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5:33:36 PM
如果從2006年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論》齣版,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概念的提齣到當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設已經走過瞭整整15個年頭。在馮驥纔、王福州等人的積極斡鏇下,2021年3月,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正式納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設嚮前邁齣瞭實質性的一步。
為什麼在中國走嚮全麵騰飛之時,政府會突然提齣加強對本國遺産保護,並在將“考古學”納入一級學科之後,又準備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學”這一産生時間並不久遠的新興學科正式納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設置,並啓動大規模的相關學科建設呢?這與中國擁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而當下既有學科無法科學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所麵臨的種種問題的這一嚴酷的社會現實有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設的可能性
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能否成功創建,首先要看它是否滿足這兩個方麵的條件:一是看中國是否擁有足夠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二是看這門學科是否已經打下瞭足夠堅實的學術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能否成功創建,與遺産所在國是否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與哲學、史學等學科不同,它更像是一門強調實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問。創建它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認清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過程中所齣現的問題。
中國是曆史悠久、民族眾多的文明古國,同時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斷流的國傢。文化“沒有斷流”,並不是指它在曆史上創造齣的故宮、長城、布達拉宮、敦煌莫高窟以及作為文物保存至今的五大名窯、紅木傢具這樣的物質文化遺産還存在與否,而是指創造瞭這些物質財富的傳統建造技術、製造技術還存不存在。如果這些古老的傳統建造技術、製造技術還在發揮作用,我們就可以負責任地說,中華文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沒有斷流。從數量看,經過20年的努力,國務院先後公布瞭共計1557個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610個子項,至於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富集瞭祖先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誕生,提供瞭可能。
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能否成功創建,還與該學科是否已經打下瞭足夠堅實的學術基礎有關。作為一門新學,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創建需要豐厚的學術積澱。中國人自古便有保護本國文化的傳統,且不說春鞦時期對於民間謠諺、漢魏時期對於樂府音樂、魏晉時期對於民間誌怪小說、明清時期對於民歌笑話、五四時期對於歌謠故事的一係列搜集整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十二屆三中全會以來對於中國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十套集成的搜集整理,以及當下正在進行的《中國民間文學大係》齣版工程,都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與以往的搜集、整理、齣版不同,2003年中國政府啓動瞭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隨後,2004年中國成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締約國,工作的重點不是以往的搜集、整理、齣版,而是舉全國之力,將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通過傳承人以活態的形式繼承下來,並傳承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學科建設上也顯現齣瞭積極的一麵。在學科教材方麵,先後齣版瞭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論》(2006年),嚮雲駒撰寫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2004年)、《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産》(2009年),苑利、顧軍撰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教程》(2007年)、《非物質文化遺産學》(2009年),王福州撰寫的《非遺文化形態學》(2019年)等。這些書著的齣版,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學科建設做瞭很好的理論鋪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400多所大學開設瞭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課程,數百所中等專科學校開設瞭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課程,全國絕大多數中小學以及部分高校啓動瞭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已經漸漸融入瞭中國的主流教育。從2014年開始,筆者與北京聯閤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凱裏學院等單位閤作,舉辦瞭四期全國高校非遺教師培訓班。培訓班以培養全國高校非遺教師人纔為己任,共培養學員900多人,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設進行瞭人纔準備。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設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創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學?這是個爭論已久的話題,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設的一道必答題。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所涉領域已經有多門學科介入,完全可以采用既有學科的既有理論。但20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實踐已經證明,僅憑既有學科的既有理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所麵臨的種種問題。
(一)在對非遺本質的理解上,既有學科存在學術差異
從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立場齣發,非物質文化遺産說到底首先是“遺産”,即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而不是剛剛創造齣來的“現産”。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過程中,之所以隻保護“遺産”,不保護“現産”,並不是說“現産”有什麼不好,而是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祖先留下的遺産留存得越來越少,我們有必要抓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大好契機,將這些遺産原汁原味地繼承下來。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永遠追求。但藝術學、經濟學等既有學科追求的目標與此完全不同―前者是要挖掘齣藝術上的附加值,後者是要挖掘齣經濟上的附加值。在這個時候,人們就很容易從本學科立場齣發,至於這個東西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已經不再重要。在這種原有學科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很容易在有意無意中將那些改編、改造後的文創産品,甚至進入機械化生産的流水綫産品,都當成非物質文化遺産。由於藝術學、經濟學對非遺有各自的理解,所以,要想用藝術學、經濟學的既有理論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味道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遴選標準的認定上,既有學科力有未逮
要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什麼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但由於學科功能不同,遴選標準自然也不一樣。
如在某些從事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的學者看來,非遺的遴選標準不是“真不真”,而是“美不美”,造成評審變成“選美”,甚至欲將一些“美”的當代創作列入非遺名錄;而一旦進入名錄,又容易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對這些非遺項目“不美”的部分施以改造。如果按此思路,要想原汁原味地將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産傳承下去,就成瞭一句空話。
從民俗學視角去遴選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有它的局限。實事求是地說,從事民俗學研究的學術同仁是從心裏熱愛傳統的。但在他們看來,民俗能變,那麼,作為民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能變。可見,用民俗學的既有理論,也無法完全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
用經濟學的既有理論去遴選或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同樣存在問題。人們很容易將那些“有效地拉動瞭地方經濟”的“非遺”項目強拉硬扯地塞進名錄,哪怕是已經實現瞭大機械化生産的非遺項目也在所不惜。
用文物學的既有理論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可取之處。因為在文物保護工作看來,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産,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本質上都是認識古代文明、瞭解祖先曆史的重要窗口。但從文物學視角看非遺,容易忽略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傳承這一基本特徵。如果一味地用保護文物的方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其結果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博物館化,而最終結果便是將“活遺産”變成“死遺産”,同樣無法解決科學保護的問題。
上述分析告訴我們,要想通過既有學科的既有理論,去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所麵臨的種種問題,事實上是睏難的。要想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科學保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學科建設,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科學保護問題,而這門學問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學。
三、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獨特視角與視野
任何一門新學的産生總要有它獨特的視角與視野,否則就沒有資格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那麼,作為一門新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是否已經具備瞭自己的獨特視角與視野瞭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有著自己的獨特視野
有人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已經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曆史學、語言學、考古學、錶演學、民間文學、建築學等諸多學科的深耕。如果一定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勢必會在研究視野上與上述學科産生嚴重重疊。
但事實並非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科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解決三大問題:一是要弄清非物質文化遺産係列名錄的準入標準,弄清哪些項目可以進入,哪些項目不可以進入;二是弄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所在,包括它的曆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內涵;三是科學而係統地提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管理方法與保護原則。而這些都是以往諸學科從不研究或很少研究的問題。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盡管在研究視野上與上述學科小有重復,但說到底,它是有著獨立的、專屬於自己的研究空間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
要想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僅有獨特的研究視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具備獨特的研究視角。研究視角不同,人們會在同一領域發現更多的、與眾不同的、規律性的東西。譬如,同樣是研究傳統節日,曆史學傢關注節日曆史,民俗學傢關注節日民俗,宗教學傢關注節日儀式,藝術學傢關注節日歌舞,而作為一門新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它所關注的重點,並不是上述內容,而是要看這些節日是從曆史上傳承下來的,還是當代創造的,怎樣纔能保護好這些節日遺産。而上述角度,也是以往諸學科很少有人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學這門學科建立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幫助人類找到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可以找到更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規律,並將這些規律應用到中國乃至世界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去。
四、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有著自己獨立的理論架構
與既有學科不同,為瞭能更清晰地辨認齣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內涵,同時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産學也為此設計齣瞭明顯的與眾不同的理論架構。這個理論架構的著力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第一,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二,為什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三,怎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果將這三個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麵的話,那麼,“什麼是”迴答的是本體論問題,“為什麼”迴答的是價值論問題,而“怎麼辦”迴答的是方法論問題。這三大問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必須迴答,而其他學科很少迴答或是根本無須迴答的問題。
(一)“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是該學科需要迴答的第一個問題
這一問題的提齣,目的是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什麼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它是這門學問的邏輯起點,一旦在這裏齣現問題,我們將會像小孩兒給自己係扣子―第一個係錯瞭,接下來將一錯到底。作為經驗,隻要涉及“遺産”,人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真溯源。物質文化遺産是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也是這樣。那麼,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呢?在我們看來,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至少要滿足以下六大條件。
一是必須有代錶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做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最大特點是活態傳承,而活態傳承的載體就是傳承人。有瞭傳承人纔有非物質文化遺産,所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鍵,首先是保護好傳承人。
二是必須要有悠久曆史。通常時間不足百年者,不能稱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三是必須以活態形式傳承至今。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種活在當下、服務當下的遺産,最大特點就是它的“活態性”。
四是必須要因循傳統傳承至今。這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最大價值是它的曆史認識價值,需要我們盡量將它曆史上所呈現齣的內涵傳承下來。
五是必須有曆史認識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等。
六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存在於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麯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六大領域。
(二)“為什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該學科需要迴答的第二個問題
要想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就必須把非物質文化遺産說清楚、講明白,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提供更加充足的理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時間上的跨越度、信息上的承載度、狀態上的原生度、社會上的知名度、性格上的獨特度以及生存狀態上的瀕危度等角度,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判斷齣各非遺項目的特質。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對上述價值的發掘,不但可以為保護祖先遺産找齣更多理由,同時也有助於我們對遺産自身做齣更為精準的學術判斷。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是客觀存在,但同樣需要人類用自己的慧眼去發掘。保護遺産過程本身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價值再發現、再發掘的過程,直接關係到人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熱情,關係到我們對祖先遺産的認知,也關係到我們國傢的前途和命運。
(三)“怎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該學科需要迴答的第三個問題
“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其中主要涉及兩方麵問題:一方麵,用什麼方法、什麼手段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另一方麵,用什麼理念、什麼原則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該問題提齣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找到更多、更好,也更具科學價值的保護原則與方法。
保護方法,包括:一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大普查,從根本上摸清本國活態遺産的“傢底”;二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係,讓中國的每個非遺項目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三是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預留下一塊“芳草地”;四是擴展展演展示手段,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保護理念傳布四麵八方;五是建立數據庫,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播步入“快車道”;六是啓動非遺項目傳承人口述史調查,讓中國的史料變得更加豐富;七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産納入主流教育,讓民族文化遺産滋潤每個孩子的心田;八是製定並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讓法律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保駕護航”。
保護原則,包括“以人為本原則”“活態保護原則”“整體保護原則”“真實性保護原則”“獨特性保護原則”以及“瀕危遺産優先保護原則”,等等。這些原則的樹立與遵守將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科學保護産生重要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說到底是一門具有可操作性的學問。強調實操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規律的研究,是這門學問的基本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規律是由其傳承規律決定的,隻有找到傳承規律,我們纔能知道怎樣纔是科學保護。這個問題不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也就失去瞭它存在的意義。
當然,以上三大問題隻是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四梁八柱”,在此基礎上,還會衍生齣許多其他內容。譬如,作為一門新學,要有國外以及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史的研究。作為活態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需要人來保護、傳承的。這就涉及“保護主體”與“傳承主體”兩方麵內容。其中,前者重點討論“構成”“基本職能”“素質要求”等,後者重點討論“界定”“基本職能”“激勵機製”等。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産學還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與申報、開發與經營等諸多內容。
五、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有著獨立而係統的理論架構
作為一門新學,非物質文化遺産學並不是一門課程所能包括的,它需要一個龐大而係統的學術體係做支撐。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産專業需要開設哪些課程,是其學科建設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至少應設置以下課程:
(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學
(二)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
(三)非物質文化遺産田野調查與申報
(四)非物質文化遺産管理學
(五)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研究
(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七)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産業化開發與商業化經營
(八)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文化創意産業
(九)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
(十)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建設
(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
(十二)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展示
(十三)鄉土教材編寫工作的理論與實踐
(十四)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播學研究
除上述基本理論外,還應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産所涉內容,做齣二級學科的課程設計。這些二級學科包括:
(一)民間工藝美術學
(二)民間美術學
(三)民間工藝學
(四)民間文學
(五)民俗學
(六)傳統中醫藥學
(七)傳統戲劇學
(八)傳統音樂學
(九)傳統民間說唱研究
(十)傳統民間舞蹈研究
(十一)傳統體育競技研究
與一級學科所開設課程不同,二級學科建設實際上已經成熟。有的學科曆史長達百年以上,短的也有將近40年,基礎教材的建設工作難度並不大。民間文學甚至可以開設齣諸如神話學、傳說故事學、歌謠學、史詩學等更加細化的課程。當然,並不是將以往教材拿來就可以充當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的二級教材。因為在以往的教材中,並不會或很少關聯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所涉及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既有教材的基礎上,補充不足,使之成為真正能符閤非物質文化遺産學學理要求的二級學科教材。
�� 作者簡介:
苑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文化遺産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學。
顧軍,北京聯閤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曆史文博係主任、教授,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遺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