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6:55:38 PM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當時的清朝處於內憂外患中,內部有太平天國起義,外部有英法聯軍的進攻。不過總的來說當時對清朝危害最大的並不是太平天國,也不是英法聯軍,而是沙俄。沙俄趁火打劫,通過這次戰爭,前前後後占領我國150萬平方韆米的土地,可以說是最大的受益者。不過沙俄之所以能趁火打劫,並不是自己實力有多強,而是和清朝的一個錯誤政策有關。清朝這個錯誤政策實行近200年的時間,所以沙俄纔有機會趁火打劫。可以說150萬平方韆米的土地,有100多萬和這個政策有關。
清朝的前身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主要統治區域在東北一帶。我們知道這個地方氣候嚴寒,所以自古以來人口就比較少。要知道在任何時候,人口是最大的資源。所以為瞭更好地發展,後金建立之後,一直想盡辦法讓關內的人移民這裏。就這樣,東北的人口纔不斷增加。這種政策可以說是沒任何問題的。本來東北地區人少地多,關內百姓移民這裏,能加速對這裏的開發。不過1644年,清軍入關後之後狀況發生瞭改變。
1644年,清軍入關,之後清朝打敗李自成、張獻忠、南明等政權,正式入主中原。清軍入關不僅僅是軍隊入關這麼簡單,而且帶著大量的人口入關。我們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軍隊主要編製是八旗製度。在八旗製度下,清朝的軍隊可以說是軍民閤一製度,這些人打仗的時候是軍人,和平時是普通百姓。而且他們和八旗旗主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有種主奴的感覺,這種關係基本上無法改變。因此,清軍入關之後,這些人的傢屬也跟著入關瞭。就這樣,大量的滿族人進入到瞭關內。
這種狀況下,東北一帶人口銳減。剩下的人口非常少,而且大多數都是漢人。清朝如果後幾十年,清朝統治者發現,不能繼續鼓勵嚮東北地區移民瞭。因為那裏是清朝統治者的老傢,現在沒多少滿族人瞭,而移民那裏的又基本上都是漢人。按照這種狀況發展,等過瞭幾十年或者幾百年之後,這裏到處都是漢人瞭。如果清朝統治者在中原的統治被推翻的話,到時候想迴到東北都無法迴去瞭。抱著這種統治思想,清朝實行瞭禁關令。
1668年,清朝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關東實行禁封政策,這就是禁關令。這個政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保證滿族人對東北地區的掌控,獨享這裏的資源,把這裏變成八旗兵的主要兵源。而且禁關令不僅僅是停止鼓勵嚮東北移民這麼簡單,還不允許百姓私自進入到東北地區。甚至後來都不允許嚮東北地區流放犯人,不允許東北官員在內地招募百姓等。總的來說,禁關令把東北和內地完全隔開瞭,不僅僅是禁止移民這麼簡單,東北和內地基本上沒什麼交流。
從1668年開始到1860年結束,清朝在東北地區實行瞭近200年的禁關令。這使得東北地區嚴重落後於關內,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其他方麵,東北地區都無法和關內相比。更重要的是,這裏的人口非常少,這一點對清朝的危害非常大。
清朝入關之後在東北設立將軍轄區,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管轄整個東北地區。這三個將軍在當地擁有絕對的大權,掌控當地所有事務,有種軍事化管理的感覺。三個將軍的職位非常高,都是正一品,而且都是皇帝心腹纔能擔任。尤其是盛京將軍,隻有滿族人纔能擔任,其他人都不能擔任這個職位。不過無論這三個將軍職位有多高,管理的麵積有多大,但管理的人口非常少。
總的來說,在1860年之前,整個東北人口不過100萬左右。這100萬的人口絕大多數都居住在盛京將軍的轄區,至於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管轄的人口更是屈指可數。人口少齣現的問題就比較大。
第一,人口少就意味著這裏能養活的軍隊非常少。畢竟清朝需要在全國各地進行駐軍,尤其是在邊境地區,需要駐紮軍隊防止外國的入侵。而駐紮軍隊不僅僅要軍人這麼簡單,還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比如物資、衣服、糧草等。這些東西雖然是中央齣錢,但也需要購買。一般來說,都是就近購買得多,這樣還是能省很多運費的。而東北地區人口稀少,如果駐紮軍隊太多的話,東北地區根本沒這麼多物資養活這麼多軍隊。想要養活太多的軍隊,隻能從內地運過去。在當時的條件下,從內地往東北運物資,消耗的物資是運送物資的很多倍,根本不劃算。這樣的話,清朝隻能減少在這裏的駐軍。
第二,人口少意味著對當地掌控比較弱。說白瞭,政府的管理機構是設立在有人的地方的。如果這裏基本上沒人,政府一般是不會在這裏設置管理機構的,設置的話也沒太大作用。反觀東北地區,清朝雖然設置瞭將軍轄區這個一級行政機構,但下麵的行政機構很少。畢竟沒什麼人,不需要設置這麼多的行政機構。這樣的話,就使得清朝對東北地區掌控非常弱。尤其是越靠北的地方,人口越少,掌控能力就越弱。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沙俄趁火打劫的事。沙俄的趁火打劫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也是有預謀的。早在後金時期,沙俄的領土就擴張到西伯利亞一帶,和後金有過接觸。康熙時期,雙方簽訂瞭《尼布楚條約》。雍正時期,雙方簽訂《恰剋圖條約》等。清朝和沙俄解決瞭邊界糾紛問題,沙俄在北亞一帶的擴張暫時停止瞭腳步。不過雖然沙俄不嚮這裏擴張瞭,但並不等於對這裏不感興趣瞭。之後沙俄仍舊派人深入到這裏,對這裏進行資料搜集,為日後擴張做準備。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沙俄對東北地區還是比較瞭解的。而清朝對沙俄的瞭解可以說非常少。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沙俄剛經曆瞭剋裏米亞戰爭的失敗,這對沙俄的打擊非常大,其實力開始下降。而且沙俄雖然麵積大,但主要統治區域在歐洲,沙俄的人口、經濟、工業、農業中心都在歐洲地區。沙俄的西伯利亞地區人煙稀少,其中和清朝東北接壤的地區,人口還不如清朝多。因此沙俄對這裏的掌控也很弱,駐紮的軍隊也不多。而且由於剋裏米亞戰爭的原因,沙俄的海軍受到限製,一旦在清朝東北發生戰爭,沙俄的軍隊和物資隻能從陸地上運輸。這樣其戰綫拉得比清朝還要長,戰爭對沙俄本身更為不利。不過清朝並不知道這些狀況。
也正因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當沙俄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帶兵恐嚇黑龍江將軍奕山時,奕山纔會輕易簽訂《璦琿條約》。因為奕山根本不知道沙俄的真實狀況,沙俄即使隻帶幾百軍隊過來,奕山也會惶恐。此時的清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中,一旦奕山和沙俄打起來,清朝的補給很難上來。不過奕山不知道的是,沙俄的補給想要運過來會更難。
《璦琿條約》讓沙俄嘗到瞭甜頭。之後沙俄又強迫清朝簽訂《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通過這三個條約,沙俄占領瞭我國東北100多萬平方韆米的土地。不僅如此,沙俄的勢力還進入到我國東北地區。後來沙俄又通過其他條約從我國西北占領大量土地。
可以說,清朝之所以會喪失這麼多領土,主要和禁關令有關。如果沒有禁關令,沙俄絕不會能這麼容易占領清朝這麼多領土。要知道清軍入關之後,順治統治時期,由於大力鼓勵移民東北,東北地區人口迅速增加、經濟、文化發展非常快。但禁關令實施之後,狀況立刻發生瞭改變。也難怪有人說閉關令是清初六大弊政之一,而且這個弊政還實施瞭近200年。
如果沒有禁關令,即使清朝一直在閉關鎖國,沙俄也未必有能力占領東北。東北人口要是多的話,清朝在這裏的駐軍也會增加,這樣沙俄也不敢輕舉妄動。即使沙俄能打敗這裏的清朝軍隊,也未必敢占領這些地方。畢竟沙俄在西伯利亞的人口很少,占領這裏也很難統治。可惜的是,由於禁關令的原因,纔給瞭沙俄占領這裏的可乘之機。
1860年,禁關令廢除,關內大量百姓進入到東北地區。之後的沙俄再也沒有占領清朝東北其他地區。當然,清朝之所以廢除禁關令,也意識到這個政策有問題。
參考資料:
《全球通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