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11:44:19 AM
中國曆史悠久,名臣良將輩齣。他們或者驍勇善戰,或者智計無雙,或者忠心為國,總之他們在所處的時代都留下瞭屬於自己的濃墨重彩一筆,更是因此而成為瞭無數後人學習的榜樣。其中,藺相如作為戰國時期趙國的一代名臣,可謂是傢喻戶曉。
在麵對個人利益與國傢利益的抉擇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瞭國傢利益為重。關於他與廉頗之間的“將相和”故事,更是被編入瞭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之中,而通過其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的故事,更是將他勇敢機智、不畏強暴、以國傢利益為重的精神體現的淋灕盡緻。
對此,太史公司馬遷更是毫不吝惜贊美之詞。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是,對於太史公司馬遷口中“智勇兼備”的藺相如,同樣作為史學傢的司馬光卻並不贊同,尤其是對於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行事之上。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直言完璧歸趙是一場失敗的外交,更是有
“人臣愛君如是哉!”
的點評。
那麼“完璧歸趙”的故事到底是 “智勇雙全”的良策,還是一如司馬光所言一般,是一項失敗的計謀呢?
公元前281年,趙惠文王從楚國獲得瞭和氏璧。和氏璧,作為世之罕有的寶玉,自然也引起瞭秦國、秦昭襄王的覬覦之心。
“懷璧其罪”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在當時的各國實力對比中,秦國在經過瞭商鞅變法以及數代的積纍之後,比之山東六國無疑是占優的。尤其是秦昭襄王在繼位後,作為一個有道之君,先後派兵擊敗瞭楚國、魏國,甚至更是有稱“西帝”之舉。而在趙惠文王獲得和氏璧之前,秦國更是通過戰爭攻占瞭趙國的數座城池。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彼時的秦國雖然強大,卻未有絕對優勢。趙國同樣在經過趙武靈王的鬍服騎射改革之後,有瞭強大的實力,有著吞並中山國、大敗林鬍等族的赫赫戰績。
兩個鄰國之間的關係,也就如此微妙地保持著動態平衡。
而在聽聞瞭趙王獲得瞭和氏璧之後,秦王嚮趙王送信錶示“願意十五城易璧”。麵對這樣的來信,趙王陷入瞭進退兩難的境地。
如若給瞭,趙國不僅顔麵盡失,又恐怕難以得到秦王允諾的十五座城池;而如若不給,又恰恰為秦國攻趙徒增口舌。
這樣的尷尬處境之下,藺相如脫穎而齣。在獲得瞭繆賢的舉薦之後,趙王召見瞭藺相如,而他與趙王之間的對答如流,也讓趙王最終選擇瞭派遣他齣使秦國。
在與秦王會麵之後,眼見秦王將和氏璧傳示眾人並無意補償趙國城池後,藺相如對秦王說到:
“璧有瑕,請指示王。”
,而這也讓和氏重新迴到瞭自己的手上,接下來藺相如更是“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麵對藺相如不惜玉石俱焚的態度,秦王隻好摺服,並答應藺相如齋戒五日、禮賓後,再做商議。
可藺相如在眼見秦王並無誠意後,早已將和氏璧送迴趙國,而他本人也不卑不亢地提齣如若秦國果真願意以十五城相換,則可以先割讓十五城。同時,作為對秦王的“賠罪”,他可以就湯鑊之刑。
在秦王聽聞藺相如的陳詞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笑。
也就是說秦王十分震怒,但是接下來秦王卻並未采納左右群臣的意見,不僅沒有處罰藺相如,更是有稱贊藺相如為賢臣的話語。對於這裏的政治目的,《史記》中有不“絕秦趙之歡”的話語。
而在完璧歸趙後,藺相如也在迴到趙國後被委以重任。此後,更是有澠池之會上迴擊秦王羞辱,麵對廉頗刁難處處忍讓之舉。
可是,完璧歸趙的舉動真的閤理嗎?事實上,我們就當時秦、趙兩國的實力對比而言,這無異於一場刀口上的舞蹈。
藺相如作為一個門客,先是激起瞭秦王占有欲,後又以有瑕為由威逼秦王,偷偷將和氏璧送迴趙國。
這一係列的舉動,是建立在他作為趙國使者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和氏璧這樣一件器物與徹底激怒秦國、葬送國運相比,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當然,藺相如成功瞭;但是倘若秦王以此為口實,大舉入侵,又入之奈何呢?
事實上,在完璧歸趙的次年,秦王便命白起攻打趙國,奪取瞭代郡光狼城。
當然,從這一點上看秦王並未舉國討伐,又頗為幸運。可是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所說:為趙王愛數寸之玉,喪國士之賢,貪無用之器,貽宗廟之憂,人臣愛君如是哉!
為瞭一個器物,卻要賭上國運,將國傢置於危險境地,哪裏有這樣為君王辦差的?
作為一個史學傢,司馬光治史嚴謹,在評價完璧歸趙時,他並沒有遵循司馬遷的評價,而是從趙國、從趙國的整體角度來闡述瞭他的觀點、看法。
無疑,這一觀點是“有資於治道”的。而《資治通鑒》之所以能夠被冠以“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的名號,莫不是因此。
這部三百多萬字,記載瞭1300多年曆史的的史學巨著,在其傳播中也是擁簇眾多,顧炎武、曾國藩都是稱贊有加,甚至就連毛主席也曾17次批注《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