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6:19:39 PM
楊素為我們生動詮釋瞭啥叫“
有纔無德
”。
單就能力來說,楊素是標準的文武全纔,齣將入相、在兩種性質的崗位上都能做到極緻,即使放在幾韆年的封建曆史上也極為罕見,讓人不得不仰視;
但在性格、為人方麵,楊素卻令人鄙夷。他手段凶殘,屠戮將士、殺害無辜百姓;心狠手辣,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善於鑽營,溜須拍馬、見風使舵,甚至涉嫌弑殺隋文帝楊堅......
因此,史書中用“奸相”一詞來評價楊素,可謂極為貼切。
在風雲詭譎的北朝時期,楊素曆經兩朝三帝而屹立不倒,備受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的一緻垂青,幾十年中齣將入相、功勛卓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律仿佛不存在。那麼,他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簡單來說,有以下兩方麵。
其一,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力強、有擔當
。
人如其名,楊素的個人素質極高:
他齣身弘農楊氏、傢世顯赫,祖、父兩輩均擔任高官;
為人好學勤奮,自幼精心研讀各類知識,三教九流均有涉獵,書法、文章、占蔔尤為擅長,草書、隸書造詣堪稱一代大傢;
他的外形條件也特彆過硬,史稱“美須髯,有英傑之錶”,後來他率軍攻打南陳時,陳朝軍民遠遠望見他的英姿,紛紛感嘆他就是活脫脫的“江神”。
毫無誇張的說,楊素正是北朝政治精英的代錶人物,這些優越的素養支撐他在政壇如魚得水。
北周時期,楊素原本是為權臣宇文護所用;當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護後,他的處境按理應當顯得尷尬。然而,由於敢說敢當、有氣魄,加上文筆極佳,起草詔書時揮筆而成、辭意兼具,由此逐漸被宇文邕重用。此後他還南徵北戰、屢立戰功,軍事方麵的建樹也令人矚目。
隋朝建立後,楊素積極為攻打陳朝獻計獻策,並親自在信州訓練水師。公元589年的滅陳之戰拉開序幕後,他率領軍順流而下,勢如破竹、戰勝在以水軍見長的敵人。
下一年,江南爆發大規模反叛,楊素臨危受命、以行軍總管的身份全權負責平叛,他率領來護兒、史萬歲等將領虛實結閤、穩紮穩打,先後經曆100多次浴血戰鬥,徹底平定瞭江南、維護瞭政權統一。
公元599年,楊素參與瞭北伐突厥之戰。麵對突厥達頭可汗率領的主力,他以騎製騎、與對方展開對攻,把敵人打到崩潰,達頭可汗本人身受重傷、突厥殘餘痛哭而逃,其英姿、雄風令人念之而神往。
由於在戰場上的優越錶現,楊素早在公元592年就位居宰輔,與名相高�G一同處理朝政。由於辦事利索、執行力強,他獲得瞭楊堅的高度信任,經常處理一些關係重大的機要事務,並且總是完成得漂漂亮亮,由此越發深受信賴。
而在隋文帝晚期,楊素積極幫助楊廣奪嫡;楊廣即位後,他又替主分憂,率軍平定瞭漢王楊諒之亂,由此官拜尚書令、太師、司徒,成為楊廣的頭號寵臣。
纔華橫溢、文武兼備,而且善於解決各種難題,任何帝王都離不開楊素這樣的大臣
。不過,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尤其接連麵對楊堅、楊廣這兩位以猜忌心聞名的帝王,楊素是怎麼擺脫“功高震主”嫌疑的呢?
這就是他的第二項特長:高超的政治智慧。
其二,政治嗅覺敏銳,善於站隊
。
在任何時期,能力突齣的人從來都不稀缺,但既有能力、又懂鑽營的就極為罕見瞭。而楊素就是這種人。
在北周時期,由於孜孜不倦替客死北齊的父親爭取名分,楊素一度惹得龍顔大怒、差點人頭落地。危急時刻,他以自己對周武帝宇文邕的瞭解,不僅沒低頭求饒、反而口齣大話:“我給無道的天子做事,死也應該”,以此兵齣險招、成功引起瞭對方的注意,不僅保住瞭一命、替父親爭取到瞭榮譽,自己也獲得任用。
而到瞭楊堅執掌北周權力、謀劃篡位自立時,楊素看準風嚮、主動與其結交,並且積極參與討伐尉遲迥。這等於是在楊堅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送來瞭一場及時雨,雖然不是雪中送炭,但好歹也是錦上添花,自然讓楊堅對其産生好感。
在為楊堅服務期間,楊素不僅主動解決各種難題,平日裏也尤其精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凡是楊堅喜歡的,他就迎閤、順從,無論事情本身對錯與否,這與為人正直、剛直不阿的高�G形成瞭兩個極端。
到瞭楊堅晚期,太子楊勇逐漸不招隋文帝夫妻待見,而晉王楊廣則極富心計、野心勃勃、善於收買人心。楊素敏銳判斷形勢,得齣瞭晉王必將獲勝的結論,於是迅速倒嚮瞭楊廣,成瞭其奪位的最可靠助手。
但到瞭後來,楊素如日中天的威望、顯赫的傢族勢力,也沒逃過楊廣的猜忌;為瞭避免晚節不保、禍及傢族,他果斷地以拒絕吃藥的方式死去,真可謂把“精明”演繹到瞭極緻。
聰明能乾,善於判斷形勢、積極鑽營,這就是楊素在幾十年中官居高位、威震朝野的秘訣。然而,他的一切作為,其著眼點都是為瞭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已;為瞭實現這一目的,他不惜把其他人都當成墊腳石,手段、權謀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皇帝也成瞭他的棋子。
概括來講,楊素有以下令人詬病的地方。
一、為人殘忍,“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忠實踐行者
戰場上的楊素百戰百勝,但他帶兵的方式卻讓人不寒而栗。
楊素禦軍嚴格,任何人違反瞭軍令,都會被立即斬首,沒有絲毫寬容。如果僅僅這樣倒罷瞭,曆史上幾乎所有名將差不多都是這種方式,不過接下來就很驚悚瞭。
每次戰鬥開打之前,楊素總是雞蛋裏麵挑骨頭、費盡心思地從手下將士身上找毛病,然後把他們當眾斬首;多的時候達到上百人,最少也不下十來個,以至於每次他的大帳前都屍體遍地、血流成河,其他將士無不戰戰兢兢,沒人敢違抗命令;
開打後,不管對方有多少人,楊素一般先讓一兩百名將士與敵人對陣;如果達成任務,則萬事大吉;否則,失敗瞭還活著迴來的,一律就地處死,隨後加派人手繼續按這個套路進攻,直到獲勝為止。
照這種做法,在楊素手下打仗隻有兩個結果:輸瞭,被敵人殺,或被自己人殺;贏瞭,皆大歡喜。因此,鑒於反正橫竪都是死,不如拼命獲取功名,楊素手下的將士打起仗來個個不要命,戰鬥力極其強悍。
不過,楊素也有個優點:跟著他打仗,即使功勞再小,也會被如實記錄下來,迴師後論功欣賞。在這方麵,當時大部分將領都做不到,因此雖然他帶兵殘忍,將士們還是願意跟著他乾。
對待軍人尚且如此,麵對尋常老百姓時楊素就更加凶殘瞭。公元593年,他負責監造仁壽宮期間,為瞭討好隋文帝,絲毫不愛惜民力、肆意驅使,兩年的施工過程中,共有上萬名民夫纍、病、熱死,屍體都被焚燒、就地掩埋,其殘暴無情令人發指。
二、欺淩大臣、黨同伐異,無所不用其極
楊素依仗自己所受的寵信,肆意排除異己。對於那些敢於冒犯自己、觸犯自己利益的大臣,無論對方對國傢有沒有功勞、是否對朝廷忠心,他都會設計陷害,他的老戰友、名將史萬歲,就是因為在一次戰役中的錶現超過瞭自己,被其在楊堅麵前百般汙衊,落得被活生生當朝打死的下場;
而對於那些見風使舵、積極奉迎自己的人,即使對方一無是處,楊素也會利用自己的權力對其提拔。
在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氛圍下,隋朝廷中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風氣日漸盛行,以至於引起瞭隋文帝的警惕。在楊堅執政晚期,楊素被有意地疏遠、架空,這也是他選擇站隊楊廣的一大因素。
三、毫無忠誠度可言,甚至不惜踐踏封建政治倫理
楊素曾經對楊堅無比忠誠,但隨著形勢的變化,為瞭自己的利益,他開始無條件地背叛瞭楊堅,甚至不惜背上弑君、禍國的惡名。
為瞭幫助楊廣奪嫡,楊素充分發揮瞭自己的聰明纔智。
一方麵,他找準一切機會在楊堅、獨孤皇後身前進讒言,數落太子楊勇的不是,鼓吹晉王楊廣的優秀;
另一方麵,他還利用自己的勢力網,費盡心思地在東宮安插內綫,把楊勇的舉動添油加醋之後上報,以此離間父子/母子感情。
正是在楊素的一手導演下,楊廣纔成功奪取瞭太子之位。而到瞭公元604年,楊堅臥病在床、奄奄一息,此時的楊素安排自己的親信控製瞭宮內外的所有渠道,將一切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防意外因素乾擾楊廣即位;
隨後由於楊廣對後宮無禮,憤怒的楊堅試圖改立楊勇時,楊素迅速調集東宮衛士掌控瞭局麵,隨後和楊廣派張衡入內“照顧”楊堅。
結果就在當晚,開創瞭開皇之治的一代雄主隋文帝駕崩,楊素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不得不讓人猜測。
楊素固然聰明絕頂,而且辦事能力在當時也首屈一指;然而,所謂“有纔無德是小人”,他的一切作為,都是為瞭自己的富貴和名利,甚至不擇手段、不惜危害國傢的利益;而他的聰明纔智,也讓他具備瞭極大的破壞力。就像司馬光所說的那樣:“君子挾纔以為善,小人挾纔以為惡。挾纔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纔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這種有纔華的惡人,纔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