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8:52:00 AM
三觀要正,開車要穩。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548期
――野史綱目――
如果當年匈奴將張騫一刀哢嚓瞭,說不定就一下子改變瞭曆史。可在當時,大漢和匈奴雖然在戰場上打瞭個你死我活,但是針對於雙方使者,卻多會采取扣留的方式。
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作戰的根源在於資源的掠奪,一旦斬殺瞭使者,激怒瞭對方,反而不利於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洽談。
張騫雖然是帶著使命,聯閤大月氏夾擊匈奴,可是他卻在半路上被匈奴逮住瞭。匈奴雖然沒有殺他,但是也嚮他投放瞭大量的糖衣炮彈,想以此來腐化張騫的意誌。
張騫這傢夥采取將計就計的應對方式,被匈奴囚禁瞭十來年之後,竟然奇跡般地逃脫瞭。他跑到大月氏,將大漢聯閤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的想法提報給大月氏的國王時,並沒有得到積極的響應。
01
張騫此行附加值依舊巨大
大月氏成為瞭“和平衛士”,一心想要放下當年的恩怨,繼續躺平下去。無奈之下,張騫也隻能空手返迴。
張騫雖然返程的時候又被匈奴逮住瞭,但比來的時候強多瞭,最終也順利地迴到瞭大漢復命。
任務沒有完成,張騫為瞭生存就隻能貢獻點其他有價值的信息。在眾多有利的消息中,讓漢武帝知道,在河西走廊以西,還有許多沒有聽過的國傢。
在中國的西南方,還有一個名為身毒的國傢,也就是現在的印度。
這無疑讓漢武帝為之一振,既然有這麼多的國傢,劉徹就想著能搞他一下子。之所以漢武帝下這個決定,並不是說漢武帝窮兵黷武,而是擁有更大的格局。
漢武帝將眼光不再盯在匈奴的身上,立誌要打穿河西走廊,擴展生存空間的同時,尋求更多的機會。
大漢一旦打穿河西走廊,在西域站穩腳跟,不僅僅可以來製衡匈奴,還可以連通西域,開通貿易通道,在提升大漢聲望的同時,還能順道拉動大漢的經濟。事實證明,這件事是對的。
02
漢武帝徵討大宛國
西域的大宛盛産汗血寶馬,如果能夠將汗血寶馬武裝到大漢的騎兵部隊上,那大漢的騎兵將可以和匈奴正麵硬剛。
漢武帝先禮後兵,命使者帶著金馬前去和大宛國建交,但是卻碰瞭一鼻子灰。這大宛國的國王也是個犟脾氣,是一點麵子都不給大漢,這就引得兩國不得不刀兵相見。
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領大漢軍隊長途遠徵,可由於漢軍在西域統治力不足,全程更多的都在依賴自己解決供給問題,由於後期準備不足,第一次西徵竟然就這麼失敗瞭。
漢武帝大怒,不允許軍隊撤迴,隨即又徵集瞭十萬民夫,補充兵力,嚮大宛再次殺去。閤二為一的漢軍士氣大漲,西域諸國也看到瞭大漢的統治力,紛紛改變瞭對於大漢的態度。
其實,漢武帝又何嘗不知道勞師遠徵的後果,雖然收獲瞭幾韆匹寶馬,但是根本比不上為此消耗的國力。
前後兩次戰爭行軍1.5萬公裏,大漢軍隊一戰便讓西域諸國膽寒。這也為之後漢朝建立西域都護府奠定瞭基礎,將新疆順利納入中國的版圖之中。
新疆劃入中國的版圖之中,對於國傢的命運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地緣政治方麵,新疆連接歐亞大陸,有著極強的戰略縱深能力。
新疆並非一毛不拔之地,而是牛羊遍地,棉花、水果、礦産等豐富的風水寶地。西邊這塊廣袤無垠的土地放在那裏,也可以和東邊沿海地區遙相呼應,彼此互為緩衝。
我華夏民族足以應對來自沿海亦或者西北部的敵對勢力。占據瞭新疆,也就連通瞭嚮西的經濟通道,可進可退,來去自由。
03
南滅滇國,納入雲南
為瞭尋找身毒國,漢武帝派人從大漢齣發,嚮西南地區仔細尋找,以求在帝國的西南方尋求突破。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瞭身處西南的古滇國。在戰國後期,秦楚對峙,最後楚國竟然被西方的秦國給打敗瞭。
這些嚮西南擴充疆土的楚人,也就失去瞭迴歸的意義。領頭的將領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滇池處建國稱王。
後來中原地區天下大亂,而滇國卻在西南地區發展壯大,在戰國時期一直存在到西漢時期。原本滇國也不會遭遇滅國之災,可是他們在聽說漢朝軍隊將要從滇國藉道的消息後,竟然封閉瞭道路,不允許漢朝使者繼續前進。
這樣一來,滇王成為瞭大漢軍隊前進的絆腳石,大漢使者前去理論,竟然還被滇王反問:大漢比我滇國還大嗎?
原本漢武帝想宣滇王前去長安看看,大漢與滇國到底誰大,可是滇王卻聚眾入侵大漢,最終被劉徹發兵剿滅,滇國成為瞭曆史,雲南也被納入瞭華夏的版圖。
雲南同樣擁有極強的地緣優勢,經過雲南可以與東南亞進行貿易活動,是在西南進軍中原的必經之路。
同樣,雲南也可以作為中原王朝腹地的戰略縱深。和新疆比較類似的是,雲南有春城之稱,四季如春,物産豐富,良好的氣候資源加持下,讓雲南成為瞭世人的嚮往之地。
04
後記
這兩個地方,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傳統中原文化的延伸,也是連通亞歐以及東南亞的橋梁。
在戰略縱深方麵,又提供瞭足夠的保障,就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華夏大地掙紮瞭8年,仍舊有七八個省份一直沒被攻占,其中就包含瞭西藏。
不得不說,漢武帝當年的大格局,讓西藏成為瞭戰備省,讓我們至今受益。
雖然在當時來看,秦皇漢武都因為“大手筆”消耗國力曾被人詬病,但事實證明,他們做的這些事,確實是利在韆鞦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