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4:59:10 PM
本文約2700字,讀完約需要5分鍾
公元1161年初,金國的完顔亮做瞭一個美夢。夢裏,玉皇大帝命令他率兵伐宋,並說自己會暗中相助於他。於是,當年的九月,金國起兵四十餘萬,號稱百萬,鋪天蓋地嚮南邊的宋國襲來。
四十萬金兵分兵三路:
西路從陝西齣兵;
中路從河南齣兵,沿著當年曹操追殺劉備的路綫,齣兵荊襄;
東路則由完顔亮親自統領,沿著當年曹丕攻打孫權的路綫,發兵淮河……
宋國的淮河防綫,守將名叫劉��。劉��自己鎮守淮河東綫的鎮江,把副將王權派去壽春鎮守淮河西綫。
沒想到, 這王權平時看上去挺靠譜,結果竟是個膽小如鼠的酒囊飯袋。 聽說金兵大舉南下,他竟棄城而逃, 一直逃到瞭壽春西南五百裏的采石磯(今馬鞍山)纔停下來。
臨安(今杭州)的宋高宗聽到消息後,又驚又怒又怕,一麵派人抓王權迴來問罪。另一方麵,趕忙派宰相葉義問帶著“中書捨人”(相當於宋朝的中央秘書)虞允文去淮河前綫視察並穩定軍心。
淮河西綫的主帥都已經跑瞭,那防綫怎麼還能守得住呢?
等到這 “宰相-秘書” 二人組趕到前綫的時候,淮河西綫的宋軍已經全麵從淮河敗退到瞭長江邊的采石磯一帶。
更讓人無語的是, 這個帶隊的宰相葉義問比臨陣脫逃的王權膽子還要小,根本就不敢去一綫。 走到鎮江,他就不願意再往前走瞭。連連托病, 隻派虞允文一個人去采石磯前綫。
虞允文離采石磯還有好幾裏地,就看見道路兩邊全是逃難的人。仔細聽,又聽得隱隱有鼓聲陣陣。他連忙讓人攔住行人,詢問前綫情況。
逃難的人迴答說: 聽說金兵今天渡江 ,他們聽見鼓聲纔扶老攜幼地逃命。
隨行的文官裏,當即就有幾個腿肚子發軟想要迴去的。然而領隊的虞允文不聽,堅持要去采石磯看個明白。
他一到采石磯前綫,心就涼瞭半截。
原來,朝廷 已經派人把王權給抓走瞭 ,然而 繼任的守將李顯忠正“離綫中” ―― 還在趕來的路上。 西綫的這幫宋軍 根本沒有主帥 ,士兵三三兩兩地散坐在道路兩旁。不是敗軍勝似敗軍,毫無一丁點鬥誌。
在場官員中,屬他官階最高。主帥缺位的情況下,他這個前來犒勞前綫將士的文官,竟成瞭最高長官。耳邊鼓聲陣陣,金兵正在準備渡江!這頓時讓這個文官齣身的“中央秘書”壓力山大,至少得想辦法拖到李顯忠趕到啊……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然而,趕鴨子上架也得上架瞭。沒辦法,虞允文隻能命令副將們先讓士兵列隊,至少先把自己的聲勢壯大起來!
雖然主帥缺位,宋軍的基層軍官們還是得力的。有瞭 “代理主帥” 的命令,很快,士兵們便被召集瞭起來,列好瞭隊。
虞允文趕忙趁熱打鐵,鼓舞士氣,說: “我們吃瞭金人那麼多苦,已經退到長江瞭,不能再退瞭!後麵就是骨肉兄弟姊妹,豈肯讓骨肉慘遭金人淩辱啊!”
頓瞭頓,他又道: “我奉朝廷之命,來這裏犒勞大傢。隻要你們為國盡忠立功,拼瞭老命,也要把你們的功勞上報給朝廷,讓朝廷給大傢論功行賞!”
說罷,他讓步兵和騎兵列好隊,嚴陣以待金兵渡江。又將水師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上列陣,另外兩隊停泊在采石磯城東西兩側的岸邊,還有兩隊則隱藏在支流小河待命。
虞允文剛剛整肅完部隊後不久,長江彼岸的金兵變開始行動瞭。金主完顔亮指揮著幾百艘船,載著金兵渡江而來。虞允文雖然沒帶過兵,但熟讀史書的他,知道“半渡而擊”的道理。
金軍船隊的前隊抵達後,金軍正陸續下船。金國士兵正在軍官的指揮下列隊。
這個時候,虞允文命令部隊齣擊!
宋軍人雖少,但在兵器上卻略占優勢。尤其是舟船,更是宋軍的強項。
從壽春到采石磯,金兵一路都沒有遭遇過像樣的抵抗。金營鼓聲震天,宋營這邊卻悄無聲息, 金兵以為采石磯無兵,根本就沒有設防。
列隊中的金兵被 宋軍衝殺地直往江裏跳 。此時,宋軍的水師也嚮著金軍的運兵船衝撞而去。眼見江上戰事順利,虞允文又命人到南岸的山上去搖動旌旗,並敲響戰鼓, 裝作大批援軍到來。
金軍見渡江無望,隻能暫且收兵休整。
南岸大勝的宋軍也收兵迴營,清點戰果。一番衝殺,竟殲滅金兵4000多人,還抓瞭不少俘虜。宋軍都很高興,然而 虞允文卻悄悄召集諸將,說:“金主完顔亮是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人,我料他不甘失敗,今夜必然偷渡!”
於是,虞允文令眾將把宋軍水師再分為兩隊,一隊埋伏在長江上遊去,另外一隊則把守在長江渡口周圍。
果不其然,黎明前,天色最黑的時候,金軍悄摸兒地上來瞭。又是在金軍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虞允文命上遊的船隊高舉火把,順江而下。同時渡口兩側的宋軍船隊也打起火把。
順江而下的宋軍,在金軍船隊裏四處放火。 江上的金軍情急之間難以調頭,風助火勢越燒越大。 無處可逃的金兵隻能跳進水裏,要麼淹沒在長江中,要麼乖乖當瞭宋軍的俘虜。
金主完顔亮見事不可為,氣急敗壞地殺瞭好幾個將領泄憤,帶著剩下的金兵轉戰揚州一帶去瞭。
虞允文帶兵擊退金主完顔亮之後不久,新任主將李顯忠終於帶兵趕到。虞允文建議李顯忠說: “江淮防綫,西邊的要隘是壽春,東邊的要隘是鎮江。完顔亮沒能在采石磯渡江,必帶兵從鎮江渡江。劉��將軍恐怕兵力不足,請撥給我一些人馬,我帶去協防鎮江。”
李顯忠立刻撥給瞭虞允文一萬六韆人馬,讓他帶去鎮江增強東綫守備力量。
等到金軍到時,鎮江已經做好瞭充足的準備。水軍處於劣勢的金兵實難渡江。這就像趕著旱鴨子下水――送死罷瞭。
然而,金主完顔亮一直沉浸在 “天帝助我” 的美夢裏,不肯接受戰爭失利、難以速勝的現實,仍然強令金軍渡江,並且下令: “三日之內,如果沒能渡江,隨軍大臣全部處斬!”
這最終引發瞭軍隊的反叛! 金軍的高級將領們和完顔亮的親衛同謀發動兵變。 完顔亮被叛軍 抓住,被他們用繩子勒死 。叛軍首領耶律元宜自封為“左領軍副大都督”,退軍三十裏,派人同宋軍議和。
虞允文以一介書生,臨危受命之下,竟能冷靜地擊退金軍的渡江部隊。這不僅給他個人贏得瞭巨大的聲望,也給頹廢的南宋朝廷打瞭一針“雞血”。
毛主席在讀史書時,也曾為虞允文的事跡動容,於是他動筆寫下八字評語,說:“偉哉虞公,韆古一人!”
采石磯之戰後不久,宋高宗趙構主動退位,將皇位讓給瞭自己的兒子――宋孝宗趙�Y。
宋孝宗頗有雄心,一直有齣師北伐、恢復中原的理想。這個時候,懂治國養兵,又有作戰實績懂得帶兵的虞允文,在一眾 “主和派” 中間,如鶴立雞群般醒目。
南宋的國土,類似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加在一起,也就是 “江東+荊州+益州”
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製定的戰略,是占據荊州、益州。從 荊襄、漢中 兩個方嚮北伐。與金國劃江而治的南宋如果要北伐,則是從 四川、荊襄、江淮 三個方嚮動手。
虞允文是四川人,宋孝宗希望他能經營好四川,帶兵從四川北上。自己則坐鎮東南,派人從荊襄、江淮兩路北伐。
這樣,如果金軍堅守西路。那麼虞允文就能牽製金軍兵力,為中路和東路的宋軍主力創造機會。如果金兵放棄西路,那麼他就趁熱打鐵,占領關中,虎視中原。
然而,天不遂人願。 1174年, 虞允文病逝 ,南宋朝廷裏再沒有能扛得起大旗的主戰派瞭。宋孝宗的北伐之夢,也隨著 左丞相 虞允文的逝世,被埋葬在瞭南宋的半壁江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