朝綱紊亂,政治失控的地步。
再說說北宋與遼國的關係。享受瞭百年和平,讓宋遼兩國早已成為一對好鄰居。大傢和和氣氣,禮尚往來,北宋皇帝去世後,遼國舉國哀悼。後宮的妃子們還會哭成一團,好像死瞭自傢的皇上一樣。
此時的遼國早就失去吞並天下的野心,皇帝耶律延禧是個紈絝子弟,胸無大誌,荒淫無度,朝政由奸臣把持,和他比起來,宋徽宗算得上明君瞭。
無論如何,北宋還遠遠沒有抵達王朝滅亡的周期性拐點,它與遼國之間,也處於均衡的態勢,如果不發生意外,還可以活很長一段時間。
可就在此時,一個未知的變量齣現瞭。東北的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擴張。
和北宋與遼國相比,女真族野蠻落後,在建立所謂的“金國”以前,女真族還是介於遊牧和狩獵之間的部落社會,連農耕文明都算不上。即便給自己封瞭皇帝的名號,和中原的皇帝也有著本質區彆。
金國的皇帝更像是部落盟主,對那種上尊下卑,等級分明的君臣關係還無法適應。這個年輕的國傢看上去很鬆散,讓人總覺得有些不靠譜。然而,它的體內流淌著青春的熱血,當這股熱血沸騰之時,足以産生撼天動地的力量。
在北宋與遼國麵前,金國又窮又弱,但它擁有對手最缺乏的東西――一位勇猛上進的統治者:完顔阿骨打。
如果北宋和遼國像是養尊處優,得過且過的中老年,阿骨打的金國則像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小青年,膽子大,想法多,做事不計後果。
完顔阿骨打紀念像
麵對這個愣頭青,遼國起初根本沒放在眼裏,眼看著對方橫衝直撞,也隻想教訓幾下就完事。但阿骨打不甘心做個蠻族首領,他要遼國的江山,於是不停地攻城拔寨,轉眼間,遼國就快撐不住瞭。
當時的遼國仿照中原王朝,已經建立瞭中央集權的官僚體係,從官製到選拔有樣學樣。和金國相比,遼國的政治模式要成熟得多。然而,這種成熟還不足以催生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北宋相比,遼國的治理水平還差瞭一個檔次。
更遺憾的是,遼軍戰鬥力的衰退速度,要遠大於遼國政治經濟的成長速度。因此,在應對不按常理齣牌的金國時,遼國的政治體製非但沒能發揮齣威力,反而將自身的僵化展露無遺。
短短幾年,遼國就到瞭生死存亡的關頭。隔岸觀火的北宋,則打起瞭自己的如意算盤。
2/6 選錯對手
在北宋看來,這個讓人畏懼的對手,而今已奄奄一息。不過,北宋未必真的想把遼國滅掉,它的目標,是北方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位於今天的北京、山西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因為背靠燕山而得名。在過去,燕山以北,是遊牧民族的傳統勢力範圍。這裏也是中原王朝防備北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為取得遼國的軍事援助,把燕雲十六州齣賣給遼國。北宋建立後不久,宋太祖,宋太宗都試圖奪迴燕雲十六州,但均以失敗告終。
燕雲十六州位置
從此往後,奪迴燕雲之地,成瞭北宋曆代皇帝的夙願。但隨著遼國在北方站穩腳跟,這個希望卻越來越渺茫。
但隨著女真人的崛起,這個沉睡多日的夢想,再次被喚醒瞭。連玩物喪誌的宋徽宗,此時也打起瞭精神,關注著北方的戰況。
從戰略的角度,收復燕雲十六州並沒有錯。因為這裏的軍事價值實在太重要瞭,唯有獲得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纔享有徹底的安全。也正因為失去瞭這道屏障,遼國始終對北宋構成潛在的威脅,即便雙方已經和平相處多年,但隻要遼國發動進攻,北宋幾乎無險可守,首都汴梁很快就會被敵軍包圍。
眼下對北宋而言,的確是韆載難逢的機會。然而,最明智的策略,應當是北宋齣兵援遼抗金,並以此為條件,讓遼國歸還燕雲之地。
可北宋卻選擇瞭另一套方案,與金國結盟,宋軍北上進攻燕雲十六州,金國則負責從關外打擊遼國,雙方一起把遼國乾掉。於是就有瞭開頭提到的“海上之盟”。
為什麼要選擇金國?可能的原因是,北宋認為金國很能打,有對方的幫助,自己打遼國可以省力許多。另外,金國對自己尚無領土上的野心,可以暫時當朋友看待。
然而,無論以上方案的哪個選項,都需滿足一個重要的前提――宋軍能打。
身為盟友,你和對方就是平等的,這便意味著你得夠格,至少不能拖彆人的後腿吧。但事實證明,北宋根本沒資格做金國的盟友。
當金軍在前方勢如破竹,宋軍這一邊卻被遼國打得滿地找牙。北宋原以為遼國屍居餘氣,誰料死到臨頭還如此強悍。其實,並非遼軍不可戰勝,而是北宋自己太無能。
可對於北宋而言,最可怕的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讓他的盟友看到瞭自己的失敗。金國終於發現,宋朝不過是一頭披著狼皮的羊。
這是北宋所犯的第一個緻命錯誤:高估自己,低估對手。
強者可以一時糊塗,可一旦迴過神來,他就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狡猾,也更為警醒。攻遼之戰,除瞭讓金國知道北宋的無能,更發現瞭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價值。
先前,女真人一直活躍在東北地區,對於華北的地緣政治環境缺乏瞭解。如今,在北宋的求助下,他們幫忙打下瞭燕雲十六州。他們很快就察覺,隻要占領這裏,就等於把刀架在北宋的脖子上,隻要願意,這把刀隨時隨地就能往下砍。
不過,金國還是信守諾言,將幽州和其他六個州交給瞭北宋,雖然打瞭摺扣,宋徽宗還是實現瞭曆代先皇夢寐以求的理想。
至此為止,北宋還以為自己撿瞭個大便宜。但接下來,它將獨自麵對這個比遼國可怕韆倍的敵人。
3/6 接受投降
從發現北宋軍隊無能的第一天起,海上之盟就成瞭一張廢紙。
之前說過,國際關係中,有效的聯盟必須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尤其在信奉叢林法則的古代社會,能否贏得對方尊重,完全憑實力。
既然實力已經不對等,金國就開始尋找藉口,從北宋那裏大撈一筆。
而北宋馬上就犯瞭第二個緻命錯誤:算計對手,貪圖小利。
遼國有一位名叫張覺的將領,他決定投降北宋。張覺是漢人,早年中進士。金國攻打遼國時,張覺把自己駐守的平州獻給瞭金國。
遼國被攻陷後,宋金雙方接收瞭不少遼軍將領,宋朝這邊,除瞭張覺以外,比較有名的還有郭藥師,他的軍隊勇猛善戰,先是為遼國效力,後來也投降瞭北宋,在宋朝軍中,郭藥師的部隊很能打。
對北宋而言,張覺的投降還有個重要價值,他不僅帶來瞭軍隊,還承諾把平州獻給朝廷。
平州位於今天的河北省東部,瞭解瞭這個地理位置,你就明白為何北宋要急著接受張覺的投降瞭。一旦占領瞭平州,北宋就能牽製金國,甚至北上進入遼東地區。當然,鑒於宋軍在徵伐遼國時的糟糕錶現,這也許隻是宋徽宗的一廂情願罷瞭。
但金國絕不傻,他們原本就在為南侵的藉口而煩惱。更何況,張覺有異心,金國早已察覺。眼看著機會被人送到傢門口,他們高興還來不及呢。
為瞭嚮北宋錶忠心,張覺和金國軍隊打瞭幾仗,雙方各有勝負。然而,隨著金國大兵壓境,張覺自知不是對手,於是退守到北宋控製的燕京。
擺在北宋麵前的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接納張覺,要麼交齣張覺。如果選擇前者,就意味著不得不與金國乾一仗,選擇後者,便能暫時讓金國退兵。
事後來看,北宋交齣張覺更明智,既嚮金國錶達瞭自己謹守和平的誠意,也避免瞭軍事衝突,不給金人落下進攻的話柄。
當然,接納張覺也不是沒有好處,這無疑嚮北地的將領傳遞瞭一個信號,凡嚮我大宋投降者,我們一概接受,隻要你來,我們就把你當自己人。
可惜,北宋做齣瞭最糟糕的選擇,他們先是欺騙金國,把一個長相酷似張覺的人頭獻給對方。被金國識破後,又把張覺給殺瞭。
這種做法不僅得罪瞭金國,也動搖瞭軍心。金國即便獲得瞭張覺的人頭,也覺得宋朝靠不住,若不藉機狠狠教訓一下,對方恐怕還會故伎重演。
而對於投降宋朝的將領而言,張覺的下場,則讓他們失去瞭安全感,宋朝就是這樣對待自己人,以後還有誰敢為之拼命?
金國的怒火已被點燃,他們像一群森林裏的餓狼,朝著遍地羊羔的南方殺瞭過來。
4/6 第一次圍城
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大舉南下,包圍瞭北宋都城開封。宋徽宗眼看闖瞭大禍,趕緊走人,將皇位讓給兒子趙桓,即後來的宋欽宗。
北宋舉國震動,僅僅半年以前,宋人還沉浸在收復燕雲之地的喜悅中,可轉眼之間,他們離亡國隻剩一步之遙。
宋欽宗畫像
金兵的進攻路綫,充分展現瞭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他們選擇兵分兩路,長驅直入。這是非常冒險的,古往今來,孤軍深入的結果可想而知。一旦被敵人切斷補給綫,自己就成瞭甕中之鱉。
為什麼金兵敢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打算占領城池,隻想教訓一下宋人,順便撈一票再走。
而且,金國還有個重大軟肋,他們的補給全靠就地搶劫,在陌生的土地上,這無疑會激起強烈的民憤。
如果北宋能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並及時召喚勤王部隊前來支援,擊退金國並非沒有可能。事實上,以李綱為首的大臣也是這麼想的。
可惜,
北宋犯瞭第三個緻命錯誤。和第一次不同,這一迴,他們低估瞭自己,卻高估瞭對手。
接過燙山芋的宋欽宗已經嚇破瞭膽,盡管在李綱的堅持下,他決定留在開封以支持禦敵,但內心深處,他隻巴望著金軍快點退兵。
實際上,久攻不下的金兵已成強弩之末,他們不斷遭到勤王部隊的襲擾,在局部戰鬥中還吃瞭不小的敗仗。為瞭支付士兵的軍餉,他們不惜挖開宋朝嬪妃的墓室,將裏麵的財寶洗劫一空。
此舉觸犯瞭大宋的底綫,軍民同仇敵愾,發誓讓敵人有來無迴。
然而,軟弱的宋欽宗隻想求和。金兵對他而言,已經成瞭喪門星。麵對金國的威嚇,他乾脆推卸責任,把金兵的受挫統統歸咎於李綱的指使。
眼看有這樣的領導,金國更不把宋朝放在眼裏瞭,原本他們都快撐不下去瞭,現在,他們決定臨走前來個獅子大開口。
他們先是開齣條件,要求北宋補償金國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韆萬兩。其實這筆數字是拍腦袋想齣來的,北宋在短時間內,根本湊不齣這筆錢。
但最關鍵的條件是下一個:北宋必須割讓北方的三個軍鎮給金國,這三個軍鎮分彆是:太原鎮、中山鎮、河間鎮。
比起賠款,割讓三鎮纔真正掐住瞭大宋的命門,如果三鎮落入金國之手,宋朝的北部防綫就形同虛設。
既然三鎮的價值如此重要,北宋要麼據理力爭,要麼和金人拼死一戰。前麵已經說過,他們是有機會的。若此時一鼓作氣,勝負尚不可知。
但宋欽宗不想再摺騰瞭,他匆忙答應瞭金人的條件,割地賠款,送走喪門星,好讓他多過幾天安穩日子。
但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你越想睡個安穩覺,老天就越叫你徹夜難眠。
5/6 亡國之痛
協議達成之後,金兵終於從開封城外消失瞭。但宋欽宗萬萬沒想到,不久之後,他就要為自己的魯莽付齣慘重代價。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宋欽宗,因為此時的他,已經失去瞭對前綫的控製能力。
當宋朝的割地詔書送到北方三鎮時,一個讓人咋舌的狀況齣現瞭:三鎮官兵拒絕交割。
即便皇帝的命令白紙黑字擺在那兒,他們仍拒不執行。在他們看來,這是大宋夢寐以求,好不容易得來的土地,何況若失去三鎮,大宋無疑將再次任人宰割。關乎國傢根本利益的事兒,皇帝做不瞭主,他們替皇帝做主!
宋欽宗聽聞前方的消息,第一反應不是製止,而是興奮。
原來大宋男兒竟有這般血性,我原本就不想割讓三鎮,現在有你們替我撐腰,我也就豁齣去瞭!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朝廷事先布下的局,暗中指示三鎮士兵違抗君令,於是纔上演瞭這齣鬧劇。
這迴,宋欽宗挺直瞭腰闆,他不僅要求士兵們原地固守,還派軍隊前去支援,擺齣一副要和金人血戰到底的架勢。
這便是北宋所犯的第四個緻命錯誤:不守信用,把約定當兒戲。
首先,北宋已答應金國交割三鎮在先,就必須信守諾言,否則就成瞭不講信用。要知道,守信是國際交往的基本原則。齣爾反爾,除瞭讓自己名譽掃地,更會在談判桌上失去籌碼。
另外,即便宋欽宗想守住北方三鎮,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第一,宋朝在北方缺乏根基,三鎮固守,援軍長途奔襲,毫無優勢而言。另外,金國分兩路伐宋,從開封撤軍的是東路大軍,而西路大軍一直駐留在山西,隻要兩路夾擊,便能輕鬆拿下三鎮。
所以,宋欽宗此舉,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無異於自殺。
果然,金兵很快攻陷瞭太原,然後再次揮師南下,北宋的死期將至。
第二次圍城,金軍比上一次更加貪婪,開齣的條件也更為苛刻。他們不僅要求北宋賠償數倍於以往的真金白銀,還要獲得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
你可能會問,北宋能否吸取教訓,像第一次開封被圍時那樣,固守京師等待援兵,把金軍給擊潰呢?
遺憾的是,他們沒這個機會瞭,因為對強者而言,同樣的錯誤不可能犯兩次。
金軍封鎖瞭潼關,從而阻止瞭北宋西部最精銳的軍隊前來馳援。另外,金軍還加強瞭對其他援軍的防備,大夥失望地發現,他們再也無法像上迴那樣,輕易給金兵造成打擊。
而金國開齣的天價賠款,已經遠遠超齣瞭大宋能夠承受的範圍。現在,宋欽宗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和父親作為人質,乖乖地前往金營,聽候發落。
接下來就發生瞭“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軍俘虜,金人在開封大肆劫掠一番後揚長而去,北宋滅亡,宋人隻剩下半壁江山。
6/6 總結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北宋之亡,與其說是一部壯烈的悲劇,倒更像是一部狗血的肥皂劇。拙劣的錶演,幼稚的算計,還有花樣百齣的作死,大好河山就這麼白白送人。
宋徽宗與宋欽宗,兩人不僅是作死的典範,還是一對名副其實的“甩鍋俠”。老子把鍋甩給兒子,兒子把鍋甩給大臣。除此之外,父子倆還喜歡耍各種小伎倆,結果不僅坑瞭自己,還坑瞭國傢。
在遼國被滅掉以後,宋徽宗寫信給遼天祚帝,希望其歸降大宋。宋徽宗自以為對方會感激涕零,以彰顯“皇恩浩蕩”。沒想到詔書被金人截獲,金國指責宋人錶裏不一,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而宋欽宗的軟弱無能,較宋徽宗過猶不及。從他對李綱一會兒任命,一會兒罷免的態度中,足以看齣他是個缺乏主見的人。可就是這樣一個慫貨,卻在最應該守規矩的時候成瞭無賴,為北宋的滅亡貢獻臨門一腳。
當然,我們不應將北宋滅亡的原因,完全歸咎在兩位皇帝身上。從上麵所講的幾個緻命錯誤來看,北宋所犯的錯誤其實分兩類,一個是戰略性錯誤,另一個是戰術性錯誤。
所謂戰略性錯誤,主要指選擇的錯誤。北宋背棄遼國,結盟金國,就犯瞭典型的戰略錯誤。其根本原因,在於北宋高估瞭自己的實力,卻低估瞭對手的能力和盟友的野心。
在任何形式的競爭中,這都是最危險的陷阱。過分自信,會使你變得狂妄,低估對手,會使你變得盲目。不僅如此,你的弱點將被輕易暴露,還沒開始,你就輸掉瞭整場比賽。
當金兵第一次圍城,北宋麵臨亡國的危險時,則犯瞭又一個戰略性錯誤:在形勢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不敢齣擊,畏首畏尾。低估瞭自己的實力,卻高估瞭對方的能力,錯失反擊的大好機會。
如果戰略選錯瞭方嚮,就隻能靠戰術來彌補。遺憾的是,北宋的戰術又如此地小兒科,如此上不瞭台麵。不僅沒能達成效果,反倒將自己的無能與無賴展現地淋灕盡緻。接納降將,貪圖小利,反復無常,背信棄義,這些構成瞭北宋的戰術性錯誤。
這個世界由不確定性組成,美國著名職業投資人霍華德・馬剋斯說過,人類的心理猶如鍾擺,總是在恐懼和貪婪這兩極之間來迴移動。然而,鍾擺不可能永遠嚮某個點擺動。優秀的戰略傢,往往能掌握鍾擺的節奏,恰當下注,決勝韆裏。
遺憾的是,北宋的統治者缺乏類似的膽識與眼光,在麵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北宋相繼陷入貪婪和恐懼這兩極之間,從而不斷對局勢産生誤判。
所以,與其說北宋被金國打敗,不如說是被自己打敗,它敗給瞭恐懼和貪婪,這一對本質上最難駕馭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