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8:51:40 AM
大傢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乾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乾部獲得瞭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大校軍銜1266人。
由於職數有限,加上曆史原因,部分在我黨我軍曆史上作齣重要貢獻,以及授銜時擔任重要職務的老將軍、老革命沒有被評為少將以上軍銜,而是隻能屈居大校。當然,這也並不影響我黨我軍對這些有功之臣的評價,因為在授銜的同時還有授勛,嚮在三個革命階段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分彆授予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
那麼,有哪些開國大校軍銜授低瞭呢?
筆者憑著自己對軍史的一點點粗略的瞭解,和讀者們分享一下個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說說大校中的三名一級八一勛章獲得者。
眾所周知,我軍授予一級八一勛章的條件是:紅軍師級以上乾部。而大校軍銜則是在準軍級和正師級之間浮動。獲得一級八一勛章的大校,說明紅軍以後就沒怎麼進步瞭。
第一個人的名字相信大傢都知道,就是同時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的羅厚福大校。
羅厚福,1909年6月齣生於著名的將軍縣――湖北省紅安縣,20歲參加紅軍。參軍後很長時間一直被上級作為堅持內綫鬥爭的主要力量:
一是1935年,紅二十八軍撤離鄂東北。羅厚福奉命帶9個人堅持鄂東北遊擊區,到1936年組建起一支近韆人的遊擊師,羅厚福任師長。
二是抗戰爆發後,組建起來的遊擊師隨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淮南,羅厚福則被上級留在大彆山,任新四軍獨立遊擊第六大隊大隊長、第五師十四旅旅長、特務旅旅長。
三是中原突圍後,鄂西北軍區在敵軍瘋狂圍剿下難以維係,張纔韆和劉昌毅帶軍區主力部隊打齣外綫,留羅厚福堅持鬥爭。
在鄂西北堅持鬥爭期間,為瞭給彈盡糧絕的老部隊籌集經費,羅厚福不得不依靠嶽父的關係經營“特貨”。到瞭1949年,有人提起瞭羅厚福當年做“特貨”生意的往事。湖北省軍區成立後,羅厚福轉任孝感軍分區任司令員。建國後任湖北省軍區副參謀長,1952年評定級彆時為正師級,1955年授大校軍銜。
第二個就是周時源,1914年齣生於安徽省金寨縣,1929年參加紅軍,從班長一路升到紅四軍十一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派去協助彭雪楓開闢豫皖蘇根據地,任第六支隊支隊副參謀長兼第三團團長,多次粉碎瞭日僞軍的進攻。然而,在重建新四軍軍部時,周時源所在的第六支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由於種種原因,周時源沒有在第四師任職,而是被派去延安抗大學習。
抗戰勝利後,我黨選派瞭大批乾部去東北。周時源也是其中之一,指揮騎兵縱橫在白山黑水,和土匪廝殺,成為赫赫有名的剿匪英雄。後任44軍130師副師長兼390團團長,全國解放後,任華南軍區西江軍分區司令員兼黨委副書記,為正師級,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
第三個就是辛世修。1915年齣生於江西南康縣。1930年參加紅軍,在紅一方麵軍中從紅4軍通訊員一路升到紅九軍團八團政委。紅一、四方麵軍會師後,紅九軍團編入紅四方麵軍,轉為紅32軍,辛師修任第94師政治委員兼紅32軍政治部主任。跟隨紅四方麵軍南下這段時間,辛世修的錶現影響瞭後來的發展前景。跟他搭檔的師長肖新槐建國後為中將。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政治部乾部科科長、陝甘寜晉綏聯防軍警備第1旅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30旅副旅長、獨立第16旅副旅長,在一打隆化戰鬥中,當獨立17旅發起第三進攻時,獨立16旅未按時齣擊,戰後辛世修被調到鐵道兵團司令部擔任參謀處處長。建國後任第一軍醫大學物資保障部部長。1952年定為正師級,1955年授大校軍銜。
再說說2名授予大校軍銜的正軍職乾部。
第一個就是時任十三軍政委的張力雄。
張力雄,1913年11月齣生於福建省上杭縣,1932年參加紅軍。他在紅軍時期經曆非常幸運:湘江血戰,他是絕命後衛師――紅34師100團政治委員,部隊被數倍於己的國軍圍攻,損失殆盡,他卻成功帶著少數人突圍,並找到瞭大部隊。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他是紅5軍45團政委,率部死守高台。高台城破,他身負重傷,昏迷中被老鄉抬到傢中藏瞭起來,等治好瞭病,張力雄纔離開老鄉傢,一路打短工、乞討,路上還遇到瞭老戰友――紅五軍騎兵團團長呂仁禮,兩人花瞭一年時間,總算迴到瞭陝北。
抗戰時期任太行軍區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野1縱3旅政委、第2野戰軍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等職。建國後,任西南軍區炮兵部隊政治部主任、13軍政委等職。本來按資曆可以衝擊一下中將,按職務應授予少將軍銜。可惜的是,在授銜時,有個彆人對高台淪陷到返迴延安那一年的曆史有疑慮,因此隻被授予大校軍銜。
組織上也考慮到對張力雄這種有功之臣僅授大校軍銜不太閤適,因此在1961年將其晉升為少將。張力雄將軍仍然健在,已經107歲高齡瞭。
第二個就是六十軍政委劉�u,正兒八經的三八式乾部。1918年齣生於山東鄒平縣。1937年到陝北安吳青訓班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太行軍區,從此一直擔任政治工作,先後任遊擊隊見習乾事、連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遊擊支隊政治部副主任、129師新11旅31團團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野三縱九旅二十五團政委,二野十一軍三十一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奉命赴朝,1952年9月任誌願軍十二軍三十一師政治委員。上甘嶺戰役後期,劉�u親自率12軍王牌團――91團率先增援上甘嶺陣地打反擊,一舉收復597.9高地。他本人也因此一戰成名,迴國後僅3年就成為正軍職乾部。
按1955年1月23日軍委發布的《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有關規定,評定軍銜主要以1952年軍隊乾部評定級彆為依據。其中隻有第四等――一級正軍級、二級副軍級和三級準軍級以上纔能授予少將軍銜。劉�u在1952年全軍乾部定級時為師政治部主任,相當於五級――二級副師級,加上他沒有參加紅軍的資曆,成為師級乾部時也較晚(1949年纔當師政治部主任),因此盡管從朝鮮迴國後僅三年就成為正軍職乾部,但授予大校軍銜是閤適的。
雖然軍銜低瞭一點,但考慮1938年時劉�u還僅是遊擊隊一名普通乾事,11年後成為野戰軍師政治部主任,17年後成為軍政委,提拔速度還是十分快的。組織上也沒虧待他,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最後說說三名因為某些原因在授銜前夕被突然從正軍職降為準軍級,導緻隻能成為大校的將軍。
第一名大傢都非常熟悉瞭,就是時任第三坦剋學校校長的蕭鋒大校,不過大傢估計認為蕭鋒被授予大校軍銜正閤適。
蕭鋒,1916年2月生於江西省泰和縣,1928年參加紅軍,從遊擊隊小隊長一路升到紅三團政委。抗日戰爭時期調到晉察冀軍區,任八路軍115師騎兵團政委,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三團政委,四分區五團政委、軍分區副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調到山東根據地,任渤海軍區警六旅旅長、7師副師長、華東野戰軍11師師長,29師師長,第三野戰軍28軍副軍長、代軍長等職。1949年10月齣瞭事,從第一副軍長降為副師級,到1952年纔恢復準軍職級彆,任華東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1954年調任第三坦剋學校校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第二個也赫赫有名,那就是傳說中一個female降一級的尹先炳。
尹先炳,1915年齣生於湖北省漢川縣。1930年1月參加紅軍。在紅二軍團中從排長一路乾到團參謀長。抗戰時期被點名調到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任參謀長,後升任團長。1940年調到太行軍區,任129師新編11旅旅長兼太行軍區第1分區司令員。當時秦基偉是副旅長。一年後奉命迴到延安學習。1945年調到晉冀魯豫軍區,任一縱二旅旅長、1縱副司令員,1949年2月19日任第二野戰軍第16軍軍長。
建國後齣任貴州軍區副司令員,靠五部電台、3台電話機指揮瞭貴州剿匪戰役,大獲全勝,貴州也是西南最早肅清匪患的省份。1952年12月28日參加抗美援朝,任誌願軍第16軍軍長。第16軍是我軍第一支閤成軍,每個師都有炮兵團、坦剋團。尹先炳率部小試牛刀,攻剋527.7高地、488.8高地、西方山、鬥流峰,殲滅美軍三個連。在金城戰役中又對鐵原地區發起進攻,收復20平方公裏的土地。
按資曆和戰功,尹先炳是夠格當中將的,至少也是少將保底,可惜因為嚴重的生活作風問題,1955年從正軍級被降職為準軍級,並被處以留黨察看兩年處分,僅得大校軍銜。
第三個就是相對不怎麼齣名的梁金華。
梁金華,1913年6月齣生於湖南省汨羅縣。1928年3月參加紅軍,主力紅軍長徵後奉命留守蘇區,任湘鄂贛軍區特務大隊大隊長。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第三支隊第五團參謀長。皖南事變中,梁金華所在的老五團被國軍伏擊,梁金華左突右突,帶齣瞭數百人成功突圍到皖江根據地。所部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七師五十七團,梁金華任團長。後任皖南支隊支隊長兼皖南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野六縱十七師師長、二十四軍七十一師師長,二十四軍副軍長。建國後,任第二十四軍軍長。率部參加抗美援朝,接替15軍承擔上甘嶺地區陣地防禦任務。曾創造一個連殲滅美軍一個連的戰績。24軍還齣瞭著名的神射手張桃芳。在金城反擊戰中,24軍於上下甘嶺、注字洞一綫重創瞭韓軍第九師,將陣地嚮前推進2公裏,是唯一擔任金城戰役主攻的九兵團部隊。
按資曆和戰功,梁金華是有資格被授予少將軍銜的,運氣好點可以衝擊一下中將。可惜的是,在朝鮮作戰期間,所屬部隊有個彆士兵齣瞭事,犯瞭影響惡劣的政治錯誤(nuefu),造成瞭不好的國際影響,上級認定梁金華負有領導責任,從正軍級被降為準軍級,改任排名最後的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授大校軍銜
後來上級也覺得大校軍銜太委屈瞭,1961年將其晉升為少將。但可惜的是,梁金華積勞成疾,於1962年病逝於上海,死後被評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