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7:44:31 PM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經常收到傢長們問這個問題,本人比較喜歡中國古代文化,大傢都知道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傢,身下有數百名弟子,為什麼在他那個時期不會關注學生愛玩不愛玩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思維,比如我們當下是做父母的,我們先要思考什麼呢?
我們先要思考,曾經我們小時候是否也喜歡玩遊戲呢?
比如我們小的時候女生喜歡踢毽子、丟沙包、跳皮�h,男生喜歡玩摺飛機、玻璃球或者石頭蛋子等等,這就是我們玩遊戲的方法。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現在孩子通過手機和電腦玩遊戲,拿現在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童年相比同樣是愛玩遊戲,隻是遊戲場景發生瞭變化而已。曾經我們是綫下,現在孩子玩的是綫上。
我們首先要接受孩子他可以玩遊戲,隻不過,所有的事情要懂得節製,要有個度,孩子一樣我們大人也一樣。我們要觀察我們的孩子玩遊戲,是否在閤理範圍之內。
比如說,孩子是沉迷於遊戲什麼都不乾不學習,眼裏沒有父母也沒有他人那就過頭瞭。
但是,我們還要有一個思維,什麼樣的思維呢?
我們每一個人不光說每天要吃飯,需要有食物的能量,同樣人還需要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和我們吃飯對食物的需求是同樣的重要的。
比如,我們餓瞭會去找食物吃,那同樣我們的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在班級裏麵和同學們之間,也同樣需要有這種精神需求。
就好像我們大人一樣,我們和另一半相互之間如果有精神需求,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太容易去往外邊去尋找精神需求。
再比如,如果在傢裏邊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除瞭抱怨就是指責,要麼就是天天絆嘴,不能給對方帶來精神需求,那這個時候女方要麼去找閨蜜逛街要麼就去購物,男人呢就去找朋友打打麻將、打打牌、喝喝酒或者是在房間裏玩遊戲。
那裏而的核心因素是什麼呢?
如果他在傢庭中找不到這種精神需求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外界去找。
比如,我們每天不認可孩子,甚至去訓斥他,不斷地否定他,不夠重視他,那他在得不到精神需求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學習不太好老師也不認可他,他就隻能通過打遊戲的方式來找到這種精神需求。
所以,當孩子不好好學習,當孩子愛打遊戲、愛玩手機、叛逆,這所有的錶現都跟我們傢長有直接的關係。
在《論語》當中,弟子顔迴形容孔子有一段話,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曰我以禮,欲罷不能。”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循循然善誘人”,意思是孔夫子是有次弟的,循序漸進地來引導自己的學生們進行學習,進行修身,進行提升自己。“博我以文”,用古代的文學經典文化來幫學生們提升,幫學生們成長。“曰我以禮”,用禮節禮數來約束自己,同時也約束學生們。“欲罷不能”,顔迴形容那種感覺是,想要停止學習根本就停不下來。
那核心的原因在哪兒呢?核心的原因就在於孔夫子的教育方式,他是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有次弟的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們,來找到適閤他的方式,他能夠接收理解的方式。最後體現的結果就是學生們想要停止學習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