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1:44:18 AM
秦國大將王賁臨終前對嬴政說過一句話:
“丞相李斯,斡鏇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過。陛下體魄堪憂,該當妥善處置朝局瞭”
應該說王賁對李斯的評價入木三分
。
我們毫不懷疑他的政治纔能,學識淵博,他是戰國後期大學問傢荀子的學生,和韓非子是同學。
如果我們瞭解他的傢境和他的經曆,對他的選擇應該就能理解瞭。
李斯父親曾經是楚國新軍的一個韆夫長,傢境還說的過去,有百餘畝水田與一片桑園。李斯是傢中次子,自幼聰穎過人,被父母早早送進瞭上蔡郡一傢學館學習。到他十五歲時,父親在與秦軍的丹水大戰中陣亡。母親承受不住打擊一病不起,沒有兩年也隨父親去瞭。安葬瞭母親,李斯的哥哥立誓為父報仇,也從軍去瞭。三年之後,李斯的哥哥在水軍操練時不慎落水溺亡,至此,尚未加冠的李斯成瞭一個十八歲的孤子。
幸虧李斯少學有成,識文斷字,得亭長舉薦,在郡守官署做瞭一個記錄官倉齣入賬目的小吏。就是在官倉他每天觀察一群倉鼠,這群官倉老鼠住在大屋之下,安然享受屯中的榖物,悠然自得,根本無人打擾它們。反觀茅廁的老鼠,吃的是汙穢之物,還不時地被狗追攆,慌慌張張逃竄,逃的慢的就被狗咬死。
同為老鼠為什麼境遇卻有天壤之彆?那就在於所處的環境不同。
聯想到人,人的境遇和老鼠有什麼區彆呢?
讓他領悟瞭一個道理,就是“環境決定論”,就是為人處世,要站對邊、靠對人。這就成瞭他以後的處事理念。
然後再結閤李斯的傢境,他本身傢境一般,如果不是他聰明,估計都不會接受教育。傢族也沒有什麼大人物提攜他。縱有壯心雄纔,可惜舉薦無門,做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他知道做個郡守小吏毫無前途,楚國也並不是實現理想之地。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必須脫離自己的處身之地,離開上蔡,甚至離開楚國。
後來他投拜荀子門下,他刻苦自學,四年都沒返鄉,用時人話語說,李斯從此開始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政治鬥爭的玩法,還是呂不韋門客時就被李斯玩熟瞭。呂不韋都沒玩過他啊。
在始皇一朝,李斯是當朝丞相,三十年如一日,嬴政對李斯的信任從未有過絲毫衰減。李斯的幾個兒子,娶的都是皇室公主。皇帝的幾個皇子,娶的正妻都是李斯的女兒。
自古以來,君王與丞相的關係親密到如此程度,隻怕也是絕無僅有瞭。
可是始皇東巡,沙丘病逝,李斯和趙高狼狽為奸,沒有選擇英明神武的扶蘇,卻選擇瞭昏聵、毫無主見的鬍亥。其實還是李斯一貫人生信條在起作用。
趙高素來與濛毅不和,他因為犯事差點就被濛毅殺瞭,所以他害怕萬一扶蘇即位,他的日子也就到頭瞭。
當趙高來拉攏李斯時,開始時李斯義正辭嚴,駁斥趙高異想天開,顯然他還沒意識到自己的處境。
趙高開始給他分析局勢瞭:
“公子扶蘇與濛恬交情深厚,您的纔能比得上濛恬嗎?您的功勞比濛恬大嗎?您的謀略比得上濛恬嗎?讓天下人心服口服,您比得上濛恬嗎?與公子扶蘇的交情,您與濛恬能比嗎?”
李斯自覺比不上濛恬,趙高繼續分析:“皇帝有二十幾個兒子,長子扶蘇剛毅勇武,深得士人之心,即位後濛恬一定會榮升為丞相,到時您恐怕連侯爵之印也保不住。我趙高曾奉詔教授公子鬍亥學習數年法律,沒見過他有什麼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雖然口纔欠佳,心裏卻明辨是非。在這些方麵,皇帝其他兒子都比不上他。我看他有能力即位,就看您的決定瞭。”
李斯不由得開始思考自己前途瞭,趙高這個人有雙賊眼,知道李斯權力欲很重,為瞭威風,甚至齣行車隊都超標,這件事還令皇帝不痛快。這麼個人,要是哪天失瞭權勢,怎會甘心?
濛恬北破匈奴,修建長城,駐守北疆十餘年,是帝國柱石,朝廷棟梁,正是李斯強有力的競爭者。而在鹹陽,有濛毅、馮劫為首的上卿,嬴政後期,特彆器重濛毅,大有取代李斯之勢。他們兩兄弟一內一外,自己真沒什麼政治優勢。
當慣瞭米倉的老鼠,還能當茅廁的老鼠嗎?李斯心一橫,管它什麼仁義道德。於是他與趙高閤作瞭,他們僞稱得到皇帝詔令,立鬍亥為太子。鬍亥為太子,則扶蘇必須死。
李斯與趙高又僞造一封皇帝詔書,加蓋璽印,大意如下:扶蘇作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將軍濛恬知扶蘇陰謀,不匡正其行,為臣不忠,同樣賜死。
隨著扶蘇自殺,濛恬,濛毅的相繼被殺,鬍亥如願做瞭秦二世,李斯也保住瞭他的丞相之位。
可是,趙高的野心絕不是隻做個中車府令。接下來兩年裏,趙高施展種種機謀,順利清除瞭一個個權力障礙,使始皇帝在世時的三公九卿基本清理乾淨,把始皇帝的皇族嫡係後裔也幾乎滅絕瞭,然後開始收拾李斯、馮去疾、馮劫三公。
馮劫、馮去疾死得有骨氣,全部自殺,保留瞭最後的人格尊嚴。
而李斯隨著長子李由被項羽殺死,長媳嫡長公主自殺殉夫,李斯傢族也成瞭趙高的俎上肉。
趙高以謀逆大罪逮捕李斯,在獄中他受到非人摺磨,死前還受到五刑懲罰,最後腰斬,死前麵對兒子大聲喊到:
“拓也!多想與兒迴歸故裏,牽著黃狗,齣上蔡東門追逐狡兔,豈可得乎――!”
聽來也讓人惋惜不已。
公元前208年夏天,李斯就這樣走瞭。
李斯是締造大秦帝國的首席功臣,也是毀滅大秦帝國的第一罪人。既在於李斯的巨大的性格缺陷與人格缺陷,他低估瞭趙高的奸險陰毒,也低估瞭鬍亥的下作昏聵。
在曆史劇烈轉摺的緊要關頭,在關係帝國存亡的重要抉擇時,李斯自覺不自覺地滲進瞭私欲。這就是他的性格缺陷與人格缺陷,最終屈辱地毀滅瞭自己生命及李氏傢族三代。
在《史記・李斯列傳》之後,太史公司馬遷有一則獨特的評判:
“李斯以閭閻(平民)曆諸侯,入事秦,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這裏,司馬遷肯定瞭李斯對秦朝的貢獻,也指齣瞭李斯所犯的諸般過失,以及最後的徒然作為。天下大亂之時,李斯纔想到強力諫爭,不是晚瞭麼?而且,司馬遷和以往觀點不同,他不認同李斯是“極忠”之臣的評判。明白錶示:如果說李斯沒有末期罪責,那李斯的曆史地位便可與周公、召公並列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