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6:24:20 PM
姓氏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影響。比如,中國較常見的“李”姓,相傳這一姓氏最早來自於三皇五代時期的皋陶。
據記載皋陶是堯統治部落的一名官員,稱作“大理”,主要工作任務是管理國傢的司製和法律。
皋陶去世後,他的後世子孫不斷繼承他生前擔任的職務,在古代由於人們習慣以職務名稱稱呼官員,於是長此以往,在人民的口耳相傳之中,皋陶後代子孫便將官職名稱中“大理”的“理”作為瞭本傢姓氏。
巧閤的是皋陶的後代理徵因執法如山得罪瞭殘暴的商紂王,被殘忍處死。為避免慘遭滅門殺害,理徵的妻子隻好帶著兒子四散逃往。
在逃亡途中母子二人並沒有可以裹腹的糧食,多虧路邊生長的野李子樹上結的李子,救瞭她們的性命。為紀念李子的“救命之恩”和這段忍辱負重的經曆,從此理徵的後世子孫便改“理”為“李”,以“李”為姓。
與“李”姓一樣,在中國為數眾多的姓氏中還有一個姓氏有著麯摺而動人的故事,而且這個姓氏的後人擁有極大可能不屬於“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的後代。
中華姓氏
像“李”姓一樣,中華民族人名當中的每一個姓氏都有可追溯的來源以及自己獨特的發展體係。
中國姓氏之多也讓人感到震撼和意料之外。自古以來在中國文獻當中齣現的姓氏多達5000多個,其中包括3000多個單字姓氏,2000多個雙字姓氏,還有100多個三字姓氏。
在中國記載姓氏最有名的文學作品當屬《百傢姓》,人們所熟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瀋韓楊”等關於姓氏的名句即齣自《百傢姓》的開頭幾句。
《百傢姓》創作於北宋初期,是一部專門記載中國姓氏的文化讀本,共收集姓氏504個,大部分都是單字姓氏,復姓隻有60個。
它采用的記述係統為四言押韻形式,由於朗朗上口的念誦特點,因此《百傢姓》在封建社會時期與《三字經》和《韆字文》一起長期被當作我國少年兒童的傳統啓濛讀物,閤稱“三百韆”。
姓氏的起源由來已久,其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濃濃的血脈之情與發展演變曆程,為更好地將這一傳統文化遺産發揚光大,除瞭《百傢姓》一文,在明朝時期還編纂過一部《韆傢姓》文集。
關於《百傢姓》中“趙錢孫李”等姓氏排在首位的原因,其實與他們人口的多寡並無關係,而是與封建統治階級的權利等級意識有關。
眾所周知,宋朝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自然宋朝是“趙姓”人士打下的天下,趙姓排在第一位也就水到渠成、無可厚非。
“錢”是當時人們感恩戴德、曾建立吳越國的錢�H的姓氏,至於“孫”、“李”則分彆是吳越國皇後的姓氏和吳越鄰國南唐的國姓。
安姓的來源
雖然“趙錢孫李”等姓氏並非因人口眾多在百傢姓中名列前茅,但是這幾個姓氏在全國人口中還是占有較大比重的。
原因在於這些姓氏大部分是漢族人民的傳統姓氏,加上香火一直沒有中斷,人口繁衍旺盛,發展至今,在全國各地已人數眾多。
與此相比有一個較為小眾的姓氏,人口約有170萬,在全國姓氏中人口數量排名第110位,舊百傢姓中僅排名第49位,但是卻湧現齣瞭一眾曆史名人,此姓便是“安”姓。
受血緣與傢族關係影響,一個傢族的姓氏具有長久的傳承作用,與大多數姓氏不同的是,我國的安姓人士可能不是自上古傳至今天的“炎黃子孫”,他們的祖先可能是來自西亞的波斯人。
想要瞭解安姓的來源,還得從古老的帕提亞帝國說起。帕提亞帝國又被稱為安息帝國,是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存在於今伊朗地區的奴隸製古國。通過絲綢之路的打通和交流往來,安息帝國與我國漢朝逐漸熟絡。
公元148年,根正苗紅的安息國太子本該在自己的故土繼承王位,但是由於深刻迷戀佛教與中原文化,他毅然將王位讓予自己的叔父,選擇皈依佛教,來到大漢帝國統治下的中原定居。
俗話說“入鄉隨俗”,太子定居中原後需要與漢族人民一樣擁有簡短的名稱和姓氏,這樣纔能與當地人民交往融洽,生活便利。
於是太子和跟隨他前來的隨從侍衛,決定以自己國傢的名稱“安息國”當中的“安”當作姓氏。除此之外,太子還給自己取瞭一個純淨且動聽的名字―安清,這也是在我國佛教曆史上,頗有盛名的名字。
就這樣太子以及隨從們的後代將“安”作為自己傢族延續香火的姓氏,逐漸與漢族人混居結閤,在中華大地上開枝散葉,繁衍生息。
當然現代中國“安姓”的來源還有其他一些源流,比如源於昭武九姓、源於鮮卑族、源於滿族、源於迴族等。不過源於安息國太子安清這一源流卻是最早也是最正統的來源。
如今作為太子後世子孫的安姓人士早已看起來與漢族人彆無二緻,但是深究起來,他們的血統裏的確流淌著“波斯”人的基因。
安姓曆史名人
“安”在中國文化裏自古擁有美好的寓意,像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平安無事、安分守己等都是關於“安”的美滿象徵。
藉助於“安”的美妙涵義,在時代的發展長河中,“安”姓曆史名人輩齣。
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數唐朝李旦太子的樂工安金藏,當時武則天掌管朝政,由於她懷疑太子李旦謀反,因此經常使用酷刑逼訊調查太子身邊的侍從交代太子謀反的事實,導緻太子宮中人心惶惶。
當武則天行刑逼供到安金藏時,為證明太子、自己和他人的清白,他斷然將隨身攜帶的佩刀刺入自己腹中,以剖腹自刎的形式給太子洗脫瞭罪名。
還有五代十國時期精於騎射、品格高尚的後晉將領安重榮,他因反對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認契丹皇帝作父、割幽雲十六州失敗,被殘忍殺害。
另外北魏開國功臣安同、清末宦官安德海、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等人同樣是大名鼎鼎的安姓曆史人物。
時光飛逝,歲月無聲,從安息國太子初次定居中國以“安”為姓開始,經過1000多年的曆史發展,如今以外族人為主的安姓已成為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