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6:58:05 PM
在各式各樣的古董市場上,人們總覺得自己一定是哪個慧眼識珠的伯樂,但是時間證明,大多數人隻能是泛泛之輩,明珠濛塵、魚目混珠的事情常常都在。
而最終在這些平凡場景發現這些寶物的人,可以說是韆萬分之一,他們是被上天選中的幸運兒,但他們的幸運也是因為自身,因為自身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觀察力,憑著這兩點,他們被命運選中,與珍寶相識。
在2005年北京的一個拍賣會上,這個故事又再次上演……
遺落在拍賣會上的“破袈裟”
每每提起這件“破袈裟”,在那場北京拍賣會上作為經手人的拍賣公司總經理李彥軍都會感慨萬韆:“搞收藏的人都盼著‘撿漏’,這個經被的收藏傢可真是撿瞭一個大漏!”
在2005年的一天,北京文久拍賣公司舉行瞭一場拍賣活動,這場活動舉行的如火如荼,來訪者絡繹不絕,許多寶物也被紛紛競拍,買傢賣傢皆大歡喜。
按理說,這場活動到此就應該宣布圓滿結束瞭,但是那時的大多數人都忽略瞭一個細節:在拍賣的過程中,有一件拍賣價格為9萬元人民幣的平平無奇的黃緞子袈裟始終無人問津,甚至在起拍的時候,無一人舉牌。
――因為人們實在看不到這塊袈裟有什麼價值:它黯淡無光,既不像袈裟一樣精細,也看不齣絲綢的流光溢彩,隻是泛著些暗淡的光澤,這樣一件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物品還標價9萬,自然不會引起看客的青睞。
藉錢撿漏――慧眼識珠的買傢
隻有一個人,在這件破袈裟擺齣來過後就再也沒能移開他的眼睛,在後來的新聞報道中沒有齣現他的名字,僅僅稱呼他為秦先生,秦先生看到這件袈裟便感到十分古怪:它似乎不像一般的袈裟,一般的袈裟都是把布截成小片,再縫到一起;而這件袈裟卻是一整個的黃緞子。
秦先生感到疑惑,他不像彆的買傢一樣,對這件袈裟抱有嗤之以鼻的態度,相反,他對這件袈裟的興趣愈發濃厚。
不同於其他人,秦先生有著更加銳利的眼光,在拍賣的間隙,他仔細的觀察這件放在展台上的物品,他發現在這些破破爛爛的袈裟之間,仿佛透齣著些精緻的花紋,上麵還有些許文字 。
這一定是一件特殊的東西!
想到此處,秦先生立刻感到心潮澎湃,他隱隱約約有一個想法:一定要拿下這件袈裟,這一定是一筆穩賺的買賣!
思至此,秦先生立馬決定拿下這件文物,可是那會他還在糾結猶豫的時候,拍賣會便已經宣告結束,但秦先生並未放棄,等到瞭第二天,他來到拍賣公司,點名要購買前一天流拍的那件“袈裟”,拍賣公司也感到非常高興:畢竟這件昨天賣不齣去的東西今天竟然迎來瞭買傢,於是立刻錶示:欣然接受,我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但秦先生這邊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直接卻非常緻命:他缺錢。
秦先生的傢境算不上大富大貴,工薪階層的他隻能算是小康水平,九萬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他也隻是一個業餘的收藏傢,但是秦先生始終覺得這是一件不會讓他虧本的寶物,所以他決定:即使藉錢,也一定要將它拿下。
秦先生取齣瞭手上的所有存款,卻發現隻有4萬元。還差瞭整整5萬――也就是,秦先生如果要買這件文物,將要藉來一半多的錢。
秦先生的妻子猶豫瞭,因為秦先生辛苦多年,也隻賺得4萬存款,一下負債5萬,也不是他們這個普通傢庭能承受的起的。
看到妻子的猶豫,秦先生也有一度的遲疑,但秦先生思慮再三過後,還是果斷的決定買下這件袈裟,他費盡辛苦,終於從親朋好友那裏藉來瞭5萬元錢。
手裏揣著熱乎乎的9萬元,秦先生快馬加鞭地來到拍賣公司,終於拍下瞭這件他夢寐以求的寶貝。
迴傢後,心潮澎湃的秦先生立刻拆開瞭這件破破爛爛的袈裟,當拆去瞭那些暗淡的破布過後,一道金光瞬間刺激到瞭秦先生敏感的眼睛。
秦先生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在得到這件經被後,他也不知道它究竟價值幾何,於是他找來瞭專傢,對這件文物進行瞭鑒定。
專傢鑒定後說:“這是一件蓋在死人身上的被子,不吉利,你還是把它賣瞭吧!”但隨即,專傢又立刻給秦先生找來瞭兩個買傢,他們錶示願意齣雙倍的價格從秦先生手中買走這件文物。
但精明的秦先生立馬感覺到瞭不對,如果它真的那麼不詳,為何這位專傢又能立刻給自己介紹來買傢呢?不詳之物不是應該人人避諱的嗎?
秦先生拒絕瞭專傢的建議,他開始仔仔細細的端詳這件緞子:它通體金黃,雍容華貴,上麵綉著藏式捨利塔,有著覆鉢式的塔身,正麵綉壹門式臨光門,上麵刻著梵文寫就的經文,塔座飾有蓮花,也稱作刹脖子,刹杆上又綉有十三道項輪,代錶瞭十三天,刹頂冠以華蓋,也有裝飾的流蘇,頂端還有明月和寶珠樣的裝飾,精美異常,不似凡品。
於是他又找來瞭另外的專傢,這一位專傢正是國內大名鼎鼎的雜項收藏鑒定師,她名叫張淑芬,在故宮博物院擔任研究員的她一眼就看齣:這一定不是一件凡品!
在這一次鑒定中,他得到瞭自己想要的答案。
這件物品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專有名詞:緙絲陀羅尼經被,緙絲是它的製作工藝,它是一種織有金綫梵文的隨葬物,在清代,隻有皇帝和位份為貴人以上的後妃纔能使用這樣的隨葬品,而作為王公大臣,隻有在死後有人奏上遺疏,或者皇帝封賞纔可以得到這件殊榮。
傳說中將這樣的經被覆蓋在死者身上,死者便能夠得到超度,並洗清今生的罪孽,在充斥著迷信思想的古代,這件物品自然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當時的統治者還要來限製使用它的資格。
而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更不是泛泛之輩:它長2米,寬1.38米,被麵呈古銅色,通體用細羊毛撚絲,正反麵有無數斑駁復雜的花紋,文物專傢張慧萍對記者說,緙絲是中國絲織工藝的一顆明珠,而這張經被還是雙麵緙,更是緙絲中的極品,而這種工藝又在清朝乾隆時期到達頂峰。
因此,張慧萍推測,這件緙絲經被一定是乾隆時期的物品,專傢們對此進行瞭進一步的研究,最終發現這件絲織品正是乾隆墓葬中的一件隨葬品!
這個隨葬品本應該陪著乾隆皇帝長眠於地底,在1928年7月,盜墓賊孫殿英強行打開瞭慈禧太後和乾隆皇帝的陵墓,貪心而無知的盜墓賊們僅僅竊取瞭其中的金銀珠寶,而當時墓葬中包括這件經被在內的絲織品,便被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留作瞭收藏,直到今天,幾經輾轉的它又再度現世,結束瞭它作為陪葬品的使命。
鑒定結果像長瞭翅膀一樣迅速飛遍瞭收藏界,秦先生也感到瞭莫大的驚喜:他一開始隻覺得這是一件不會讓自己虧本的藏品,但他也沒有想到,這件藏品的價值竟然遠遠超齣他的想象。
“破袈裟”再現拍賣會,終拍齣天價
時間來到2008年,正是生機勃勃的暖春時節,北京第一場拍賣會正式開始,隨著1月6日的瓷器專場完美謝幕, 在1月7日開展的絲織品專場上,整個會場氣氛都顯得有些沉悶,這也無足奇怪,對收藏界來說,瓷器的優先級一直都高於絲織品。
不同於前一天的熱火朝天,在當天的拍賣會上,盡管會場上坐滿瞭觀眾,但鮮少有人舉牌,直到這件“乾隆禦用緙絲經被”作為壓軸齣場,它一齣場,就吸引瞭在座所有看客的目光。
人們紛紛錶現齣對這件經被的濃厚興趣,舉牌者絡繹不絕,即使它已經擁有6000萬的起拍價,也阻擋不瞭現場觀眾的熱情,沒有實力的自然望而卻步,有實力的自然想與彆人一爭高低。
隨著拍賣會接近尾聲,這件藏品變成瞭舉2號號牌和舉15號號牌的兩位競拍者競爭的對象,經過瞭十多次的競價,最終這件乾隆禦用緙絲經被被15號的年輕女士以6550萬的天價成交!
迴想秦先生購入無人問津的破袈裟時,他僅用瞭9萬元錢,前後之反差令無數人感到唏噓,秦先生做瞭一筆大買賣,這樣的好事讓無數人都羨慕不已。
但是在2005年,除瞭秦先生,也沒有哪一位觀眾能發現這粒掩埋在沙漠之中的明珠,所以秦先生的“撿漏”既是因為他的機遇,也是因為他的能力。
然而,在拍賣會結束後,秦先生卻並不開心,他覺得這個價格還是低瞭,略顯失望的他對記者說:“今天來的人不多,價格比我的預期也低瞭很多。”
為什麼乾隆的一件陪葬品會有如此之高的價值?
一則當然是因為這件經被本身,它不僅是乾隆的隨葬品,在經被上還標有雙肩和兩腳的位置,人們因而得以推測齣乾隆皇帝身高在180左右,這也代錶瞭這件文物不僅有工藝價值,還有更可貴的史料價值。
二則是因為當時的絲織品市場,2008年的收藏界已經與2005年大不相同,人們對國寶級彆的絲織品錶現齣瞭愈發濃厚的興趣,在這之前已經有許多絲織品以韆萬價格起拍,依舊有很多買傢爭的頭破血流,2006年,一件清代的緙絲屏風更是拍齣瞭8533萬元的高價。
因此人們也可以理解秦先生的失望,對於這樣一件具有代錶意義的寶物,拍齣去六韆多萬確實低瞭,但是不論如何,從2008年1月7日起,秦先生也失去瞭它的所有權,但是這件國寶以後的經曆又告訴人們,秦先生的失落不是貪得無厭,而是未蔔先知。
國寶的後續――禦用陀羅尼經被的去嚮
時光匆匆,2年眨眼而過,伴隨著新事物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舊事物也逐漸淡齣人們的記憶,這件緙絲經被在被那位神秘的年輕買傢買下後,江湖上就失去瞭它的消息,人們隻得搜索當年的新聞報道,纔能一窺當年故事。
等它再度齣現在人們的視野時,已經來到瞭2010年的夏天,這年夏天,一場由中美洪凱威國際拍賣公司舉辦的慈善拍賣會正到瞭開場前夕,各路媒體紛至遝來,為這場即將進行的慈善活動預熱造勢,這件緙絲經被將又會藉此機會齣現在人們的眼前。
時間來到8月3日下午,當這件國寶級的文物齣現在人們眼前時,立刻引爆瞭全場氣氛,熙熙攘攘的人群發齣瞭陣陣歡呼,這件經被不僅引起瞭到場400多位社會名流的興趣,當紅明星也被邀請來到現場為它作配,有此殊榮,緙絲經被可以算得上實至名歸。
――在這兩年間,誰也不知道緙絲經被又經過幾次手,所以當它以中美洪凱威國際公司的名義齣現在公眾視野後,人們感到激情澎湃的同時,又暗自心驚於該公司的強勁實力,它的齣現代錶瞭這場拍賣會注定臥虎藏龍。
專傢介紹,這件藏品的保守估價都在7000至7500萬以上,而這次拍賣會中人們對此錶現齣來的濃厚興趣也在證實這一點,有人大膽估計,這件寶物最終競拍的價格突破一個億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後續新聞沒有報道這件文物的最終價格,這場拍賣會果然進行得十分神秘,讓外行人難以窺探,隨著這場拍賣會的結束,緙絲經被再一次地消失在瞭公眾眼前,但人們總相信,在2010年的拍賣會中,緙絲經被一定會身價大漲。
人們再度迴想起5年前那塊無人問津的破緞子,此情此景真可以用“天差地彆”來形容,秦先生的預想也一點沒有齣錯。
不論如何,緙絲經被的價值最終都得到瞭人們的承認,而這件國寶,在“功成名就”後便選擇“事瞭拂衣去”,如今的人們隻能翻閱典籍,迴溯過往,纔能在當年的隻言片語中模糊的推斷這個傳奇的故事……
今日的追懷――陀羅尼經被掀起的考古界風潮
陀羅尼經被是一個傳奇,這個傳奇不隻在於它本身,更在於它對史學界帶來的研究價值。
緙絲陀羅尼經被已不在江湖,但江湖處處有它的傳言,2020年,網上泛起瞭一種傳言:
有不知名的網友說該文物在2013年又經過瞭一次拍賣,這一次拍齣瞭1.3億的高價,差點創造瞭絲織品拍賣的記錄!
但是人們並未從正式的報道中尋見這條消息,因此對於它的真實性,人們仍舊存疑。
時光飛逝,轉眼間又來到瞭2021年,緙絲陀羅尼經被依舊沒有失去它傳奇的色彩。
曾經經手過這件經被的專傢發言說,這件經被除瞭有它本身的文物價值和工藝價值外,還存在著更“接地氣”的科研價值:
在這條經被上浸透著乾隆皇帝的屍跡和血跡,這一點點留存的化學物質就給科研提供瞭廣闊的空間。
專傢們通過研究,由此又有瞭許多疑問,按理說,乾隆皇帝的棺材應該放在墓中間的基座上,為什麼根據痕跡又像是走到瞭大門處?乾隆皇帝死瞭100多年,為什麼血液還在流動,這條經被上的顔色為何又是藍色?
誰也沒能想到,在這條經被上的點點痕跡,竟然也能夠為世人帶來那麼多不解之謎,而人類的好奇心就像貪吃的魚兒,一旦咬到瞭誘餌,便再也不肯鬆開。
科技的發展帶來瞭考古技術的變革,這些曾經被眾人覺得不詳或晦氣的東西,也發揮瞭它應有的價值,DNA技術的發為這件事情提供瞭更多的可能,人們似乎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很多古代的秘密將會在現代科技手段的輔助下重見天日。
隻是現在,很多事情還處在“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地步,至少在2022年伊始,人們沒有看到緙絲經被的有關傳聞,隻是人們依然相信,等到瞭閤適的那天,這件傳奇國寶將又會齣現在眾人的眼前,供人們一睹風采,並繼續探索其中的奧秘……(孔甲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