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9:37:25 AM
羅麟璿學生筆下的長潭鎮傢鄉景象。
課堂上的羅麟璿。
廣東美術館“美育鄉村支教”項目在翁源陳村中心小學活動現場。
羅麟璿學生的作品。
美術課上,羅麟璿與學生們進行美育互動。
藝術既要登上大雅之堂,也要在鄉土中茁壯生長。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加強全民美育”的提案引起廣泛關注。如何提高全民審美素質,尤其是在美育基礎相對薄弱的鄉村地區開展美育幫扶實踐,成為熱議話題。
近年來,來自廣東各地的藝術傢、美術館、青年教師與藝術基金會也在積極行動,以各種方式摸索鄉村美育發展路徑――
“90後”羅麟璿放棄瞭考取公務員的機會,選擇迴到傢鄉梅州蕉嶺,成為一名美術老師,在學生心中“播撒”藝術種子;廣東省文聯組織藝術名傢、文藝誌願者走進多所鄉村中小學,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幫扶活動;許欽鬆藝術基金會推齣“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頒發首屆“許欽鬆鄉村美術教育奬”,纍計培訓教師814人次;廣東美術館的文化服務基層品牌項目“美育鄉村支教”,過去一年裏12次進駐粵北山區開設支教課堂……
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美育畫捲正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美的夢想,正在大山裏、村落間,悄然落地生根。
為深入挖掘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對鄉村振興的驅動作用,從本期開始,開闢“鄉村文化新力量”欄目,展現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廣東新經驗、新作為。
“鎮上唯一的小學美術老師”
青山掩映,石窟河環繞。
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美術教室裏,五彩繽紛的手繪貼滿瞭一整塊黑闆。教室內,“90後”美術老師羅麟璿正帶著孩子們揮舞手中的彩筆,在紙上描繪傢鄉的獨特之美。
“璿哥,看看我畫得好不好?”美術課小組長小林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畫作拿給羅麟璿看:掛滿彩虹的天空、燈塔一般的房屋、綴滿寶石的街道……
小林是羅麟璿的第一批學生,來自單親傢庭,曾經是一個喜歡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問題孩子。在羅麟璿的鼓勵下,小林拾起瞭手中的畫筆,也漸漸重拾起對學習的信心。
孩子們都親切地管羅麟璿叫“璿哥”,把他當作知心朋友。村裏資源匱乏,他用有限的教學經費買來蠟筆、馬剋筆、油畫棒,讓同學們在水瓢形的紙闆上天馬行空地作畫。
“整個長潭鎮隻有一位小學美術老師,就是我。”羅麟璿一邊說著,一邊露齣憨厚而自豪的笑容。身為土生土長的蕉嶺人,馬上就要“奔三”的他,身穿素色T恤,戴著眼鏡,仍然顯得書生氣十足。
迴顧自己的成長經曆,羅麟璿說,美術在其中扮演瞭很重要的角色。“小時候,我數學常常不及格,我媽給我報瞭各種補習班,我卻經常偷偷跑去隔壁的美術班聽課。”不甘心成為師長們眼中的“差生”,生性要強的羅麟璿暗暗較勁,立誌要當一名跟前輩不一樣的美術老師。
2013年,羅麟璿考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就讀動畫專業。四年後,他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大城市繼續為動漫打拼?遵循父母之命報考基層公務員?還是堅持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特立獨行的美術老師?
在報考公務員之餘,他又迴鄉參加瞭小學美術老師的招聘考試。巧的是,就在他獲知公務員筆試成績順利通過的那一天,他接到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的入職通知――他被成功錄取瞭。經過一番掙紮,他選擇瞭後者。
迴想起當天的抉擇,羅麟璿言談之間流露齣一絲激動:“父母告訴我,我可能會為這個選擇失去很多,但這一刻,我特彆想讓他們為我感到驕傲,我想讓他們看到,我也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亮!”
踏上講壇的第一天,他就默默許下瞭一個心願:五年之內,要讓蕉嶺縣所有的老師都知道“羅麟璿”這個名字。
作為學校裏最年輕的老師,羅麟璿很快成瞭師生眼中的“名人”。他每周都要完成十多節課時,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站在70多名學生中間,他仿佛就是一名“孩子王”,課間還會和他們一起捕魚捉蝦,逗貓弄狗。
教學之餘,他正計劃為孩子們創作一套動畫片,他笑著說:“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
“鄉土是最好的美術課本”
“村裏的美術課程雖然比不過城裏,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在羅麟璿看來,傢鄉之美就是最好的美術啓濛教材:“我們既然生長在這裏,就有責任去愛護這片土地。”
羅麟璿所在的蕉嶺縣長潭鎮中心小學距離縣城5公裏,坐落在群山腳下,河水蜿蜒而過,門前是一大片稻田。每逢假日,他總會用鏡頭捕捉田間地頭的美景,與身邊人分享。從羽化的蜻蜓幼蟲到溪水裏野生的魚蝦,在他眼裏,青山綠水,萬物生長,都是最現成的好教材。
蕉嶺山區盛産毛竹,當地的竹編技藝傳承至今已有500餘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羅麟璿拜訪瞭蕉嶺竹編非遺傳承人陳廣華。在陳伯的傢裏,各種精巧又實用的竹籮、竹篩、竹盆、竹椅,令身為蕉嶺人的羅麟璿大開眼界,他感嘆道:“我也是第一次瞭解到,原來身邊還有這樣一門絕藝!”
“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孩子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些非遺的存在。”羅麟璿越發感受到“發現鄉村之美”的責任。在他看來,美術課堂應將觸角延伸到書本之外,讓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接觸本地民間文化,參與非遺傳承。
2020年,羅麟璿設計的《多彩長潭》美術教學課例,獲得瞭“許欽鬆鄉村美術教育奬”銀奬。“他的課例不但讓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創意,看到長潭的美麗風景,也看到孩子們對傢鄉的熱愛和保護環境、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在中國美術傢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許欽鬆看來,羅麟璿的課件裏反映齣“以美育人”的精神,這正是鄉村美育價值的體現。
這次獲奬讓羅麟璿深受鼓舞,但他也清楚意識到自己並非教育科班齣身。為瞭彌補這一短闆,去年9月,他報名參加“三區”人纔支持計劃教師跟崗計劃,到廣州南沙區任教一年。每周的教研活動是他最期待的時刻,“情景式教學”“沉浸式教學”等理念讓他感到耳目一新。
“如果永遠待在鄉村,我就永遠隻能靠自學摸索。”羅麟璿感嘆說。
南沙之行也讓他萌生齣更多的夢想:他想讓村裏的孩子和城裏的孩子,藉助網絡“同上一堂課”,想讓孩子們多看看高水平的畫展,讓更多人成為他們的藝術啓濛老師……
但他最大的夢想,是為美術課“正名”。他嚮記者坦言,在不少人眼裏,美術仍是一門不受重視、屬於點綴的“雜科”。他期待著,人們能把美術當成真正的“主科”,理由是,“審美的影響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
對羅麟璿來說,鄉村美術老師不僅僅意味著堅守,更意味著陪伴。他希望自己能用六年時間,完整陪伴一屆學生的成長,用畫筆為他們的童年勾勒美好的藍圖。
藝術支教鄉間“傳薪”
在廣東,不隻是像羅麟璿這樣的“理想青年”,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也心係鄉村,在偏遠山鄉開展美育探索。著名歌唱傢、國傢一級演員李素華就是其中之一。
黃金中學位於梅州豐順山區,李素華一有時間,就會從廣州坐車5個多小時,去看她的學生們。
2016年,李素華來到黃金中學,在這裏組建瞭一個50多人的校園閤唱團。她迴憶說:“孩子們剛開始時都是一張白紙,隻會唱《義勇軍進行麯》,但熱情很高漲。”
6年後,閤唱團裏的孩子們因升學等原因“走馬燈式”地不斷換人,但總人數卻在不斷增加。
副校長李展鵬清楚地記得李素華第一次走進教室時的樣子,“她很有感染力,孩子們的藝術興趣一下子就被她‘點燃’瞭。”李素華的教學方式很特彆,她並不直接教發聲技巧,而是從一首首歌麯背後的故事講起,從詞作者的傳奇經曆,講到整個國傢民族崛起的曆史背景。
“我唱瞭40多年的中國民歌,深深感到,每個音符都凝結著整個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李素華說,盡管讀書考學對偏遠山區孩子很重要,但藝術教育也不能荒廢,“心口閤一唱齣歌裏的傢國情懷,他們將一生受益”。
她還記得,每次到黃金中學,教室裏都有一位早早到場等待的學生劉金銳,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音樂非常癡迷。如今他考到廣州讀大學,業餘時間在網上發錶瞭三首原創歌麯和一首說唱作品,得到很多網友點贊。“是李素華老師和黃金中學閤唱團,讓我找到瞭自信。”劉金銳說。
除瞭文藝誌願者們的下鄉幫扶外,從2020年12月起,廣東美術館也推齣瞭“美育鄉村支教”項目,在粵東西北的田間地頭,搭建起一個個全新的美術教育實驗課堂。
美術館館員們第一站走進瞭位於韶關翁源縣的革命老區周陂鎮陳村。大傢發現,村裏的小學美術教育幾乎一片空白:沒有美術課,也沒有美術老師,這在當地區縣級小學是常見現象。
廣東美術館黨支部副書記、副館長鬍銳韜告訴記者,每期“美育鄉村支教”活動駐留時間不長,隻有兩三天,但老師們總能從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目光中找到感動。
有一次,館員們將課堂搬到學校的小操場上。現場原本隻放瞭30多張凳子,最後竟吸引瞭全校師生100多人。“城鄉孩子對美的追求,並沒有任何區彆。”支教老師植凱鵬說。
廣東美術館開設的支教課程琳琅滿目:房國斌和趙樂樂老師帶領孩子們置身大自然之中展開繪畫+手工+互動創作;餘佩佳和羅淑珍老師指導孩子們用版畫DIY自己專屬的藏書票;梁麗桃和盧智宇老師教孩子們用手工黏土、報紙、KT闆製作動畫《龍貓》同款“貓車”……
每次支教活動結束後,教案被贈送給當地的美術和教育機構,而孩子們那一聲聲“老師什麼時候再來啊”的追問,更是令所有參與者感到揪心。廣東美術館文創研究中心負責人、廣州大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少輝坦言,埋下美的“種子”固然重要,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培育、澆灌,形成長效機製纔能開花結果。
不久前,廣東美術館舉行瞭著名畫傢馮遠的個人作品展。展廳裏有一幅名為《鄉童》的作品頗為引人矚目:畫中的背景是一大塊黑闆,一群鄉村小學的孩子用色彩斑斕的塗鴉,描繪心中的美好未來;他們麵帶歡笑,胸前佩戴的紅領巾如同火苗般熱烈地跳躍。
這幅創作於16年前的中國畫,曾經代錶瞭人們對鄉村教育的美好願景。讓人欣慰的是,在今天的南粵大地,它正在一點點地變成美育支教的真實寫照。
專傢點評
中國美術傢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許欽鬆:
鄉村美育有利兒童心理健康
作為從潮汕鄉村成長起來的藝術工作者,我在考取廣州美術學院之前,也在鄉村擔任過美術教師,這份初心也成為我推齣“鄉村美術教師培育計劃”的契機。鄉村美術教育不僅傳授美術知識,幫助孩子們拓展視野、樹立自信,也能更好地為鄉村振興發揮“扶智”的功能。在增強鄉村美術教師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我們提倡鄉村美術教師的“鄉土性”,同時注重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可以說,鄉村美術老師還擔當著類似“父母”的角色,陪伴孩子一路成長,對於留守兒童父母常年缺位的現象能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省美協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
鄉村美育要保持開放性與傳承性
要提升鄉村對美術教育的重視,就要探索一種能夠將“美”植入當地生活、生産的方式,真正讓當地的人們看見“美”帶來的價值。鄉村美育需要保持開放性與傳承性,一方麵閤理利用鄉村環境資源,引導民眾認識自然美;另一方麵引導民眾從鄉土民俗、鄉土文化、民間工藝中,認識藝術美、生活美、社會美。廣東美術館開設的“美術鄉村支教”課程,堅持將課程理念與農村實際有機結閤,不僅傳遞農村生活經驗和文化內涵,也使教育保持親近自然、融於自然、取材自然的鄉村屬性。
廣東省文藝誌願者協會專職副主席金鵬:
就地取材提供“菜單式”教學
我們調研發現,如能培養一批熱愛鄉村且具有文化自信的教職人員,采取積極措施穩定美育師資隊伍,將為鄉村美育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鄉村地區並不缺少有特色的、可實施的文化資源,適當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注重鄉村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培養民族和區域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鄉村美育過程中,如能提供“菜單式”教學,賦予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精準高效提供教學內容,將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統籌 李培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徐子茗
通訊員 陳雨晴 曾睿潔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