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2/2022, 5:55:01 PM
獨居的我,第一次體驗醉茶,很危險,很無助。
那天,買瞭幾款新茶,到貨之後,迫不及待地泡上,嘗嘗新茶。 泡瞭一顆大紅柑。
第一遍,洗茶,第二遍,泡茶。
由於大紅柑太大,茶壺太小,雖然迅速濾齣瞭茶湯,但是,茶湯還是很濃稠。
那是我第一次體驗大紅柑,跟小青柑的口感相似,但是,陳皮的味道更陳香,普洱也比較醇正,喝起來挺順口,腸胃也沒有不舒服,於是連著喝瞭三壺。
那天有一個小插麯,稱體重的時候,發現比之前胖瞭4斤,有種罪惡感,想控製體重,晚飯隻吃瞭稀飯和鹹菜。
晚上11點躺下之後,雖然肢體疲纍,但是大腦卻異常清醒,思緒的野馬在腦海狂奔,無法入睡……
沒過一會兒,開始餓瞭,心想,太晚瞭就不吃瞭吧,一來,為瞭控製體重,二來,起床一摺騰,睡意就沒瞭。
沒想到的是,肚子越來越餓,我本身容易低血糖,後來,就開始頭暈,心慌,手腳發軟,手心和額頭冒汗,趕緊把被子拉開。
意識到瞭很可能是醉茶,也意識到瞭嚴重性,想起來吃東西,但是,渾身癱軟無力,試瞭一下,無法起身。因為身邊沒人,隻好告訴自己,必須起來找吃的,要恢復血糖。
在床上又躺瞭一兩分鍾,試瞭一下,上半身起不來,那一瞬間,真有點害怕瞭,孤獨感和無助感湧上心頭…… 繼續躺瞭片刻,然後用手支著床,把上半身支起來,終於下瞭床。
下床的時候,小腿磕在床邊,顧不上疼,踉踉蹌蹌走齣房間,經過鏡子的時候,看見自己頭發蓬亂,臉色煞白,冒著汗水,給自己嚇的差點尖叫!
趕緊扒拉瞭一些零食,喝瞭幾口牛奶,順勢躺在沙發上,把吃的東西放在手邊,一邊躺一邊吃。
大概過瞭10分鍾,肚子沒那麼餓瞭,身上的汗也慢慢乾瞭,點開手機看時間,02:52分,繼續吃瞭一些東西,上瞭個廁所,踏踏實實地躺下瞭。神誌逐漸恢復正常,大腦和身體也放鬆瞭,沒過一會兒,就睡著瞭。
第二天迴想瞭這段經曆,沒想到,我作為一個無處不喝茶、無時不泡茶、天天茶不離手的人,竟然也會醉茶!
以前知道有醉茶這一說,但是從來沒體驗過,這次體驗,發現醉茶甚至比醉酒還難受。
醉酒的時候,人往往是「斷片」的,不會清晰地意識到身體有多難受;
而醉茶呢,則是「清醒」,一切知覺都是清晰可感:頭暈、惡心、呼吸急促、手腳顫抖、全身沒勁……
查瞭查資料,醉茶的“罪魁禍首”,是茶葉中的「茶堿」。
茶堿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當喝茶過量或者過濃時,茶堿猛然攝入過量,就會引起血液循環加速、呼吸急促等一係列反應,導緻醉茶。
喝茶過量、過濃,空腹喝茶,都可能導緻瞭醉茶。
醉茶之後怎麼辦呢? 主要是吃東西,立即吃點糖,或者吃點彆的東西,平躺休息,慢慢就緩解瞭。
這次醉茶的經曆,很灰暗,很後怕,也深刻反思瞭自己:平常喝茶的習慣不好,喝瞭紅的喝綠的,喝瞭綠的喝黑的,喝茶量太大。而且有時候空腹喝茶,很不可取。
我一直認為,人一定要愛點什麼,就像草木對觀音的鍾情一樣。有熱愛的人,總是有趣的。
既然我愛喝茶,那就多去嘗試,並通過層層篩選,品齣自己最鍾情於什麼,而不是由彆人告訴我,什麼好喝,什麼不好喝。
現在我依然認為自己應該多體驗、多嘗試,這沒有任何問題。
隻是,無論再喜歡、再新鮮,也要一點一點去嘗試,講究一個「節律」。
什麼是節律?
節,節製。
律,自律。
隨著年齡的增長,懂得與身體對話瞭,知道身體能適應什麼,不能適應什麼,能夠管理欲望瞭,然後,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律。
喝茶,原本應該是享受的。
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不要讓本該享受的事情,變成一種遭罪。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纔有喝不完的好茶,纔有裝不完的歡喜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