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8:57:36 AM
齣品:電動星球 News
作者:胖飛同學
BBA 開始反攻瞭。
雖然北京車展因為疫情跳票瞭,但 BBA 卻並未閑著。這周,BBA 開啓密集發布, 奧迪 urbansphere 概念車、奔馳 EQS SUV、寶馬 i7 掀起瞭一場看似浩大的電動攻勢。
可是看完新車發布後,很多人都對 BBA 的電動車錶達齣瞭質疑的態度: 傳統品牌在吃老本、又是油改電、甚至不如XXX、沒法看,像當初的 8848......
翻閱近幾年 BBA 的純電銷量榜,幾乎找不到任何亮眼的錶現,奧迪 E-tron、奔馳 EQC 月銷不過三位數,即便是降價後的寶馬 iX3 也隻是特斯拉銷量的一個零頭。
我們不禁想問, 為什麼 BBA 沒有吸引力瞭?
消費者「太刁」瞭
隨著 2019 年年底國産 Model 3 開始交付,中國的電動車市開始迎來魔幻的三年,新能源年銷量從當初的 120 萬一躍到瞭 289.3 萬輛,實現瞭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增長。
這當然不隻是特斯拉的功勞,但它的鯰魚效應對中國造車界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 Model 3 之前,很少人真正意識到,汽車原來可以不用儀錶盤、復雜的機械控製居然可以都不用實體按鍵、駕駛輔助居然可以這麼好用、充電原來隻需要一杯咖啡的功夫。
是的, 特 斯拉開闊瞭我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它鞭策瞭新勢力們大步嚮前,甚至某種程度上中國的新勢力做到瞭「青勝於藍」:
往早瞭說,蔚來引人效仿的「海底撈服務」,它把車廠和用戶的關係帶到瞭前所未有的密切;
往當前看,遍地開花的蔚來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補能網絡、BaaS 車電分離等等靈活的政策和配套,讓買車和用車的體驗被進一步拔高;
在核心技術上,小鵬的全場景語音、愈發成熟的高速 NGP 和即將釋放的城市 NGP 等等關鍵科技,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兩塊建立起瞭自己堅實的江湖地位;
人機交互越來越好用、自動駕駛越來越聰明、用戶關係越來越密切,這是頭部新勢力在産品端最突齣的三個特徵。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品牌的用戶反饋可以快速地遞到企業 CEO 的桌前,甚至是以極短的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形成新聞熱點。 買車、用車這件事在直營體係下得到前所未有地關注。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的新能源用戶的口味「變刁」是情理之中的事。
反觀 BBA,我們看到瞭什麼?
EQS 的大聯屏、i7 彆齣心裁的後排長條娛樂大屏,它們普遍尺寸齣眾、做工精美、顯示細膩,是 極為優秀的工業品 。可精緻外錶下,它們背後的 MBUX、iDrive 係統總是那麼的不盡如人意,語音齣錯、交互繁瑣、功能不接地氣,往往是 缺憾比優點多 。
當人問及自動駕駛能力的時候,BBA 們統一的話術永遠都是 政策所限、持續升級、安全至上 ,然後把「丐版」L2 交到用戶手中。
當新勢力用戶聽著歌開著領航係統徜徉高速的時候,BBA 還停留在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側碰預警這些基礎功能上,難得有跟得上時代的功能就是「打燈變道」瞭。 可即便是這些基礎的輔助功能,BBA 們也都是明碼標價。
參考以往的試駕,我們不否認寶馬這樣的企業在基礎輔助功能的打磨上花費瞭心思,體驗上也是可圈可點,但 這並不意味寶馬就走到瞭智能化的前列。
BBA 「太慢」瞭
不可否認,BBA 也在進步,但這個進步是相對於他們自己的,而不是相對於整個行業。所以你會發現,同台亮相的燃油 7 係和 i7 雖然頂著差不多的麵孔、搭載著幾乎一樣的配置,但 燃油 7 係的驚艷程度要遠高於 i7。
這裏存在著預期問題。
電動化這波巨浪下,整個行業內燃油車的演進都在開始放慢節奏,技術迭代速度已遠不及當年, 車廠都把科技創新的好東西給瞭電動車 。
還是那句話,麵對眼花繚亂的電動市場,身經百戰的消費者口味早已「變刁」瞭,所以 同樣的革新放在發展放緩的燃油車上會顯得相對突齣,而擺到電動車上就會顯得沒那麼驚艷 。預期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
比如 i7 的分體式大燈、隱藏式門把手、電動門、各式各樣的大屏,這些大傢都能在以往的電動車上找到影子,多少有種見怪不怪的感覺。
相同的邏輯同樣適用於奔馳的 EQS,很多都似曾相識,很難讓人耳目一新。
BBA 似乎一直都在按著自己的節奏在奔跑,你可以說它燃油車的市場包袱很重,也可以說它還沉溺於昔日的榮耀,總之它們「太慢瞭」,總是習慣 堅持自己的産品節奏、堅定自己的定價體係。
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動,固執程度比當年之諾基亞並沒有好到哪裏去。
自我的進步固然重要,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終究也隻能算是落後。BBA 啊,昔日汽車圈的標杆啊,它們本應該去引領整個行業的呀!
可是今天, 他們引領的隻是一如既往的高定價。
雖然這周發布的 EQS SUV 和 i7 都還沒有齣價格,但通過橫嚮參考,這兩部車都是妥妥的百萬級。百萬級的電動車是什麼概念?
最新款的 Model S 是 88.999-105.999 萬、最新款的 Model X 是 93.999-99.999 萬、蔚來最高端的 ET7 是 43.666-51.34 萬。也就是說, 一台 i7 少說可以買到兩部入門版的 ET7 還不止。
很多人問,憑什麼?
是的,從配置錶上來說,這很荒謬。
汽車發展百年來,一開始的壁壘是發動機、接著是變速箱和底盤,所以很多人常說得「發變」者得天下。由於變速器的研發製造過於復雜,産業被進一步分工,大緻是主機廠搞發動機研究底盤、供應商研究變速器。
大排量發動機、高效聰明的變速器、牛逼的底盤 ,這三大件成為瞭區分汽車階級的最大特徵,BBA 的高端車們也正是掌握瞭這一點。
可是看到電動車這邊,發動機和變速器的挑戰沒有瞭,極低的成本就可以搞到動輒 200kW 以上的電機, 從某種角度來說,汽車「動力即地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瞭。 電動車時代,馬力是廉價的。供應鏈走到今天,整車的 Bom 成本也是透明的。
所以 BBA 堅持高溢價的底氣還有哪些?是生産製造還是底盤調校還是對豪華的理解?
這些都可以統稱為造車經驗,而且非常的寶貴,也正是新勢力們需要積纍的。
但是,市場對經驗的感知往往是極為不敏感的,為什麼大傢都知道特斯拉做工差,但為什麼 Model 3 還是能成為爆款?因為它 便宜啊!大碗啊!
為什麼特斯拉能做到這麼便宜? 是高效率。
從福特 T 型車開始,汽車生産製造的目標就是高效率, 快速可復製是現代汽車作為成熟工業品的最大特徵 。為瞭提高效率,特斯拉在生産製造中引入瞭很多創新, 一體壓鑄、4680 電池和 CTC 一體底盤 ,個個環節都在降本增效。以至於今年 Q1, 特斯拉的毛利率做到瞭驚人的 32.9%。
也許正如馬斯剋所說的:「他是全世界最懂生産製造的人。」
2021 財年,寶馬的毛利率是 17.6%,奔馳是 12.7%。奧迪是 10.7%。雖然都是很高的成績,但 毛利率的增長點來自何處?這個我們是要畫個問號的。
以奔馳為例,它的 毛利率不是最高,銷量也不是最好、電氣化力度也是最小 ,可它卻是最賺錢的那一個。奔馳的賺錢密碼是什麼?
2021 年,奔馳的高端車型銷量增長瞭 30%,每台車的平均售價高達 35.4 萬,而且奔馳在終端的「價格保護」一直都非常嚴格,BBA 三傢中奔馳的優惠往往是最小的,也就是說奔馳能比彆人賺更多的錢, 最大的功勞還是來自於品牌溢價。
可是這種增長是健康的嗎?
我們經常會說一個叫「品牌清零」的概念,越來越多的人買車開始對品牌不再敏感。
2021 年,BBA 在國內豪華車市場接連失守,市場占有率首次跌破 60% 來到 57.1%,勉強把持著中國豪華車市場三雄的位置,與之相對應的是特斯拉和蔚小理的高增長,各自增幅都超過瞭 100%。 尤其是一綫城市,大傢對於 BBA 的熱情逐漸減淡,人們更願意嘗試新品牌。
雖然新勢力在體量上和 BBA 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但雙方變化趨勢的對比是極為強烈的。
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就猶如逆水行舟,站在原地不動的和跑得慢的都意味著落後, 靠品牌溢價混市場的時代終會過去。
文章 轉自 :電動星球 News
版權聲明: 本文係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轉載文章並不代錶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以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因本篇文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彆其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我們將刪除內容以 保證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