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5:43:22 PM
海瑞,曆史上一個有名的清官,其性格正直、剛硬,就連皇帝都被他罵過,天下百姓無不尊敬他,稱他為“海青天”。但偏偏這樣的清官,一直到死,都不受張居正的待見。
萬曆年間,張居正當瞭十年的首輔,對海瑞的評價是:
“
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
。”一直到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海瑞纔被明神宗硃翊鈞啓用,但此時的海瑞已經72歲,最終病死在赴任的途中。
張居正寜願把這樣的清官閑置在傢,也不任用,這是清官的悲哀,是海瑞的悲哀,更是明朝百姓的悲哀。
張居正當上首輔後,為瞭推行萬曆新政,不拘一格大膽啓用眾多人纔,進行雷厲風行的改革,他的方法、膽識、手段使一度衰敗的明朝恢復瞭生機,被稱為“救時宰相”。
但張居正在“知人善任”的另一麵,又有點“唯是我從”,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有位高權重者都會萌發齣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態。張居正也喜歡那些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之輩,反正我比你們有能力,我負責做事,你們負責拍馬屁就行。
相反的,張居正就不喜歡海瑞這種剛硬耿直之人。他看來,海瑞不懂變通,脾氣起來瞭誰的麵子都不給,皇帝都被他罵過,屬於“茅坑裏的磚頭―又臭又硬”。
萬曆六年,張居正迴傢葬父,湖廣各地官員得到消息後紛紛來拜見,唯獨巡按禦史趙應元沒來。此事就讓張居正很不舒服,不久之後就讓他捲鋪蓋迴傢瞭。
僅僅是不來迎送的巡按禦史就讓張居正耿耿於懷,更彆說鐵骨錚錚、毫不卑躬屈膝的海瑞瞭。
《明史.海瑞傳》說張居正“
亦不樂瑞
”,這裏的“不樂”,是用瞭委婉的語氣,事實上張居正不但討厭海瑞,甚至還有點放心不下。以至於他還讓某個巡查禦史,暗中去海瑞老傢探查他有無異常動靜。
結果那位禦史給張居正迴信寫到“屋捨蕭然”,如此清苦的生活確實不像一個官員的做派,最後那個禦史自己都被感動瞭。但即便如此,張居正還是沒敢啓用這位以剛直清廉著稱的海瑞。
海瑞就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對皇帝對國傢忠心,但不弄虛作假,甚至為民請命時,也不怕得罪皇帝。為瞭上疏,連棺材都準備好瞭,死都不怕的人,會去討好他人?
此外,張居正不想啓用海瑞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明朝官場腐敗,貪官汙吏眾多,能像海瑞那樣恪守本心、清正剛直的清官,簡直就是鳳毛麟角,但這樣的人卻不會被張居正喜歡。
作為當朝首輔,權勢滔天,自然少不瞭他人的巴結拉攏和糖衣炮彈的腐蝕,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做到潔身自好,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是對一個正常人極大的考驗。
但張居正對這種考驗,也把持不住。
曾在慶隆六年,張居正任內閣大學士時,湖廣巡撫、巡按建議在他的故鄉立坊,作為錶彰他功績的紀念。張居正也推辭說:“
敝郡連年水旱,民不聊生。乃又重之以工役……將使僕為榮乎?辱乎
?
”
結果坊是不建瞭,但官員卻將立坊的工料摺成銀子送給瞭張傢。接著修建宅第,施工由錦衣衛軍事包辦,這次張居正同樣寫信婉拒,但最後還是修瞭。
看來,錢財名聲之事,張居正雖然“嚴厲拒絕”,但更像是在作秀,畢竟到最後好處都到瞭他懷裏。
在張居正權力鼎盛時期,傢鄉為他立的牌坊就有七八座,麵對各種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他也照單全收。直到後來明神宗抄他傢,搜齣黃金萬餘兩,白銀十多萬兩,雖然數目僅有嚴嵩的二十分之一,但也算是驚人瞭。
當時明朝除瞭官員貪汙外,科舉也是弊端百齣,朝中大臣以此機會把傢中的子弟設法抬齣來。萬曆五年,張居正的兒子張嗣修參加“會試”,海瑞聽到這個消息,立馬就炸瞭。
他當即寫信給權位僅次於張居正的呂調陽,說:“
今年春,公當會試,天下諒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嶽,想太嶽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乾公也
”。
可即便如此,張嗣修還是高中廷試第二名,海瑞如此耿直,當眾打張居正的臉,對公道的較真,已經到瞭“不近人情”,張居正會用海瑞?
不難看齣,張居正的“知人善任”有時候僅憑個人喜好來覺得官員的升降,更多的是滿足自己的私欲。而海瑞一身正氣,不會拍張居正的馬屁,不懂得弄虛作假,最後隻能淪落到在傢坐冷闆凳瞭。
實事求是地說,張居正在治理國傢方麵確實有手段,比海瑞強上不知道多少,但他也有凡人的虛榮心和欲望,他也會腐敗、貪圖美色。不像海瑞那樣,終其一生正直,剛正清廉。
有記載,海瑞死後連殯葬的錢都沒有,最後還是在南京做官的同鄉蘇民懷一人幫他料理後事。而海瑞的遺物中僅僅“
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
還如這一生“不怕死,不愛財,不結黨,剛正清廉”,按理說他應該是張居正最大的幫手,可張居正就是不用他。
隻能說他們兩人的性格和行事風格不同,海瑞孤傲高潔、嫉惡如仇,而張居正卻喜歡彆人阿諛奉承,喜歡中飽私囊,如果把海瑞招到自己身邊,豈不是天天被自己人彈劾,張居正能受得瞭?
封建社會的官場就是個大染缸,能像海瑞這樣保持本心的清官太少瞭,即便如張居正這樣擁有雄纔大略、力挽狂瀾的政治傢,也陷入大染缸中無法自拔。兩個完全不同路的人,張居正自然不可能啓用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