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10:54:58 PM
社會發展需要文化交互,知識流通起來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因此古往今來,從最開始的留洋的稀奇,到現在留學生的普遍化,也見證著曆史的發展和變遷。
留學生獨自在外,需要適應不一樣的生活,尊重每個國傢的生活習慣。 在此期間接觸最多的就是異國他鄉的美食。
我們國傢的飯菜是齣瞭名的好吃,即使是在被譽為第九大菜係的學校食堂,也有著獨特的魅力。 讓在外留學的學子,深深地想念,特彆是在國外學校吃飯的時候。
韓國留學生午餐,西紅柿限量且要實名認證,後悔當初嫌棄國內飯菜
學生正是需要營養的時候,腦力勞動也很消耗,所以我國學校食堂都是以營養美味為主, 國傢有對學校食堂的補貼,保證學生都吃的物美價廉。
那相比之下,去韓國留學的學生,在學校食堂吃到的飯菜和我們的有著比較大的差異。 從菜色到搭配上都有不同,比較清淡。
我們來看一下韓國學校午餐,22人民幣的標準。 米飯是一樣的,學生天地不多,然後就是必不可少的泡菜,和青菜拌豆腐。
學生擔心浪費,就沒夾那麼多,說是第一次吃,不知道好不好吃。 這些是可以隨便添的菜品,剩下的菜品需要學生去刷指紋,實名認證纔可以添。
如果在國內的校園食堂,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標準打飯,需要實名認證纔能吃到的菜,還不是要香噴噴嗎? 結果有些不盡如人意
。
學生那邊需要實名認證纔能添的菜品是兩小塊西紅柿。 每名學生隻能添兩塊,不可以多。然後是一勺年糕,和一碗蔬菜雞絲湯,裏麵的雞絲也不多。
這份在國內校園裏看起來有些寒酸的飯菜,就是留學生的一餐。 學生一邊打飯一邊哭訴,說後悔當時在國內的時候,嫌棄飯菜不好吃。
現在到瞭這邊留學,纔意識到原來在學校的時候,吃的東西是多麼可口。 也有國內的學生看到之後直接錶示,這要是自己的話,一天也受不瞭。
畢竟這一份需要22塊錢,在國內學校食堂裏, 22塊錢怎麼說也要有一道拿得齣手的肉菜,纔能說得過去。
不過學生也沒有過多的抱怨,既來之則安之,雖然不適應,但也要吃飽纔有力氣學習。 不要本末倒置,因為吃得不開心影響瞭自己就不劃算瞭。
留學期間要剋服重重睏難,飲食隻是其中之一
像這樣飲食不習慣的學生,不單單隻有韓國留學生,像日本,美國和印度等地的留學生, 很多都沒有辦法適應學校當地的美食。
所以很多留學生選擇在外居住,自己動手做飯。 也有不少學生憑藉著一手漂亮的廚藝,成功和當地的同學成為好朋友。
解決吃飯的問題,還隻是留學生需要剋服的睏難之一。 像語言交流,和身為外國人所受到的排斥,傢人不在身邊的孤獨和無助,都需要學生自己一個人,慢慢地去消化。
而且現在留學生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地步,近幾年留學生已經不像20年前那樣有地位。 國內教育飛速發展,學生的留學學校變得很重要。
如果是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知名度高的學校還好,如果學生為瞭留學生的身份, 齣國念瞭一個不入流的大學,那以後的處境會特彆尷尬。
不入流的大學,學生想要留在留學當地也是不容易的,想要迴國,對於學曆的認可也是個問題。 所以同學們齣國留學期間,還要考慮好自己的後路,免得畢業之後尷尬。
除瞭這些現實因素,現在還有不可抗力的因素,那就是疫情。 疫情反復,國外學校對於此事的態度,並不是都很清晰。
學生獨自在外,即使沒有要求,也要自己照顧好自己。 學習成績很重要,身體健康更重要,身體健康纔能有後續的發展。
寄語:關於韓國留學生在學校食堂吃飯不開心的問題,也是沒有辦法,既來之則安之。 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煮飯的條件,那就盡力去接受學校的食堂。
雖然對比國內的學校食堂,口味比較清淡,但是總比餓肚子好很多瞭。 按照傢長的話來講,就是看開一些,就當做是減肥瞭。
現在在讀中學或者本科的學生們,如果未來想要去國外留學,要事先考慮好,學校那邊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 是不是自己能接受的,如果不是,先在傢裏好好的練習一下廚藝吧。
今日話題: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如果是你,你能接受這樣的夥食嗎?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