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3:41:52 PM
盛唐名將有很多,唯獨薛仁貴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入軍營徵遼東,一襲白衣所嚮無敵,直引得李世民驚呼“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
;唐高宗時期突遇山洪,又是薛仁貴冒死救齣皇帝李治,得賞賜禦馬。更傳奇的經曆是
三箭定天山,傳奇平鐵勒;智謀降高麗,脫帽退突厥
。
初齣茅廬,遼東受封
隋煬帝大業年間,薛仁貴齣生於河東絳州的一戶農傢,
雖說是名將之後,但是到瞭薛仁貴父親這一代,早已經日漸凋零。
父親早逝,傢道中落,讓薛仁貴早早就體會人間疾苦。
以種田為業的薛仁貴,為瞭齣人頭地,光宗耀祖,最終在妻子的勸說下參軍
。時值唐太宗東徵遼高麗,薛仁貴在遼東戰場第一次嶄露頭角。
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徵掛帥,浩浩蕩蕩的大軍開赴遼東。
隨軍齣徵的薛仁貴,屢創奇功,多次解救危局,贏得瞭人生的第一次齣彩。
這一年的三月,為瞭解
劉君邛之圍,薛仁貴單槍匹馬、衝殺敵陣,一人一騎直取高麗將領首級。
萬軍叢中斬落敵首,整個高麗軍隊聞之膽寒,薛仁貴可謂一戰成名。
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唐軍前鋒抵近高麗境內,迅速被重軍包圍。
在李世民的居中調度下,薛仁貴手持槍戟、
彎弓搭箭,
以一襲白衣、左突右擊,高麗迅速被衝垮,大唐軍隊順勢攻破
。此役過後,薛仁貴受到瞭皇帝的親切接見,
李世民親自賜予他戰馬、絹帛等物資。一時間,薛仁貴風頭無兩。
然而,
隨著大軍後勤不濟、前綫指揮失當,再加上高麗人民的頑強抵抗,整個戰局陷入膠著,唐軍最終隻能退齣
。李世民憂心忡忡地錶示,大唐戰將凋零、青黃不接,但是隨即又對薛仁貴大加贊賞,“
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東徵歸來,薛仁貴就被提拔為
右領軍中郎將,負責鎮守宮城
。
天山三箭,鐵勒歸降
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薛仁貴一直負責守衛皇帝的安危。
這一年的夏天,唐高宗李治外齣巡幸,薛仁貴一路護駕隨從。然而,五月初三的夜裏,突然天降暴雨,暴雨引發山洪,直接衝垮瞭宮殿。
當守衛們紛紛逃散之際,薛仁貴卻逆行而上,冒死救齣危險中的李治
。這一次的相救,讓皇帝更加信任薛仁貴。
戰場拼殺的薛仁貴,絕非一介赳赳武夫,而是有勇有謀的戰將。
對於西突厥的叛亂,薛仁貴提齣恩威並施的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分化瓦解西突厥的勢力
。這期間,薛仁貴又被派往東徵高麗、北伐契丹,每一次齣徵都是勝利凱鏇。而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就是三箭定天山的傳奇。
唐太宗時期,周邊少數民族尊稱他為“
天可汗
”,然而隨著各民族間的此消彼長,不同部落首領經常采用不同的政策。等到唐高宗時期,一嚮友好的迴鶻,突然換瞭首領,兩國關係交惡,戰爭一觸即發。
李治命令鄭仁泰
和薛仁貴齣徵,領兵奔赴天山擊破迴鶻的部族鐵勒
。臨行前,薛仁貴在大殿之中展示瞭自己的箭術――
彎弓搭箭,射穿五層鎧甲
。
兩軍交戰,一觸即發,麵對彪悍的鐵勒,薛仁貴以三箭就贏得瞭勝利。陣前一箭一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的神勇,紛紛下馬請降。
“
三矢三人,天山降報”,
薛仁貴的威名,迅速在整個鐵勒部族內傳開,唐軍趁勢平息瞭叛亂
。這一仗下來,真可謂是
“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
東徵高麗,脫帽退敵
與高麗的戰爭,幾乎貫穿薛仁貴軍人生涯的始終。
他起身於太宗徵遼,成名於大破高麗,在攻陷高麗都城平壤後,薛仁貴的一係列舉措,甚至讓高麗民眾樂不思蜀,忘卻瞭國滅城破的恥辱
。一生徵戰的薛仁貴,68歲高齡麵對突厥的進犯,冒雪北上抗擊。當白發老者脫下頭盔,露齣真容時,突厥立刻敗逃。自此造就瞭“
脫帽退萬敵
”的典故。
作為大唐鄰國的高麗,每一次的政權更迭都牽動著兩國的關係。
公元666年,高麗國內發生政變,受到迫害的權臣嚮大唐發齣求救信號。
唐高宗命令
李��
率軍齣兵,薛仁貴也在列。在
新城之役
中,薛仁貴韆裏奔襲,及時迴援。
金山之戰
時,又是薛仁貴引兵齣擊,將高麗軍隊截斷,大破敵軍。
攻打扶餘時,薛仁貴以三韆兵力,斬獲萬餘敵眾。
兵不在多,而在精,薛仁貴的用兵技巧,在徵高麗一仗上體現得淋灕盡緻。
668年,高麗滅國,唐朝設立
安東都護府
管轄故地。
薛仁貴被任命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駐守平壤。在此期間,他安撫百姓,治理盜賊,贏得瞭當地民眾的贊許。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生徵戰的薛仁貴也曾有人生的滑鐵盧。
公元670年,在與吐蕃的作戰中,薛仁貴因為手下傲慢輕敵,從而導緻兵敗大非川,落得個屈辱求和,喪失
吐榖渾的下場
。戰敗被革職的薛仁貴,後又被流放。十年後的突厥犯境,年近七旬的薛仁貴再次齣徵,
一聽是薛仁貴的威名,直接以鞦風掃落葉之勢平息
。
後記
薛仁貴的一生,驍勇善戰。他東徵高麗、西平突厥,三箭定天山更是傳為經典。“
弓一彎而天山未定,箭三發而鐵勒知歸
”,薛仁貴勇冠三軍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