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4/2022, 11:18:30 PM
溥儀
一個老人在暮色中走進瞭紫禁城裏的太和殿,跨過瞭寫著“禁止翻”的牌子,就在他要坐上上方的龍椅時,下方突然傳來瞭一個聲音:“站住,不許到上麵去”。
老人迴頭一看,是一個係著紅領巾的小孩子,“你是誰啊?”老人和藹地問道。
“我住在這兒,我是管理員的兒子。”
“過去我也住在這裏,那兒就是我坐的地方。”老人指著上麵的龍椅說道。
“你是誰?”
“我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用什麼證明?”
老人沒有說話,直接坐到瞭龍椅上,從龍椅後拿齣瞭一個小罐子,打開罐子後,一隻蟋蟀從裏麵爬瞭齣來。
《末代皇帝》照片
這是電影《末代皇帝》中的一個片段,其中的老人正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那個被關在罐子裏一輩子的蟋蟀就象徵著他的一生,都是被囚禁、被睏住的一生。
從青年到老年,一直生活在一個精緻的牢籠中,而蟋蟀重獲自由,象徵著溥儀也逃脫瞭一生的牢籠。
1959年,溥儀從戰犯所被特赦,迴到瞭自己熟悉無比卻又十分陌生的北京城,他最大的感覺就是物是人非。
特赦後的溥儀已經53歲瞭,橫跨瞭兩個時代的他一時間難以融入這個新環境。
幸虧國傢領導人十分關注他,幫他解決瞭戶籍問題和工作問題,讓他慢慢恢復瞭正常生活。
溥儀和毛主席
而對於溥儀來說,此時的他對於物質生活已經沒有多大奢求,畢竟前半輩子把該享受的基本都享受個差不多瞭。
對於他來說,精神需求是遠大於精神需求的,此時溥儀最想的無非就是有個伴侶,兩人安穩地度過下半生。
而他的這一願望並不是特彆難滿足,沒過多久,他就遇到瞭自己喜歡的女生。
1962年的某一天,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溥儀照常去上班。
辦公室內,政協文史資料員周振強上班時帶來瞭一張女生的照片,照片上的女生頗為秀麗,很多同事都被吸引瞭過去。
這張照片很快就傳到瞭溥儀手上,在看到照片的第一眼,他就對這個女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忙讓周振強幫忙介紹認識一下。
溥儀
沒過幾天,李淑賢在曾熙和的陪同下與溥儀見麵,二人一見如故,聊瞭很長時間,特彆是溥儀對醫學很感興趣,這令李淑賢感覺二人很是投緣。
在談到二人的年齡時,溥儀內心有些忐忑地說:“咱倆的年齡真的閤適嗎,我都五十多瞭”。
然而李淑賢則說:“隻要咱倆感情好,年齡什麼的都不是問題。”由此可以看到,李淑賢是一個有文化、懂道理的新時代知識分子。
很多時候,人們在尋找愛情伴侶時往往會考慮很多因此,彼此的長相、傢庭、工作等等,其實這些都隻是藉口。
在我們遇到真愛時,是不會考慮那麼多的,因為我們喜歡的就是對方這個人。李淑賢和溥儀當時,即是如此。
溥儀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溥儀和李淑賢都覺得很輕鬆愉快,覺得對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於是便進入瞭婚姻殿堂。
李淑賢是溥儀的第五任妻子,年僅37歲,有過一次婚姻,雖然二人的年齡差距有點大,但是二人都不在意這個問題。
在結婚後,二人的生活非常幸福,雖然偶爾有一些小摩擦,但整體來看仍然十分恩愛。
溥儀
他以前是皇帝,妃子們都是大臣們給自己選的,雖然妃子們對自己都非常溫順聽話,但自己對他們並沒有感情。
隻是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財産甚至是寵物,高興的時候陪對方玩玩,不高興的時候就不理對方。
並且那些妃子也都是舊時代的女性,隻接受過封建教育,心中沒有愛情的觀念,隻懂得三從四德,不會考慮對方和自己的感受。
溥儀與婉容
而李淑賢是新中國的知識分子,接受過高等教育,懂得什麼是愛情,也知道什麼是互相尊重。
每天她都會給溥儀做好早飯,晚上總是會及時迴傢陪溥儀吃飯,每當溥儀身體不好時,李淑賢總是會精心照顧溥儀,讓對方趕快好起來。
可以說,溥儀在李淑賢身上感受到瞭真摯的愛和關懷,這是他以前從沒有感受過的。
都說真愛會改變一個人,受到愛情滋潤的溥儀也變得溫柔體貼,對李淑賢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溥儀
每次李淑賢加班時,溥儀總是會在傢做好飯趕到醫院給李淑賢送飯,每次李淑賢上完晚班,溥儀總是會提前趕到醫院,陪李淑賢一起迴傢。
有一次北京下大暴雨,溥儀擔心還在醫院的妻子,從傢裏拿瞭把傘冒雨去接李淑賢,等瞭半天等不到李淑賢的人,隻能先往迴走。
在路上溥儀看到一個下水井蓋沒蓋蓋,他生怕李淑賢不小心踩進去,於是一直在那裏等著,等見到李淑賢人纔和她一起迴傢。
李淑賢與溥儀
不會做傢務的溥儀開始學做傢務,並主動承擔起瞭傢中的大部分傢務,以此來減輕李淑賢的勞纍。
可以說,和李淑賢結婚的這幾年,是他晚年過得最開心的幾年。
他自己也對李淑賢說過:“我從前從來不知道情愛是什麼,直到遇見瞭你,纔知道人世間還有這麼甜蜜的東西”。
愛情使李淑賢和溥儀都得到瞭滋潤,二人共同攜手麵對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共同度過瞭最幸福的幾年。
很多夫妻也都是這樣,雖然生活很艱難,但是隻要想到自己是和最愛的人在一起,身上就充滿瞭乾勁兒。
李淑賢與溥儀
雖然二人過得很幸福,但兩口子過日子不可能沒有磕絆,溥儀和李淑賢在生活中就遇到瞭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給他們造成瞭不小的睏擾。
李淑賢結過一次婚,她深知夫妻生活對於夫妻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溥儀的身體不太好,無法進行正常的夫妻生活。
這就給二人的感情濛上瞭一層揮之不去的陰霾,導緻二人時常發生爭吵。
此外,二人的生活習慣也有著不小的差異,李淑賢的作息比較規律,生物鍾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溥儀則恰好相反,經常半夜兩三點不睡覺,令李淑賢非常苦惱。
溥儀
然而愛情就是這樣,即便對方有多不好,在彼此的眼中,仍然隻能看到對方好的一麵,對於李淑賢來說,這些都不是什麼問題。
就這樣,二人度過瞭自己五年的婚後生活,溥儀曾說過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五年時光,然而溥儀畢竟比李淑賢年長許多。
1964年,年事已高的溥儀患上瞭前列腺炎,隨後又檢查齣瞭腎癌和尿毒癥,在國傢的幫助下,前列腺炎和腎癌都得到瞭有效治療。
1967年,在周總理的安排下,溥儀前往瞭首都醫院進行瞭會診。當時給溥儀診治的是“國手”蒲輔周。
然而即便是醫術高明的蒲輔周,也沒能將溥儀的生命挽救迴來。
病重的溥儀在傢中度過瞭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時光,在病痛的摺磨下離開瞭人世,這一年,他61歲。
在他最後的那段日子裏,李淑賢始終不離不棄,盡心盡力地照顧著他,使他在病痛中享受到最後一絲溫暖。
李淑賢
臨終前,溥儀握著李淑賢的手,把自己生前寫的一本自傳交給瞭她,也就是《我的前半生》。
這本書是溥儀當年在戰犯所裏所寫的自傳,在戰犯所時,溥儀就有瞭一個想法,那就是把自己前半生的經曆記錄下來。
而在戰犯所裏經過兩年的筆耕不輟,他終於將這本書完成並順利齣版。
這本書記載瞭溥儀有記憶以來的所有經曆,講述瞭溥儀的心路曆程,講述瞭他是如何從一個末代皇帝到叛國賊再到戰犯再到自覺悔罪重獲新生的曆程,可以說是一本奇書。
溥儀與李淑賢
由於溥儀本人的經曆跌宕起伏,並且具有很大的爭議,所以這本書在社會上引起瞭一股軒然大波。
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本書對於研究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參考性,應該保留下來好好研究,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溥儀的“妖書”,應該予以銷毀。
對於這些言論,溥儀並沒有說自己支持或者反對,此時的他經曆瞭許多事,已經變得脫胎換骨,他不再像以往那樣鋒芒畢露,而是變得低調內斂。
對於他來說,這本書僅僅是記錄自己前半生坎坷經曆的一本迴憶錄,僅此而已。
溥儀
這也是很多人在大徹大悟後的普遍遭遇,對於這些人所做的事,總是會引起極大的關注和不少爭議。
然而這些人在洗盡鉛華後,已經不是特彆在意這些非議,對於他們來說,平靜麵對外界的評論是他們唯一會做的事情,溥儀便是如此。
而在他去世後,溥儀的遺産――《我的前半生》則引發瞭比他在世時還要大的爭議,這一點恐怕溥儀自己都沒有想到。
溥儀
李淑賢認為,溥儀在離世前把書贈給自己,作為配偶,自己就是這本書的版權所有者。
然而在1984年,群眾齣版社的主編李文達卻將《我的前半生》的版權交給瞭《末代皇帝》的製片方。
這一事情讓溥儀的遺孀李淑賢十分十分生氣,她認為這本書的版權是自己的,李文達沒有權力把版權交給《末代皇帝》的製片方。
很多知道這件事情的人也都這樣認為,錶示李文達太過分。
然而李文達本人的錶述,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原來當年溥儀在動筆寫書時,效果並不好。
因為溥儀本人不通筆墨,並且沒有多大的文學造詣,在寫書時寫得很痛苦,往往是在書桌前坐半天卻不知如何下筆。
溥儀
無奈之下,他隻能求助於李文達,李文達也幫瞭他很多,幫他搜集資料,幫他動筆寫書,在李文達的努力下,溥儀纔最終完成瞭這本書的製作。
在溥儀病重時,李文達還坐在溥儀的病榻前,聽著溥儀的錶述慢慢寫齣他想錶達的意思。
可以說,沒有李文達,就沒有這本書,李文達的功勞可以說是非常大。
溥儀
不過即便是沒有加上署名,李文達還是拿到瞭相應的報酬,這也相當於承認瞭李文達的工作量和他為這本書所付齣的努力。
事情發酵得越來越嚴重,李淑賢十分生氣。
為瞭維護自己的閤法權益,她一紙狀書將李文達告到瞭法院,要求法院把《我的前半生》的版權判決給自己,並要求李文達支付自己相應的版權費和賠償費。
對於李淑賢的訴訟,法院並沒有受理,同時當時的國內並沒有相應的法律作為依據。
對於這種涉及到版權的爭議,更是沒有什麼經驗,最終這件事演變成瞭一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鬧劇。
溥儀
而在之後的十年中,李淑賢一直在不斷上訴,每次的訴求都很明確,那就是讓法院判決自己是這本書的唯一版權擁有者。
而對於李淑賢的說辭,群眾齣版社也有自己的迴應。
齣版社錶示,當年如果不是齣版社力排眾議選擇齣版這本書,恐怕這本書早就成為沒人要的廢紙瞭,更不要談這麼龐大的商業價值瞭。
整整十年,李淑賢和李文達一直在打官司,而在十年中,這本書經過不斷的加印和齣售,已經成瞭一本價值非常高的書,可以說是一顆巨大的搖錢樹。
此外,《我的前半生》這本書已經不是一本單純的自傳瞭,光是這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就有好幾部,其中最齣名的應該就是開篇提到的《末代皇帝》。
周總理接見溥儀夫婦
這些影視作品都是熒幕上的佳作,也就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個炙手可熱的IP作品。
可以說是一個蘊藏著無數財富的寶庫,誰拿到這本書的版權誰就拿到瞭這座寶庫的鑰匙。
經過十年的爭議,法院終於下瞭最終判決,判決李淑賢為本書的唯一版權擁有者。
而令人唏噓的是,在判決下達後的第二年,李淑賢就去世瞭,而此時的李文達也已經去世多年,這個結果不免有些悲涼感。
溥儀和李淑賢
對於李淑賢這十年間的所作所為,各界人士都是議論紛紛。
有的人認為李淑賢對於溥儀還有感情,之所以一直打官司,主要是想維護溥儀的遺産,也是為瞭維護溥儀的尊嚴。
還有的人則認為,李淑賢對於溥儀沒有感情,之所以一直上訴,純粹是為瞭獨吞這筆價值驚人的遺産。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是一句諺語,很多有真感情的夫妻在遇到利益問題時,都很難保持共同進退,很容易反目成仇。
但要說李淑賢對於溥儀沒有感情,那是假的.
多年的夫妻生活,兩人肯定有一定的感情,隻是在價值驚人的遺産麵前,李淑賢也不可能不動心,要說沒有私心,那顯然也是不太可能的。
溥儀
距離溥儀離世已有55年,縱觀他的一生,可謂是身不由己。他被迫站在瞭曆史的風口浪尖,成為瞭各方勢力博弈的工具。
他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這麼多的爭議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也就可以理解溥儀的遺作為什麼這麼齣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