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2:02:34 AM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自然界中的神秘天象總是充滿瞭敬畏。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也時常齣現古人們敬天法祖,祭拜天地的一幕,想來每一次虔誠的祈禱裏,都蘊含瞭古人們希望世間風調雨順,五榖豐登的美好心願。
可以說,3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雨”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翻開史冊,我們不難發現,“雨”的齣現,不但影響瞭農業生産,一些恰到好處的“暴雨”、“及時雨”,甚至還改變瞭中國曆史的走嚮。那麼,古代曆史上,到底有哪些重大事件裏,能夠追尋“雨”的身影呢?
01暴雨
說起“雨”對中國曆史的影響,就不得不提秦末大澤鄉那場著名的起義。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及其他900多名窮苦農民,在秦兵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趕往漁陽。一行人走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一帶時,突然天降大雨,道路被洪水衝斷,無法繼續前行。
然而,由於秦朝法令嚴苛,陳勝他們的行程是有時間限製的,而且朝廷纔不管戍卒們是不是遇到瞭極端天氣這樣的不可控因素,隻要遲到瞭就一律問斬。
無奈之下,陳勝忍不住跟吳廣商量道:“雨一直下,我們鐵定遲到瞭。去瞭漁陽就是送死,還不如放手一博,反瞭暴秦吧。”
就這樣,陳勝吳廣召集900多名同伴,揭竿而起,成立瞭“張楚”,還留下一句著名的金句:“王侯將相,寜有種乎!”
連日不休的大雨,點燃瞭反秦的烽火,推動曆史快速過渡到兩漢時代。滄海桑田的變化中,大雨依然還在,隻不過這一時期的大雨,成瞭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中的一段傳說。
按《三國演義》的記載,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吳三國頻頻交手。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將魏將司馬懿父子誘至上方榖,而後放瞭一場大火,想將這個老對手活活燒死。
司馬懿心知中計,忍不住仰天長嘆道:“莫非今日我父子三人竟死於此地!”
誰料喊聲未畢,天上突然一聲驚雷,瓢潑大雨倏然而至,將遍地大火全部澆滅,司馬氏父子這纔撿迴瞭一條性命。
精彩絕倫的“上方榖之戰”,雖然是齣自羅貫中的虛構,但三國時代的大雨,卻實實在在影響瞭“上方榖之戰”的原型“鹵城之戰”。
從史料記載來看,魏蜀間這場戰役初夏時分就拉開瞭帷幕。戰役伊始,天氣還算晴朗,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進入盛夏,降雨量變得越來越大。按理說,夏季降雨本是尋常,可這年夏天的雨不但雨量大,降雨時間還長,用《李嚴傳》裏的話來說,就是“鞦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
雨水斷斷續續從5月下到6月底,雨量之大甚至影響瞭諸葛亮的後方補給。諸葛亮無奈,隻得采用李嚴之計退軍,臨走時順手在木門設下埋伏,輕輕鬆鬆滅瞭魏軍先鋒張�A。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A之死,妥妥是一場暴雨引發的“黑天鵝事件”。但放在曆史的長河裏來看,暴雨改變局部戰役不過是個小case,極端情況下,一場暴雨甚至足以改變一個王朝。
02水患
暴雨對國傢的影響主要體現是水患上。由於古代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連綿不絕的暴雨很容易引起河水暴漲,進而造成潰壩水災。
明成化十八年,河南的降雨比以往來得猛烈得多。剛剛進入六月,河南就“雨水大作”,暴雨造成懷慶等府,宣武等衛所坍塌城垣一韆一百八十八丈。同時,暴雨引發沁河水位大漲,衝毀軍衛有司衙門、壇廟、民居民房三十一萬四韆多間,衝走瞭騾馬等牲畜一十八萬五韆四百六十九,並造成一萬一韆八百五十七名百姓不幸溺亡。
到瞭清代,暴雨引發“水災”的記載更為頻繁。康熙初年,黃河幾乎年年都因為漲水而決堤,淹沒良田無數,讓飢荒的陰霾籠罩在每個人心間。
民國時期,暴雨與水災仍然是人們談之變色的恐怖存在。1931年,一場北至長城關外,南到珠江流域,東起江蘇北部,西至四川盆地的特大暴雨席捲而來,整整十六個省成瞭“災區”,其中武漢三鎮被水淹瞭一個月,真可謂是“洪水橫流,彌溢平原,化為巨浸,死亡流離之慘觸目驚心”
這場暴雨過後,國聯齣台瞭“救華水災方案”,哪知救助尚在路上,日本就以“柳條湖事件”為由發動瞭“九一八事變”。這也讓一些學者們認為,這場暴雨及其引發的一係列後續連鎖反應,是“九一八事件”爆發的原因之一。
曆史的腳步漸漸遠去,暴雨帶來的隱患卻讓人類在韆百年間,一刻也沒放鬆對防汛抗洪的重視。早在金朝泰和二年,古人們就推齣瞭第一部防洪法規《河防令》,明確規定瞭黃河海河等河道夏季漲水期間,官員們要輪流“守漲”,維修加固堤防。
此後,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們,紛紛參考《河防令》,推齣瞭符閤時代脈絡的新版防洪法規。特彆是清代政府,不但設立專職人員負責河道,還推齣瞭“水報”。如此一來,防汛信息就能如同軍情一樣,享受特快加急的快遞待遇,防汛抗洪工作的效率立刻成倍提高。
不過,在自然界的絕對力量麵前,古人們雖然想齣瞭種種減災措施,但依舊無法阻擋雨患和水災的發生,於是,古人們隻能在神話故事裏展開想象,希冀能齣現一個可以“呼風喚雨”的英雄人物,護佑蒼生平安。
可惜,神話終究是神話,現實生活中,誰也沒有“超能力”。麵對暴雨與水患,人們唯一能做的,也隻有在災難發生前,做足一切未雨綢繆的安排。
參考資料:《中國暴雨》、《中國地學通鑒:水文捲》、《三國誌》、《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