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9:28:05 AM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再次巡幸洛陽,並提齣將首都從開封遷到洛陽的計劃。
自960年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北宋以來,16年間,作為軍將齣身的趙匡胤明白,開封作為四戰之地,除瞭北臨黃河外,其他三麵完全沒有地形險要可守。從國防角度來說,開封是不摺不扣的危城。
曆史的教訓並不久遠,就在北宋建國(960年)前13年,公元947年,契丹軍隊甚至攻陷開封,滅瞭後晉。
於是,為瞭拱衛開封,北宋不得不長期在開封內外屯兵數十萬人,長期“冗兵”導緻的財政睏境,與開封無險可守的隱患,使得開國皇帝趙匡胤憂心忡忡。
在趙匡胤看來,在幾個適閤定都的城市裏,長安盡管天險鞏固,但多年來因河道荒廢、漕運艱難,加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早已失去瞭立都的條件。
相比之下,北臨黃河、漕運便利,南有嵩嶽,東有虎牢、成皋,西控函榖,“河山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洛陽,成為瞭趙匡胤心中,首都的不二之選。
為此,趙匡胤多次巡視洛陽,一直在為遷都做積極準備。
然而,在開封早已經營多年、根基深厚的晉王趙光義,他非常擔心會被迫離開自己的大本營,為此他聯閤多位大臣,力阻趙匡胤說,開封相比洛陽更加靠近漕運要道,方便接受江淮地區的財賦。趙光義的反對理由是:“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
趙光義有自己的小九九,其他的北宋大臣,也大多不願離開早已在開封經營多年的安樂窩,這使得趙匡胤不由仰天長嘆:
深懷遠見的趙匡胤沒能堅持己見,弟弟趙光義也不會再給他機會,就在趙匡胤仰天長嘆的這一年,開寶九年(976年)十月,趙匡胤在跟趙光義一起喝瞭一頓酒後,神秘暴斃。
趙光義則在“斧聲燭影”中登基上位,是為宋太宗。
北宋永遠失去瞭遷都的機會。
151年後(1127年),隨著女真人南下攻陷開封,北宋將為此付齣亡國的代價。
圖片|宋徽宗:文會圖。北宋的恬淡盛世,隱藏著亡國危機。
趙光義選擇開封為都,是因為開封既身處中原腹地,又毗鄰黃河和各條運河要道,方便漕運。
由於夏代沒有文字信史,因此學術界公認開封最早的建都時間,是戰國時期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當年魏惠王將國都由安邑(今山西夏縣)遷至儀邑(開封),這也是史學界公認的開封建都的開始。
此後,又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以及金朝先後在開封立都,因此,如果算上傳說中夏代的老丘城,開封是“八朝古都”,不計大丘城的話,則開封至少也是“七朝古都”。
圖片|開封・圖蟲創意
戰國末期,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當時的秦國大將王賁率領十萬秦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開封),為迫使魏國投降,秦軍扒開黃河大堤水淹大梁(開封),最終滅亡魏國,從而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拉開瞭血腥的開篇。
秦軍水淹大梁(開封)後,開封衰落近韆年之久,這座城市的重新崛起,要等到800年後隋煬帝的到來。
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發動百萬民工,最終成功打通大運河,由於身處大運河連接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汴渠)河段,當時稱為汴州的開封由此成為瞭溝通南北的交通重地。
唐朝安史之亂(755-763年)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遷,轉嚮長江、淮河一帶,當時,來自江淮地區的財賦,普遍需要依賴從隋朝開始鑿通的大運河進行運輸,而北上西行,可抵達洛陽、長安(西安),南下東嚮,則可連接江淮要地的汴州(開封),到瞭晚唐時期,已經成為瞭“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的中心城市。
與之相對,經曆唐朝末期的黃巢之亂和軍閥混戰後,當時長安(西安)和洛陽城都遭受瞭巨大破壞,加上由於西行的漕運艱難,這就使得物資運輸睏難的長安(西安)和洛陽日漸衰敗。到瞭唐朝天�v四年(907年),黃巢的原部下硃溫逼迫唐哀帝李�峭宋弧⒚鶩鎏瞥�,硃溫隨後建立後梁,並升汴州為開封府、定都與此。
此後,五代十國後續的幾個王朝,除瞭後唐短暫的定都洛陽外,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金朝都先後以開封為都城,由此開啓瞭開封城長達200多年的黃金時期。
圖片|始建於北宋皇�v元年(1049年)的開封鐵塔・圖蟲創意
但開封作為國都,正如趙匡胤所擔憂的,從一開始就潛藏著巨大的隱患。
盡管開封溝通南北、漕運便利,但這僅僅是從經濟層麵而言,從國防的角度來說,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是典型的的四戰之地。
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的詭異暴斃,使得遷都計劃成為泡影。此後,從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到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151年間開封的國都地位屹立不動,再也無人倡議遷都。
在北宋曆代帝王的苦心經營下,從中唐以來日益崛起的開封,至此進入瞭鼎盛時期,其巔峰時期,僅僅開封府內,就聚集瞭超過百萬人口,可以說,開封城,是中世紀時期的11世紀和12世紀初期,當時全球的第一都會。
圖片|開封府城門樓・圖蟲創意
對於北宋開封城的繁華景象,當時的畫傢張擇端(約1085年―1145年),用他的神作《清明上河圖》做瞭細緻入微的錶現。
《清明上河圖》描繪瞭東京(開封)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市內汴河兩邊店鋪林立、百姓熙來攘往、漕運通航的熱鬧場麵。這幅氣勢恢宏的巨著全長達528.7厘米、寬24.8厘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生動再現瞭東京(開封)的盛世繁華景象。
圖片|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隻是開封的盛世繁華,始終藏著隱憂,這其中就有來自黃河的衝擊。
作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開封賴以興盛的黃河到瞭北宋時期,由於中上遊地區的長期過度開發,加上沿岸大片森林被砍伐,此時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經越來越嚴重。由於上遊的水土流失逐漸淤積到中下遊平原,這就使得開封周圍的黃河河床日益增高,在北宋時就已開始形成瞭地上河和懸河,並比沿岸的村莊高齣數米之多。
從北宋中期的1048年開始,黃河中下遊在幾十年內頻繁決口,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次大決口,每三四十年就發生一次大改道,這使得開封周邊的生態環境日益嚴峻。
圖片|2019年4月,航拍河南開封黃河浮橋・圖蟲創意
但給予開封緻命一擊的,是人禍。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南下的女真人攻破東京(開封),使得正處於巔峰的北宋盛世戛然而止,北宋滅亡,但繼起的南宋仍然持續抵抗。為瞭阻擋金兵鐵騎,1128年,南宋軍隊在今河南滑縣西南扒開黃河大堤,“以水當兵”,由此導緻黃河流入泗水,再次由泗水奪淮入海。
1128年的這次人禍,並沒有擋住金兵南下,相反,卻造成瞭黃河下遊的第四次大改道。
在這次宋朝軍隊扒開黃河大堤後,黃河形成瞭新舊兩條河道,並在黃河與淮河之間到處擺蕩,由於這個位置剛好處於南宋與金國的對峙前綫,因此宋金雙方都無意堵塞決口,以緻黃河在整個南宋時期,一直在北方呈現到處泛濫擺蕩局麵。
圖片|宋徽宗:瑞鶴圖
而曆史賦予黃河流域和開封的苦難並未終結。
1214年,迫於北方濛古人的壓力,立都燕京(北京)的金人(女真族)不得不遷都汴京(開封),此後,汴京(開封)做瞭近20年金國的首都,一直到1232年被濛古人攻破,金哀宗隨後又逃到距離開封僅僅100多公裏遠的歸德(今河南商丘)。當時,金兵試圖扒開黃河水淹濛古軍隊,結果派齣去扒堤的部隊全軍覆沒。
隨後,濛古軍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來瞭個將計就計想水淹歸德(商丘),濛古人隨後扒開瞭黃河大堤,沒想到歸德(商丘)城地勢高,黃河水竟然繞城而去,但泛濫的黃河,卻給開封周邊造成瞭巨大危害。
濛古人扒開黃河兩年後,1234年,趁著金朝危亡,當時南宋軍隊北上與濛古人爭奪中原。為瞭阻擋宋朝軍隊,濛古人再次人為扒開黃河,這一次地點則選擇在瞭距離開封城北僅僅20多裏的寸金澱,這也造成瞭黃河曆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從1127年到1234年,由宋人與濛古人輪流共三次扒開黃河的結果,除瞭導緻黃河頻繁大改道之外,也給開封造成瞭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在北宋以前,黃河當時距離開封有200裏之遠,但是從北宋開始的黃河頻繁決堤,加上整個南宋時期宋人與濛古人的三次輪流扒堤,這種天災與人禍的疊加,導緻的直接結果,就是黃河河道逐漸嚮南遷徙,日益逼近開封城。
1234年濛古人再次扒開黃河大堤後,當時黃河距離開封的直綫距離,已經從北宋前期的200裏遠,變成瞭距離僅僅20裏遠。
圖片|黃河開封段・圖蟲創意
此後,作為地上河的黃河“懸河”之禍,給日益逼近的開封造成瞭越加深沉的苦難,因為河道遠,洪水泛濫時尚可規避和減輕受災麵,但河道如此之近,一旦洪水泛濫或決堤,開封城已根本沒有反應和逃亡的時間,生態影響也近在咫尺。
隨著黃河水土流失的日益嚴重,加上整個南宋時期三次人為扒堤造成的黃河大改道,此後,黃河在開封城周邊的決溢越來越頻繁。
根據統計,進入元、明、清三朝後,三個朝代僅僅641年期間(1271年-1912年),黃河在開封境內的決溢就達到瞭300多次,其有幾十次洪水襲城、7次水淹開封城的記載。
不得不說,整個南宋時期宋人與濛古人的輪流扒堤,也給開封造成瞭影響韆年的人禍之害。
圖片|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馬戰錶演・攝圖網
長期的戰爭動蕩與黃河決堤,也使得開封賴以興盛的黃金水道日漸荒廢。
盡管號稱八朝古都,從夏朝到戰國時期的魏國,以及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還有北宋、金朝都曾經在開封立都,但開封作為真正的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就隻有北宋(960年-1127年)一朝,共167年的曆史。
隨著北宋滅亡和宋室南遷,大宋帝國的首都,也從開封南遷到瞭杭州。
天生的地形弱點,以及失去首都地位,這種自然與政治的雙重失勢,是開封隕落的根本點。
圖片|開封包公祠・圖蟲創意
開封的隕落,同時也是中國定都史的轉摺點。
中華帝國的定都史,從約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到公元1000元左右的北宋,3000年間的定都範圍,基本都是沿著渭河及黃河中遊的東西走嚮,遷移軌跡沿著西安――洛陽――開封一綫,呈東西走嚮波動遷移。
但1127年北宋滅亡後,中國的政治首都,第一次從沿著黃河流域的東西走嚮布局,轉移到瞭南北走嚮。
1279年南宋滅亡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從南方的杭州,轉移到瞭元朝位處北方的國都大都(北京)。
此後,從南宋算起,到元、明、清共四個朝代,中國的定都走嚮,從沿著黃河的東西走嚮,改變成瞭沿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走嚮,其遷移軌跡錶現為杭州(南宋)――北京(元代)――南京(明朝初期)―北京(明朝中後期、清代),並一直持續至今。
圖片|從開封以後,中國的定都走嚮,從沿著黃河的東西走嚮,變成瞭沿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走嚮
失去瞭首都的地位後,開封的政治地位一落韆丈,這直接導緻的後果,就是大運河水道的荒廢。
早在北宋時期,為瞭方便接受來自江淮地區的財賦,北宋在依賴黃河之外,除瞭繼續擴大疏浚原來汴河、五丈河兩條河道外,又相繼開鑿瞭金水河和惠民河兩條運河,通過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惠民河等“四大潛渠”加上黃河通聯全國各地,開封也因此成為瞭“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製四海”的帝都所在。
圖片|北宋時期,大運河是開封的生命綫之所在
當時,為瞭保證各條運河的通暢,北宋政府每隔三、五年就要對各條河道進行疏浚,因此盡管各條運河都存在自然的泥沙淤積問題,“雖數湮廢,(但仍)通流不絕。”
但從北宋後期開始,由於政治腐敗、管理廢弛,從江淮地區通聯開封的運河已經開始逐漸淤塞荒廢,此前全年通暢的運河,甚至齣現瞭隻能通航半年的情況:“汴渠昔之漕運,鼕夏無限,今則春開鼕閉,歲中漕運止得半截。”
1127年北宋滅亡後,隨著此後戰亂動蕩和南宋遷都杭州,常年缺乏疏浚的大運河河道更是逐年淤積,南宋建立後僅僅四十多年,當時作為大運河重要通道的汴河河道,甚至淤積成瞭麥田和村落。
除瞭汴河之外,作為開封連接江淮地區的“四大潛渠”的另外兩大通道:五丈河、惠民河也由於北宋的滅亡、南宋的遷都、長期的戰爭動蕩,而導緻缺乏疏浚,最終淤積湮廢。
至此,此前作為開封經濟生命綫的“四大潛渠”已基本淤塞荒廢,從而使得以運河作為血脈的開封,在連接南方的運河基本荒廢以後,不可避免地走嚮瞭衰落。
圖片|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攝圖網
開封作為古都走嚮衰落,它的曆史背景,則是京杭大運河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因此沿著黃河流域東西走嚮的長安和洛陽、開封就成為中國首都的當然之選。
但是隋唐以後,隨著經濟重心的南遷,江淮地區的經濟不斷崛起,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開始不斷分離。在此情況下,隋煬帝首先鑿通瞭大運河,並通過大運河吸收江淮地區的財賦,以此維係中華帝國的運轉。
到瞭唐朝時,運河已經成為瞭中華帝國絕對不可缺乏的生命綫。
唐朝貞元二年(786年),由於從江淮地區嚮長安運輸糧食的漕運道路被藩鎮阻斷,整個長安城都陷入缺糧睏境,以緻禁軍發生騷動,就在危急時刻,剛好有3萬斛米運到瞭長安周邊,唐德宗聽說後,流著眼淚跟太子說:
“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由於受到黃河三門峽段水流湍急、不利水運,加上自然環境惡化等各種因素影響,長安最終在唐代以後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則是開封的崛起,而開封的衰落,也與長安類似。
由於長期的戰爭動蕩導緻大運河水道荒廢,使得開封無法接收來自江淮地區的反哺,加上北宋滅亡後首都的搬遷,開封的隕落已是勢在必然。
元朝建都大都(北京)後,為瞭吸收江淮地區的財賦供養帝國運轉,開始全力開鑿京杭大運河,至元三十年(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綫通航。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南起餘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全長約1797公裏的京杭大運河的通航之日,也是長安、洛陽和開封等黃河中上遊城市的徹底衰落之時。
圖片|1293年京杭大運河的全綫通航,標誌著中國曆史地理走嚮的重大轉摺
從綫路來看,京杭大運河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由於京杭大運河不再連接河南開封等地,這就使得開封失去瞭江淮地區的滋養,成瞭沒奶的孩子,很難長大瞭。
圖片|元代大運河走嚮
另外,京杭大運河的通航,則捧火瞭運河沿綫的山東濟寜、天津等新城市,對於開封來說,北宋時期的輝煌往事,已經一去不返瞭。
圖片|因大運河而興的沿綫城市
到瞭明朝時,由於賈魯河的疏浚鑿通,加上定都南京的硃元璋一度將汴梁(開封)改為北京,這使得開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有所提升。
於是進入明代後,一度衰落的開封,重新崛起成為中原地區最繁華的城市,“勢若兩京”,“大梁(開封)為中原上腆,北咽神京,南控八省,商車市舶,鱗次而至大梁門外,聯軸接捆,旅邸櫛比,居然一都會。”
但是,開封早已不是當初北宋時期、傲視全球的第一都市瞭,明朝時,與江淮地區蓬勃發展的揚州、蘇州、杭州等城市相比,開封已經無法稱得上國內的大腕瞭,頂多隻能算是中原地區的大城市。
進入明朝末年,在北宋時人口就已超過百萬的開封,纔勉強恢復增長至三十多萬人。
圖片|開封:山陝甘會館・攝圖網
就在開封似乎有所好轉的時候,李自成卻給瞭這座城市以緻命一擊。
明朝末年,從1641至1642年,李自成三次率兵進攻開封。第二次進攻開封時,李自成被開封的守城士兵射瞎瞭左眼,這使得他惱羞成怒,於是在第三次圍攻開封時,李自成前後共圍攻開封達五個月之久,並將開封城周邊的麥子全部搶割,緻使開封城內“升粟萬錢,米貴如珠”,開封城內百姓甚至開始人吃人。
在被圍城整整五個月之後,守衛開封的河南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和巡按禦史史嚴雲在近乎絕望之下,無奈決定“決河灌城”以求自保。隨後,明朝守軍派兵挖開瞭黃河硃傢寨口大堤,當時,明軍鑿開的缺口不大,但李自成卻乾脆以牙還牙,決定引水以毀滅開封全城。
於是,1642年農曆九月,李自成派齣幾萬士兵,扒開瞭開封城附近的黃河馬傢口大堤,隨後黃河水直衝開封城,整個城內積水達十多米深,當時,開封城內尚有37萬守城軍民,李自成扒河衝擊開封後,全城百姓有34萬人死亡,最終僅有3萬人幸免於難。
圖片|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的開封繁塔・圖蟲創意
經曆過這場大變故的明朝人計六奇(1622年-約1687年)後來迴憶說:
“自賊亂以來,殺人不可勝計,其最烈者,無如(張)獻忠之屠武昌、(李)自成之淹汴梁(開封)也。夫圖大事者,當以得人為本。張(獻忠)李(自成)所為如此,不過黃巢、赤眉(軍)之徒耳。天心人心胥失之矣。欲不速亡得乎?・・・・・・其(李自成)與(張)獻忠眉心膿穢不絕,俱天所以報其好殺也。其不死也幾希矣!”
毀滅開封全城百姓、喪盡民心的李自成,盡管滅亡瞭明朝,卻最終在水淹開封三年後的1645年,於湖北九宮山被殺。
經曆李自成的毀滅性放水淹城後,開封人口再次齣現瞭大倒退,即使到瞭清朝盛世時期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當時全國人口都齣現瞭大爆炸,但開封人口卻從北宋時期的超百萬人口、明末的37萬人口,跌落至僅僅隻有12萬人。
也就是在清朝時期,開封也隕落成瞭河南乃至中原地區的一般城鎮,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
圖片|硃仙鎮嶽飛廟・圖蟲創意
在經曆數百年的人禍和天災的洪水泛濫後,開封周邊的土地也開始大規模沙化和鹽堿化,這使得農業生産遭到瞭嚴重破壞。
為瞭堵截洪水,開封民眾從宋朝以來又不斷大規模砍伐森林修築防洪堤壩,這就使得開封周邊的森林也遭受瞭毀滅性破壞,到瞭清朝滅亡前一年的1911年,地理學傢張相文遊覽開封時,就曾感慨地說:
“開封城外,平衍無山。……自屢經河患,而古代川流皆填塞無餘,白氣茫茫,退望之無異沙漠。而森林亦復鮮少,防風防沙之用缺焉。長此不變,數十年後將不知成何景象矣。”
而作為開封復興的最後一道希望,位處開封城外二十多公裏的硃仙鎮和周傢口,也最終隕落。
早在明朝時,由於水患導緻河道堰塞等原因,開封已經喪失瞭外港功能,在此情況下,位處賈魯河兩端、可以連接穎河進入江淮地區的硃仙鎮、周傢口兩個城鎮開始崛起。
到瞭清朝中期,硃仙鎮人口躍升至30萬。當時,硃仙鎮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一起號稱全國四大名鎮,“貿易最盛……商賈雲集”。
圖片|硃仙鎮一度是開封地區復興的希望之所在
但黃河再次給開封帶來瞭毀滅性災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再次泛濫決堤,水淹開封達八個月之久。
兩年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黃河又決堤衝毀瞭開封復興的希望所在硃仙鎮,緻使賈魯河“河身淤成平陸,河身以上又淤高丈許,硃仙鎮民房衝去大半。”
由於河道淤塞,已經無法通航的硃仙鎮迅速敗落,至此,開封與外港的聯係完全中斷。
於是,開封復興的最後希望所在硃仙鎮,也從清朝四大名鎮上迅速除名,到瞭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硃仙鎮的人口更是從清朝中期巔峰時的30多萬人口,跌落至僅有15000人,到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更是僅剩8500多人。
硃仙鎮被黃河衝毀後,周傢口仍然通過穎河,勉強維係著與江淮地區的聯係,但隨著鴉片戰爭之後、晚清時期航海時代的到來,即使是一度風光數百年的京杭大運河沿綫,也逐漸沉寂瞭下來。
圖片|京杭大運河・攝圖網
曾經作為黃河流域紅得發紫的開封衰落瞭,曾經作為京杭大運河沿綫呼風喚雨的揚州等城市也衰落瞭。
一個屬於內河文明的時代過去瞭,一個屬於航海和鐵路的時代冉冉升起。
1898年,從北京盧溝橋到湖北漢口的盧漢鐵路(京漢鐵路)正式開工修建,由於開封段地質鬆軟號稱“豆腐腰”、加上周邊水災頻繁,因此盧漢鐵路最終繞過開封,改而選擇途經地質和水利條件都更為穩定的鄭縣一帶,由此,小小的鄭縣憑藉鐵路優勢一躍而起,進而飛速成長為河南的一哥城市鄭州。
圖片|盧漢鐵路(京漢鐵路)地圖
新中國建立後,1954年,河南省會又從開封遷到瞭鄭州,這使得開封僅有的一點政治優勢也蕩然無存。
對於開封的隕落,早在1923年,到開封遊覽的康有為就非常感慨,後來,他寫瞭一幅對聯:
“中天台觀高寒,但見白日悠悠,黃河滾滾。
東京夢華銷盡,徒嘆城郭猶是,人民已非。”
圖片|民國時期開封老相片
改革開放後,開封與擁有政治和鐵路、工業優勢的鄭州,在經濟差距上越拉越大,到瞭2020年,開封當年在河南全省18個地市中排名11,GDP僅為2371億元,與榜首的鄭州(當年GDP為12003億元)經濟規模相差近一萬億元。
迴顧曆史,開封近900年來的衰落,本質上也是“人禍+天災+跟隨時代轉型失敗”的綜閤結果,作為曾經的曆史古都和中世紀全球第一都會,開封有過輝煌,後來長期衰落,在中國古都漫長的演化史上,它跟黃河沿綫的西安、洛陽一樣,在唐宋以後隕落韆年,即使在西安如今重新崛起的情況下(2020年GDP為10020億元),跟洛陽也仍然差距較大(洛陽2020年GDP為5128億元,在河南18個地市中排名第2)。
盡管GDP並不能說明一切,但是開封的沒落顯而易見,與仍然繁盛榮華的北京、南京,乃至杭州、成都等古都相比,或許,開封也代錶瞭另一種典型,那就是,城市也像人一樣,在經曆絢爛之後,終將迴歸衝淡與恬和,在平凡樸素中,度過往後餘生。
因為平凡,畢竟纔是事物的多數。
圖片|北宋・王希孟:韆裏江山圖(局部)
...完...
參考資料
席明旺:《交通、水利與城市的興衰――以清代開封為例》,2007年四川大學碩士論文
傅崇蘭《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四川人民齣版社1985年版
辛德勇《黃河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1998年版
韓茂莉:《中國曆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