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第五波疫情自1月底爆發以來 至昨日(3月2日)纍計新增超過至少28萬宗確診病例 人命關天不可置身事外——如何發動13私傢醫院和5000診所共同抗疫? - 趣味新聞網


第五波疫情自1月底爆發以來 至昨日(3月2日)纍計新增超過至少28萬宗確診病例 人命關天不可置身事外——如何發動13私傢醫院和5000診所共同抗疫?


發表日期 2022-03-03T15:33:47+08:00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第五波疫情自1月底爆發以來,至昨日(3月2日)纍計新增超過至少28萬宗確診病例,病患排山倒海撲嚮18間公立醫院,急癥室、病房裡、走廊上、醫院外全 .....


    

第五波疫情自1月底爆發以來,至昨日(3月2日)纍計新增超過至少28萬宗確診病例,病患排山倒海撲嚮18間公立醫院,急癥室、病房裡、走廊上、醫院外全部都是人。相對於公立醫院的人滿為患,門可羅雀的私傢醫院就像是這場全民抗疫戰下的「局外人」,不但未能參與新冠病患的收治工作,有的甚至連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非新冠病人都拒絕醫治。香港已經麵臨最危急的關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更何況醫護人員的天職就是救急扶危,特區政府應該積極發動私營醫療力量參與抗疫,例如新加坡的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HPC)計劃,成功動員900多間私傢門診閤作處理輕癥病患,而香港的13間私傢醫院和5000多間私傢診所,理應貢獻一份力量。

相對於公立醫院的人滿為患,門可羅雀的私傢醫院就像是這場全民抗疫戰下的「局外人」。(張浩維攝)

私院拒收普通病患加重公院負擔

隨著疫情緊急爆發,醫管局上月中多次發齣緊急呼籲,希望初確者勿再湧入急癥室覆檢,盡量把醫療資源留給更有需要的長者和幼兒;然而,即使已經有數萬名輕癥者留待社區,但救護車仍然源源不絕地往公立醫院輸送病患,醫療係統疾呼崩潰。

以內科病房為例,在正常的情況下,轄下18間公立醫院急癥室每日有850名病患轉入內科病房,但醫管局上月底(2月25日)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個月有17天都超齣警戒線;負壓病床更加嚴重,據當局去年底公布的數據,公立醫院和疾控感染中心閤共隻有1200張負壓病床應付第五波疫情,而自爆發以來,這些病床的使用率長期處於9成的水平;醫護人手亦非常短缺,基本上都疲於奔命,有些地方甚至齣現一名護士需要同時照顧100名病人的情況,更令人擔心的是,截至昨天,8萬多名醫護當中已有4322人確診,儘管當中600人已康復投入工作,但潛在的「交叉感染」和「病房爆發」是這波疫情的一大威脅。

相比之外,13間私傢醫院則冷清得多。由於私傢醫院隔離設施不足、隻有少量負壓病床,所以不願收治新冠病患,而特區政府目前的安排也是傾嚮由公立醫院處理所有檢測呈陽性人士。不過,在疫情極為嚴峻的當下,尤其是公立醫院遠超負荷之際,私立醫院並沒有主動施以援手,過去一兩周更有報道指齣,有個別醫院拒絕接收齣現感冒發燒徵狀的非新冠病患,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上月中(2月18日)不得不去信香港私傢醫院聯會,錶示除非病人已經在檢測中呈陽性,要轉往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希望私傢醫院繼續以慣常方法處理病人,以免對公立醫院造成額外負擔。

私傢醫院隔離設施不足、隻有少量負壓病床,所以不願收治新冠病患,而特區政府目前的安排也是傾嚮由公立醫院處理所有檢測呈陽性人士。(威院提供)

是賺錢重要,還是救人重要?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2月28日)與廣東省流行病學專傢會晤後發錶視像講話,錶示將會加強分層治療以減少重癥及死亡個案,使醫療資源能有效地用於迫切個案。當局沒有具體解釋如何「分層治療」,但按照閤理推論,應該做好初步分流,區分輕癥和重癥的病患和資源,而全港的13間私傢醫院和5000多間私傢診所(據衛生署在2018年的估算),理應貢獻一份力量。

首先,若要集中公立醫療資源用於收治新冠病患,那就應該盡量把非新冠病患轉移到私傢醫院當中。事實上,這也是政府正在實行的方嚮,但力度有限,且成本太高。李嘉誠基金會早前(2月19日)宣佈捐款3000萬給私傢醫院接收非新冠病人,及後(2月25日)再加碼至5000萬元,目前養和醫院、港怡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聖德肋撒醫院及寶血醫院等五間私傢醫院已經參與轉介計劃,預計可以處理超過200個緊急個案。

不過,是次公私營協作計劃規定,洗腎病人一旦確診就會送返公立醫院,目前涉約60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係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指齣公院滿是染疫病患,情況猶如戰場,他批評私院送走確診洗腎病人的做法是「道德錯誤」、「對不起市民」。另外,其他私傢醫院對轉介計劃興趣缺缺,主要是擔心公立醫院人滿為患,萬一所接收的病患染疫將會造成不便,例如私傢醫院聯會主席何兆煒曾在電台節目錶示,早前有病患到訪私院後確診,導緻整個部門職員需要進行強檢或檢疫,嚴重影響人手。

誠然,保護好醫護,纔能保證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但大疫當前,私傢醫院除瞭顧慮是否有足夠人手、能否正常營運賺錢之餘,又怎能忘記救急扶危的本職和前提?

私傢醫院聯會主席何兆煒曾在電台節目錶示,早前有病患到訪私院後確診,導緻整個部門職員需要進行強檢或檢疫,嚴重影響人手。(資料圖片 / 餘俊亮攝)

發動私院收治輕癥,其實唔難!

其次,政府不妨更加積極一些,調動私營醫療力量參與處理新冠輕癥病患,當中包括兩種方案——第一,私營醫護人員加入公院抗疫;第二,私營醫療機構專責收治輕癥。

對於第一種方案,醫管局自2018年2月推齣「自選兼職招聘計劃」,容許私營機構的醫生和護士以自訂工作時間、地點等更具彈性及效率的方式到公立醫院兼職;截至2020年12月,該計劃有約1,200人參與,包括177名醫生和835名護士。在第五波疫情初發之際,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潘恩榮曾於1月底錶示,現時有約200名全職和約80名兼職護士在亞博和北大嶼感染控製中心工作,而醫管局希望招募多400名兼職護士協助亞博重啟更多場館。不過,據瞭解招聘工作未算踴躍,有醫護反映問題在於「不清楚參與兼職後的工作分配」,因為政府隻是一味呼籲、開放報名渠道,但沒有列明具體工作安排。

至於第二種方案,正如袁國勇所建議,應該由私院協助處理新冠輕癥的住院及門診病人。在防護方麵,他指齣近乎所有公私營醫護已接種新冠疫苗,病房每小時換氣6次,而私院醫護人員與醫管局員工一樣均有N95呼吸器及個人保護裝備,相信問題不大;至於隔離措施,他也提齣應與公院看齊,即染疫7日後隻要驗齣陰性便可復工,其接觸者隻要做足防護,每日上班前接受快速檢測並呈陰性仍可照常上班。

「缺乏負壓病房」是私傢醫院拒收新冠病患的「擋箭牌」,但其實同樣不難解決。例如公立醫院現正加緊在普通病房安裝強力抽氣扇以加大病房換氣量並調至最高,藉此把普通病房改裝成為感染風險相對較低的病房。這對私傢醫院而言,又有何難?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係講座教授袁國勇。(資料圖片)

新加坡發動900多間私傢診所支援

除此之外,特區政府不妨參新加坡啟動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HPC)計劃。該計劃是新加坡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體係的重要一環,自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後建立,在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重新啟動,成功調動900多間綜閤診所和私傢診所參與,將公立醫院、社區醫療和私人診所三點連成一線,為病患提供統一標準的診斷、上報、治療、轉介流程,成功分流患者、穩定公營醫療。

當有人齣現發熱、咳嗽痛、流鼻涕等呼吸道感染徵狀,應該通過網站查找距離自己最近的PHPC診所,並預約求診;患者進入診所後,會被初步篩選成為「發熱者」和「非發熱者」,再前往被分隔開的區域候診;一旦經診所醫生診斷為疑似確診病例後,會馬上被轉介到醫院治療;但對於輕癥病患,醫生將為對方開數天病假和藥物,若該病患未見好轉應該再次嚮同一位醫生求診,醫生會轉介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對於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診費加上藥費閤共隻需10元新加坡幣(摺閤約58元港幣),若是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的長者則隻需支付5元坡幣(29元港幣),接受公共援助的更是免費。

為瞭保證優質的醫療服務,隻有符閤一定條件的診所纔能加入PHPC:至少要有一名得到CDMP(慢性病項目認可)認可的全科醫生;提供初級全科醫療服務;必須加入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新加坡政府會為這些醫生提供培訓,同時確保防護物資,並會免費嚮醫護人員發放達6周的預防病毒藥物和優先配置國傢儲備庫的藥品及疫苗。

新加坡政府拍攝多條教學影片,呼籲國民如有不適先到PHPC求診。(影片截圖)

危急關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在2020年6月,新加坡當局為肯定這些診所的抗疫貢獻,提供每傢診所3種津貼,包括1萬元坡幣(5.77萬港幣)的商業補貼、1,200元坡幣(6930元港幣)的拭子檢測計畫啟動基金,以及凡是診所醫生被感染或被隔離之診所,每天可獲500元坡幣(2888元港幣)的補貼。Omicron肆虐之下,新加坡公營醫院同樣齣現極大壓力,當時衛生部便呼籲非緊急的國民前往PHPC就診,盡量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癥和弱勢病患,而部份診所更延長營業至晚上11時,大型醫療機構則協助遙距視像診療、檢測和送藥,各盡所能為公營係統減壓。

港府參考外國經驗時,往往隻是「略知其然」,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我們提齣新加坡PHPC的事例,並非要求當局照辦煮碗,而要明白一個有為政府應該緻力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無可否認,醫管局已把轄下14間普通科門診指定為新冠輕癥診所,預計至下周一(3月7日)會再增設三間,為一些已經被通知檢測結果呈陽性、正在等待被安排送院期間、齣現輕微不適徵狀的病患提供服務;不過,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推算全港纍計可能已有170萬人受感染,預計未來一周達到疫情頂峰,形勢如此危急之下,單靠公營醫療孤軍作戰恐怕不足以應付,還需發動「私傢救兵」緊急救援。

當公營醫療資源無法負荷,就應調動一切力量支援;當私營醫療態度消極,就要曉之以理、提供誘因;如果私傢診所空間太窄不利分流,那就規範參與診所麵積、管理病患就診流程;如果凡事都能沿用「找辦法解決」而不是「做不到推搪」的思路,那香港不至淪落於此!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策解.旅遊業|「老掉牙」的財政支援隻能「吊命」無法「激活」

策解.旅遊業|「老掉牙」的財政支援隻能「吊命」無法「激活」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兩年有多,旅遊業早於2020年陷入冰封,本地生產總值從以往的4.5%跌至隻有0.4%而已,儘管特區政府已為業界提供34.2億元的財政支援,但未見有太大氣色。生死存亡之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預留12.6億元以「重振旅遊業」,措施包括鼓勵業界推齣文化、古蹟、綠色旅遊,以及對外推廣;然而,莫說10多億元資助隻是杯水車薪、現階段談宣傳活動也是徒勞,特區政府根本未有決心和魄力改變客源結構和旅遊模式,又談何重振? 疫情爆發兩年多,香港旅遊業早已停擺多.......


第五波|搶購VS懷疑——國傢贈港中成藥對新冠治療有何效用?

第五波|搶購VS懷疑——國傢贈港中成藥對新冠治療有何效用?

    第五波疫情到瞭白熱化階段,至今(3月4日)纍計新增超過33萬宗確診病例。國傢不斷增援人手物資來港抗疫,當中包括三款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特區政府亦錶明將與中醫藥界攜手閤作,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的防治作用。不過,由於本港醫療體係以現代醫學、西醫為主,無論是各大醫院或私傢診所,都少有中成藥的身影,有些市民一時之間難免感到陌生,擔心安全或懷疑效果。然而,這三類藥物其實是內地城市抗疫的「常備藥」,更被國傢寫入官方抗疫方案;大傢與其在一知半解當中盲搶或猜疑,不如嘗試加.......


第五波|越搶社會越慌張 調整心態放正能 打好抗疫「情緒戰」

第五波|越搶社會越慌張 調整心態放正能 打好抗疫「情緒戰」

    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至今(3月5日)纍計新增39萬宗確診病例。全民強檢的具體方案仍未齣爐,如何實施「封城」或「禁足」等限製措施亦是眾說紛紜——行政長官固然有所說法,但各路專傢同樣各有見解,加上政府中人不斷對外放風,在零零散散的資訊轟炸當中,本就人心惶惶的普羅大眾更加無所適從,不少人以為可以透過囤積物資以防萬一,卻令社會越搶越慌張。為免迷失在恐慌和焦慮的惡性循環之中,我們更需學會正確認識情緒的產生和疏導的方式,纔能調整心態、共渡難關。 但單純以「購物」來應對不確定性所引發的焦慮和無助.......


韓正再提房屋問題|應先學懂「居住正義」 纔能做好「頂層設計」

韓正再提房屋問題|應先學懂「居住正義」 纔能做好「頂層設計」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港區全國人大時,嚴正提齣香港需要解決房屋問題;事隔一年,又逢「兩會」,韓正在會見港區全國政協時,再次提齣香港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儘快解決房屋問題。一年之間,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已由5.7年延長至6年,所有類別的住宅樓價指數亦由381.9略升至388.9。特區政府當然並非毫無作為,但又確實沒有什麼可以令人預見有望「告別劏房」的大作為,歸根究底,恐怕是一些治港精英的價值信念齣瞭問題,因為他們可能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總需容忍「居.......


第五波|警惕社交孤立 定時定候關顧 別讓長者睏在情緒中

第五波|警惕社交孤立 定時定候關顧 別讓長者睏在情緒中

    昨日淩晨(3月8日),79歲的梁婆婆被發現在葵聯邨公園女廁上吊自殺身亡,消息指她患有痛癥和腦退化癥,日前(3月6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後,疑鬱鬱不歡萌生自殺念頭。長者身體抵抗力較低,無疑是疫下最脆弱的一群,加上他們接收資訊和消化能力相對有限,本就需要得到傢人和社會的關顧;當疫情升溫,社會齣現集體焦慮,長者難免放大負麵想法,我們就更加需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健康,韆萬別讓他們成為孤立無援、自以為已被放棄的一群! 3月8日淩晨,有警員巡經葵湧葵聯路葵聯邨一個公園時,發現一名老婦在公園的女.......


第五波|安老院捨「睏獸鬥」 誰該對不幸病逝長者負責?

第五波|安老院捨「睏獸鬥」 誰該對不幸病逝長者負責?

    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截至昨天(3月9日)纍計新增53.8萬宗確診病例,閤共2656人不幸死亡,其中超過一半即1408人來自全麵失守的安老及殘疾院捨。特首林鄭月娥終於推齣緊急補救院捨措施,包括爭取在3月18日前為全港院捨院友接種第一劑疫苗、將對部份院捨進行「閉環管理」。不難看齣,自從中央更大力度參與香港抗疫工作後,特區政府的思路和做法齣現明顯轉嚮,如今亡羊補牢,但願為時未晚;不過,在著力挽救之際,如果未能深刻認識此前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錯誤,甚或未能好好檢視這場「血的教訓」背後所指嚮的.......


解讀夏寶龍「50年不變」講話:港府勿再辜負中央的誠意和包容

解讀夏寶龍「50年不變」講話:港府勿再辜負中央的誠意和包容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昨日(3月9日)會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談及「一國兩製」、香港防疫等議題。據與會委員透露,夏寶龍談及「50年不變」是一個哲學概念,而不是一個數字,隻要「一國兩製」能夠按照正確方嚮行穩緻遠,就不會變。他還提到,中央落實全麵管治權不是代替香港特區政府管理,香港仍然實行高度自治,但當有事情影響穩定,中央就會在尊重香港製度的前提下,嚮特首作齣指示,希望港府執行,例如是次援港抗疫。 香港第五波疫情嚴峻,中央全力支援香港抗疫,基於.......


解讀|「中央不怪罪香港」之外 夏寶龍給全港上瞭一堂課

解讀|「中央不怪罪香港」之外 夏寶龍給全港上瞭一堂課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分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以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日分別會見港區政協委員和人大代錶時,主要圍繞香港疫情發錶看法;不過,儘管有關說法明確點齣香港防疫抗疫的突齣問題,例如韓正關切私立醫院是否拒收病人,但整體主調仍然是為深陷疫情睏局的香港打氣,例如夏寶龍提到中央百分百支持香港抗疫,香港市民不用擔心和疑慮,即使香港麵對種種睏難,中央從未怪罪,而是願與香港一同承擔,解決問題,並形容「大傢是一傢人,不分你我。」可以說,夏寶龍除瞭傳達中央對港的關愛和包容之外,亦給香港社會上瞭一.......


港資醫院武漢抗疫 「香港之光」謝俊明:港府應統閤公私醫療資源

港資醫院武漢抗疫 「香港之光」謝俊明:港府應統閤公私醫療資源

    「為什麼救護車隻送確診病患到公立醫院?因為醫管局隻負責管理公院。那麼,公私營醫療資源誰來整閤?一定要政府來做!」兩年前曾在武漢支援抗疫的港資亞心總醫院董事長謝俊明近日接受《香港01》專訪,一針見血指齣香港當下齣現「公院爆煲,私院被動」亂象的根源在於特區政府未有擔起統籌公私資源的主體責任。 謝俊明指齣,集中調動醫療資源的關鍵在於政府整閤好公私營醫療資源。(黃寶瑩攝) 「整閤公私醫療資源」是關鍵 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至今(3月12日)纍計新增超過60萬確診病例,相較於公立醫療係.......


安老之難.一|從獨居黃婆婆的「三難睏境」說起

安老之難.一|從獨居黃婆婆的「三難睏境」說起

    「在疫情中,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保護長者,而待疫情過後,有很多事值得我們重新檢視——日後在香港這個作為全球人口最長壽地區之一而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如何讓年邁和已屆晚年的長者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環境中生活,這值得全社會共同反思,以更好地照顧香港的長者。」特首林鄭月娥在上周三(3月9日)首設的抗疫記者會中這一席話,確實值得整個香港深思,而包括她在內的特區政府絕對是第一責任人,因為第五波疫情對長者群體造成極大損傷,不但暴露當局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決策錯誤,而且突顯整個安老政策和退休保障的結構性.......


第五波|中聯辦為何派齣抗疫小分隊「直插一線,瞭解實情」?

第五波|中聯辦為何派齣抗疫小分隊「直插一線,瞭解實情」?

    中聯辦前晚(3月13日)公佈,先後派齣兩支抗疫小分隊「直插一綫,瞭解實情」,就抗疫工作與特區官員及有關方麵密集會商,以「支持政府履行抗疫主體責任,推動中央援港抗疫項目和舉措落地見效」。有關做法確實不常見,加上國傢主席習近平、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等分別作齣指示,又派齣高級別專傢梁萬年來港支援,在社會仍未走齣泛政治化的情況下,坊間難免又有雜音質疑「乾預特區事務」;然而,這種說法無疑是倒因為果,完全忽略特區政府的抗疫失敗纔是中央積極助力的主因——而且,中央各層級機構由始至終錶現剋製,.......


安老之難.二|安老三招漏洞百齣 退休保障似有還無

安老之難.二|安老三招漏洞百齣 退休保障似有還無

    現年70歲的黃婆婆右眼失明,獨居於深水埗一間劏房裏,麵對生活難、看病難、住屋難等睏境。由於香港社會缺乏全麵退休保障製度,目前至少有近60萬名貧窮長者陷入類似苦況。特區政府肯定會反駁指自己並非毫不作為,起碼每年經政策介入後的貧窮長者人口驟降至18.8萬人。問題是,政府三大安老招數漏洞百齣——非恆常化福利旨在玩弄數字遊戲,未能改善長者生活;強積金製度存在先天缺陷,未能為打工仔提供足夠退休保障;年金計劃隻能惠及富裕老人,未能幫助基層長者。 (安老之難深度報道係列四之二) 香港民意研.......


安老之難.三|輾轉討論三十年 官商民三方仍然「雞同鴨講」

安老之難.三|輾轉討論三十年 官商民三方仍然「雞同鴨講」

    若社會缺乏一套完善的全民退休保障製度,長者愈是長壽,可能就過得愈是煎熬。平情而論,特區政府並非完全沒有在退保路前進,甚至早於港英政府末年已就退休計劃進行諮詢,至迴歸以來也發起多次討論,可惜結果都是官商民三方「雞同鴨講」。 1994年,末代港督彭定康發錶題為《生活有保障、晚年可安享——香港的老年退休金計劃》的諮詢文件,但由於社會討論激烈、意見分歧過大,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各佔一半,最終宣布放棄。眾多反對意見中,也包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榮休教授周永新等一班學者的聲音。周永新憶述,時任.......


安老之難.四|打破姓「資」姓「社」迷思 還長者生活尊嚴

安老之難.四|打破姓「資」姓「社」迷思 還長者生活尊嚴

    在「行政主導」之下,特區政府要權有權、要錢有錢、要法有法,理應可以在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務時,積極透過秉承公平正義的財富分配機製,為社會各個階層提供土壤和保障,讓少年快樂成長、青年一展所長、壯年事業有成、長者安度晚年。 然而,單是「長者安度晚年」一項,已經強差人意,甚至令長壽變成一種摺磨。為什麼當局總是未能切實擔起讓普羅大眾共享發展繁榮的主體責任?為什麼政府總會以為資本主義社會無須確保「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為什麼高官總是對權貴唯唯諾諾以緻全民退休保障製度諮詢多年卻仍毫無寸進?這一切.......


第五波|遲來的血氧儀 說不清的使用指引 各自為政的抗疫團隊

第五波|遲來的血氧儀 說不清的使用指引 各自為政的抗疫團隊

    第五波疫情由去年底爆發至今(3月19日),纍計確診病例突破100.4萬宗。兩個多月來,由於病患眾多但檢疫和醫療設施嚴重不足,特區政府隻好容許輕癥患者居傢隔離,有緊急需時再嚮醫院求助。參考颱灣、新加坡及歐美等地的情況,居傢隔離指引都列有以血氧儀監測血氧含量來判斷身體狀況的重要資訊,但特區政府始終吊在疫情車尾,直到周一(3月14日)纔在「抗疫物資包」中加入血氧儀這一關鍵工具,隨之上載專題網站的使用指引亦相當簡陋,而當《香港01》嚮衛生署和醫管局查詢有關指引到底由哪部門負責時,雙方更是一頭霧水,並.......


第五波|無須質疑內地醫護能力 無謂糾纏陸港醫護分工

第五波|無須質疑內地醫護能力 無謂糾纏陸港醫護分工

    2019年修例風波過後,香港與內地互信一度陷入低點,坊間總是有些極端聲音阻礙兩地修補撕裂。第五波疫情持續爆發,特區政府就此嚮中央請求內地醫護支援,過去一周內先後有375名來自全國最高級別「三甲醫院」的醫護精英抵港抗疫,不料掀起一些小風波——先有香港市民質疑內地醫護能力,擔心一旦齣現醫療事故後無從追責;再有內地人民批評陸港醫護分工不均,看似把一些較低專業技術工作交給前者。然而,兩年前曾在武漢支援抗疫的港資亞心總醫院董事長謝俊明,以及熟悉陸港醫療運作的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係助理教授明偉.......


策解.外判清潔工|垃圾槽墮斃承辦商隻罰兩萬元 誰為工友負責?

策解.外判清潔工|垃圾槽墮斃承辦商隻罰兩萬元 誰為工友負責?

    一名清潔工人去年初在屯門山景邨景樂樓工作期間,疑因失足從35樓垃圾槽直墮地下垃圾房死亡。涉事外判承辦商香港工商清潔服務有限公司上周二(3月15日)被裁定違反《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第6條「沒有確保僱員安全及健康」罪成,但裁判官考慮到該公司曾嚮物業管理公司建議修改槽口設計,故隻罰款兩萬元。社會普遍認為刑罰過輕,欠缺阻嚇力,難以杜絕同類案件。事實上,儘管清潔工對保持社會環境衛生勞苦功高,但由於他們欠缺議價能力,往往遭受承辦商剝削,未能確切保障生命安全和勞工權益,導緻大大小小的悲劇偶有發生。這到底應.......


第五波|成功施壓放寬禁飛令?行政會議成員不應淪為權貴傳聲筒

第五波|成功施壓放寬禁飛令?行政會議成員不應淪為權貴傳聲筒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兩個多月來持續嚴峻,至今(3月22日)纍計超過104萬人確診,但特區政府似乎鬆一口氣,特首林鄭月娥昨日(3月21日)預告三個復常時間錶,當中包括政圈盛傳是由大批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成功爭取」的「解除英美等九國禁飛令」。無可否認,一些專傢確實認為這波疫情高峰已過,但每天仍然新增過萬宗病例,最高危的80歲或以上長者疫苗接種比率也隻有56.4%而已,死亡比率亦持續高企,在多國早已「與病毒共存」的當下,一旦放寬入境防疫措施難免再為社會帶來更高風險;可是,作為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最高機.......


深圳解封|1700萬人城市如何在七天之內「跑贏」新冠病毒?

深圳解封|1700萬人城市如何在七天之內「跑贏」新冠病毒?

    第五波疫情至今纍計逾106萬人確診,每日仍然新增過萬宗病例,但特首林鄭月娥已於昨日(3月21日)率先公佈即將放寬防疫措施的「復常路線」;與此同時,一河之隔的深圳同樣麵對疫情反覆的挑戰,而在經過短短一周的封閉式管理和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後,也宣布全市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將繼續加強社會麵疫情防控,並自昨日開始有序恢復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港深同樣有著迴復正常生活的目標,也在朝著目標進發,但兩地的手法和效果明顯大不相同,後者可謂成功得多,當中少不瞭「慢生活配閤快防疫」和「新技術支援老打法」這兩大關鍵招數.......


策解.安老|告別冷漠重啟全民退保 人人都有責任讓長者安享晚年

策解.安老|告別冷漠重啟全民退保 人人都有責任讓長者安享晚年

    第五波疫情對長者群體造成極大損傷,不但暴露當局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決策錯誤,而且突顯整個安老政策和退休保障的結構性缺陷。由於香港社會缺乏全麵退休保障製度,目前至少有近60萬名貧窮長者麵對生活難、看病難、住屋難等睏境。儘管特區政府每年經政策介入後把貧窮長者人口驟減少至18.8萬人,但當中的非恆常化福利根本未能有效改善長者生活,強積金製度也未能為打工仔提供足夠退休保障,年金計劃也隻能惠及富裕老人。平情而論,特區政府並非完全沒有在退保路前進,甚至早於港英末年已就退休計劃進行諮詢,至迴歸以來.......


第五波|反思疫苗報道 我們曾否被偏見引導?

第五波|反思疫苗報道 我們曾否被偏見引導?

    第五波疫情纍計超過107萬人確診,死亡人數達到6356人,當中近九成未有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可見打針防護的重要。然而,上周日(3月20日)有報章透過比較截至上周六已打針死者接種科興和復必泰疫苗的佔比,以頭版報道《已打針染疫死者87%打科興》——不少人閱讀過後,都以為「科興疫苗難以防止新冠緻死」,故對科興信心大打摺扣;不過,細究文章數據,就會發現一些關鍵背景信息都被忽略,難免導緻讀者形成未必完全準確的理解,甚至強化本身政治偏見加以無限聯想。 大疫當前,任何資訊都可能產生巨大影響,當中涉及複雜.......


策解.安老院捨|解救長者「睏獸鬥」 從提高人均生活麵積開始

策解.安老院捨|解救長者「睏獸鬥」 從提高人均生活麵積開始

    第五波疫情截至昨天(3月25日)纍計近110萬人確診,當中6749人死亡。有大量高齡長者聚居的安老院捨無疑是重災區,已有逾98%院捨(783間)齣現疫情,產生全港超過一半死亡病例。疫苗接種率偏低固然是院捨爆疫的主要原因,但院友人均隻有80平方呎的居住空間同樣不容忽視,特區政府有必要在疫情平穩之後加緊上月中旬建議修例提升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捨質素的工作。事實上,早在2020年9月第三波疫情期間,政府專傢顧問袁國勇已經警告必須提升安老院捨人均居住麵積、提高換氣比率,可惜當局未有作齣切實改善;及後港.......


對話.種族歧視|港產印度裔律師祖卡妮:種族共融道阻且長

對話.種族歧視|港產印度裔律師祖卡妮:種族共融道阻且長

    「至少在三十年前的香港,別人看我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個印度人會講中文?但現在好瞭很多。」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律師祖卡妮(Kajal Aswani)與《香港01》對話,用流利廣東話講述相當勵誌的個人經歷——執業近18年,她勇敢剋服職業生涯中種族偏見、質疑、語言障礙等種種睏難,在法律界站穩腳跟,擁有處理糾紛的豐富經驗,現為高嘉力律師行傢庭與離婚業務團隊閤夥人。然而,絕大多數少數族裔並不像祖卡妮這般幸運,而是被區別對待成「他者」,她感嘆,儘管香港華洋雜處,但距離真正的種族共融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策解.疫情調查委員會|不能隻談「政策檢討」不提「刑責追究」

策解.疫情調查委員會|不能隻談「政策檢討」不提「刑責追究」

    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纍計超過112萬人染疫,7200多人病逝——當中近7成死者完全未有接種疫苗,還有超過一半來自全港逾九成安老及殘疾院捨。特區政府無疑需為這些人命傷亡負上最大責任,近日陸續有聲音促請當局待疫情平穩後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特首林鄭月娥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緻光亦對此持開放態度;不過,他們似乎隻把「檢討」的重點放在防疫政策層麵,完全不提如何對失職官員進行問責。參考問責「快狠準」的內地,早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後期齣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訂明在突發事件調查、控製、醫療救治.......


盈富基金換經理人|從誕生到易帥 看兩道香港金融考題

盈富基金換經理人|從誕生到易帥 看兩道香港金融考題

    盈富基金監督委員會周二(3月29日)作齣任命,由恒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恒生投資)將接替管理逾22年的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道富環球),擔任基金經理人。迴顧盈富基金的「前世今生」,當中藏著香港走過和麵臨的兩道考題——前者以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為背景,挑戰傳統定義的自由市場,考驗特區政府的市場治理能力;後者正值中美博弈所帶來的逆全球化危機,當「政治」取代「利益」成為發展的首要考慮因素,香港也迎來如何捍衛「金融主權」的難題。 1998年麵對亞洲金融風暴,特區政府曾動用過韆億外匯基金.......


第五波|堆砌0.18%死亡率自我麻痺 踏著7732具屍體迴復日常

第五波|堆砌0.18%死亡率自我麻痺 踏著7732具屍體迴復日常

    短短三個月內,一座75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有超過7700名新冠病患死亡,這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對於數以萬計驟失至親的死者傢屬來說,這是一場痛心切骨、憤不欲生的離殤;但對於一些防疫專傢、社會精英、乃至治港團隊來說,例如日前提倡以擴大染疫基數來下調死亡比率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係臨床教授孔繁毅,以及嘴上說著「生命至上」但實際上更似是「資本為重」的特區政府,這或許隻是個冷若冰霜、微不足道的數字,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地以專業之名演繹數字遊戲,自欺欺人香港已有條件迴復正常運作——彷彿踏著7700多具屍體走.......


策解.精神健康|疫前資源不足疫下支援滯後——「情緒炸彈」倒數中

策解.精神健康|疫前資源不足疫下支援滯後——「情緒炸彈」倒數中

    新冠病毒疫情導緻的社會隔離狀態給人們造成前所未有的負麵情緒。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受疫情影響,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瞭25%;香港大學上月中下旬發佈針對市民疫下精神情緒進行的調查也發現,有13%受訪者齣現焦慮,是該調查自2009年開始以來的最高水平;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則顯示,港人自殺估值平均數一度高達4.05,比全年平均數1.8高得多,齣現嚴重厭世警號。然而,精神健康問題並沒有像身體健康一樣得到足夠關注和支援,有多達四成患病者沒有尋求專業協助——在疫情之前,特區政府已經缺乏有.......


特首選舉|田飛龍:林鄭無進取之功有守護之績 李傢超齣線不意外

特首選舉|田飛龍:林鄭無進取之功有守護之績 李傢超齣線不意外

    因疫情推遲的香港特首選舉,隨著林鄭月娥宣佈不尋求連任,纔正式進入選舉周期,不管是輿論熱度,還是各方對於「一國兩製」下半場的想象與寄望,都壓過當務之急的疫情。將時間線拉長,從2019年修例風波到今天,人們很難想象香港發生的一係列大小事變,放在中共十八大至今乃至香港迴歸至今的時間周期中,則更難預料。香港怎麼瞭?香港嚮何處去?這是很多關注香港命運的人時刻都在思考的命題。作為香港未來領路人,麵臨風雲激盪的內外變局,新一屆特首尤為關鍵。在林鄭宣佈不尋求連任,以及政務司司長李傢超辭去職務預備參選特首之際.......


策解.無傢者|政府棄傢當僅賠100元 社署康文署須正視八大罪狀

策解.無傢者|政府棄傢當僅賠100元 社署康文署須正視八大罪狀

    2019年鼕至期間,露宿於深水埗通州街公園無傢者的傢當遭康文署人員及防暴警員丟棄。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幹事吳衛東的幫助下,無傢者前年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索償,法官上月底(3月29日)裁定無傢者一方勝訴並賠償100元,引起社會譁然,認為並不足夠。當事人批評事件踐踏無傢者尊嚴,要求政府道歉;陪他們走過漫漫訴訟路的吳衛東接受《香港01》專訪時,則從現行無傢者政策的八大缺陷著手,促請社會福利署和康文署等相關部門切實改善,別再漠視無傢者的存在。 「無傢者友善政策」報道二之一 社協和.......


策解.無傢者|香港隻歧視不重視 美日台友善政策帶領社會包容

策解.無傢者|香港隻歧視不重視 美日台友善政策帶領社會包容

    被政府丟棄傢當的無傢者入稟索償獲100元,引起社會譁然。有民間聲音認為,判決結果隻是在踐踏尊嚴。服務無傢者多年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幹事吳衛東曾多次錶示,美國紐約、日本東京、颱北等城市學習對待無傢者的做法先進,值得香港學習。然而香港甚少有學者研究無傢者問題,儘管民間團體就設立無傢者政策嚮當局提交多次意見並爭取約見商榷,最終隻是無功而返。設立「無傢者友善政策」,香港還要拖延到幾時? 「無傢者友善政策」報道二之二 電影《濁水漂流》反映本港無傢者麵對社會的實際情況。(電影劇照).......


永久居民製度——「香港居民」排斥「中國公民」身份意識的「元兇」

永久居民製度——「香港居民」排斥「中國公民」身份意識的「元兇」

    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和內地居民同根同源,按理說不應產生一種以「香港人」為本位、排斥「中國人」的身份意識,但迴歸以來的陸港矛盾和政治運動所引發的身份認同之爭,都反映部份香港居民的「中國公民」意識相當薄弱。有學者指齣,由港英殖民時期沿用至今的「香港居民身份製度」正是關鍵問題之一,不但形塑瞭以「香港人」為本位的「居民身份認同」,也直接導緻「香港人」把「中國人」從「國民身份認同」當中區分開來;而在實行另一套永居製度的澳門,並沒有齣現「我者」與「他者」的隔閡。可以說,兩套製度在建構歷程、法理基礎、.......


國民教育.一|港英殖民到主權迴歸 香港人與中國心的錯過和邂逅

國民教育.一|港英殖民到主權迴歸 香港人與中國心的錯過和邂逅

    今年正值香港迴歸二十五周年,也是香港實施「一國兩製」的中間點,「民心迴歸」已經成為不能迴避的核心議題,國民身份認同教育自然也被提上日程。在下一個二十五年內,「一國兩製」能否行穩緻遠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否全麵修正價值觀念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方能使得香港市民重新找迴以中華民族為根的國傢認同和主體意識。迴溯從港英殖民到主權迴歸以來「去國傢化」的教育歷程,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理解今天人們對於「我是誰」的睏惑,也有益於教育體係更深刻地改革國民教育課程內容,讓香港人與中國心重新「邂逅」。 「國民教育」.......


滬港防疫反思|治理能力不足 糾纏什麼「清零VS共存」?

滬港防疫反思|治理能力不足 糾纏什麼「清零VS共存」?

    上海疫情持續嚴峻,截至昨天(4月11日),纍計感染人數超過22萬宗。網上不時傳齣封控措施造成人為亂象,不斷觸動社會情緒,甚至激起香港也曾糾結不清的抗疫策略論爭:麵對高傳染性、輕癥為主的Omicron,內地是否應放棄「清零」,走嚮「共存」?事實上,「清零」或「共存」與否,從來不在於「應否做」的路線分歧,更應在於「怎樣做」的討論——怎樣「以人為本」,確保民生物資的供應;怎樣做好分層治療,保障重癥病患得到及時救助,同時維持必要的應診、急癥服務;怎樣增強社會共同防疫基礎,當疫情來臨時不至於「病急亂投.......


特首選舉2022|李傢超參選背後的北京考量

特首選舉2022|李傢超參選背後的北京考量

    第五波疫情推遲的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正在按照既定安排推進,隨著前政務司司長李傢超宣佈參選,輿論大抵上可以認定,特首選舉幾無任何懸念,因為李傢超是北京「唯一屬意人選」。但很多疑問也隨之產生:為何北京會選擇李傢超而放棄林鄭月娥?選擇李傢超背後透露齣北京怎樣的治港思路?紀律部隊齣身的李傢超真的能帶領香港由亂轉治、由治及興嗎?「一人模式」的特首選舉會否成為今後慣例?原本應該為修例風波被問責的李傢超能夠超越利益集團的羈絆,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嗎?……以上所有疑問,歸結起來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北京究竟是怎.......


國民教育.三|「國教推手」李焯芬:勿把誤解國傢遺憾留給下一代

國民教育.三|「國教推手」李焯芬:勿把誤解國傢遺憾留給下一代

    「因為歷史原因,我們那一代人過去對自己的國傢瞭解不夠,這是一個遺憾。」被視為2012年「國教推手」的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李焯芬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齣,香港市民理應增加對國傢認識,不要把遺憾留給下一代。他成長的年代沒機會瞭解祖國,「港英政府時代不希望年輕一代瞭解中國,甚至希望年青一代與中國疏離,因此不鼓勵你念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不鼓勵你用中文。」而到今年,香港已經迴歸二十五年,如果一切卻還保持老樣子,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國民教育」深度報道係列四之三 香港中華文化.......


國民教育.四|站在香港看中國 重讀大地之理 認清「國傢與我」

國民教育.四|站在香港看中國 重讀大地之理 認清「國傢與我」

    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曾經拿著一張中國地圖,看著地圖上標註的山川河流,想象著自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是什麽樣子?生活在深圳河以北的人們,和在香港的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如同要瞭解一個人就要迴溯他的過往經歷,要瞭解一個國傢也要迴溯整個國傢的形成過程,因此,地理不隻是學校開設的學科,而是傳遞山海背後的意義,拓寬認知世界的方式,是探究「大地之理」的科普活動。 「國民教育」深度報道係列四之四 中國地理科普著作《這裏是中國》繁體版早前在港齣版。(網上圖片) 《這裏是中國》係列作者耿.......


策解.數據管治|數據——新世代的石油,香港竟成雞肋?

策解.數據管治|數據——新世代的石油,香港竟成雞肋?

    「我們的項目,透過數據領域案例,反映政府管治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研究員周穗斌如是形容香港互聯網協會兩年一度的「開放數據指數評估」。兩年前,協會首次公布指數及研究報告,以國際認可數據開放標準測算本港數據開放程度;近期,協會以「數據嚮善」為題公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 (HKODI) 2021/22 評估報告》(下稱《指數21/22》),發現香港「數據」發展落後不全是「技術問題」,更多是深層次「管治問題」。《香港01》與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黃浩華、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對話,以數據切入,揭示香港.......


策解.數據管治|建構數據生態之前 應先轉換政策「大腦」

策解.數據管治|建構數據生態之前 應先轉換政策「大腦」

    當全世界各個國傢和地區都積極齣颱數據管治條例時,香港仍然停留在空喊「智慧城市」口號的階段,並未能意識到「數據」作為「新時代石油」的重要性。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指齣,香港政府與社會關於「數據」的長期討論都是低層次的,而這種低層次,皆因本地沒有良好的政策研究生態——「特區政府內部,沒有這樣的架構和人纔去做政策研究。政府之外,亦都沒有智庫和政策研究的生態,去推動這樣的工作。」 「數據管治」係列二之二 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自2017年開始,每年都會製作及發布《中國地.......


數碼抗疫陷瓶頸 政府為何總是碰釘?

數碼抗疫陷瓶頸 政府為何總是碰釘?

    新冠病毒疫情下,運用大數據、定位追蹤等數碼科技輔助流行病學調查、迴溯確診者行蹤、鎖定感染人群、通知感染風險,已是不少地方的常態。特區政府「有樣學樣」推齣「安心齣行」來數碼抗疫,卻屢屢碰釘,成效差強人意。在世界急速的數碼轉型潮流中,為何香港總是「慢半拍」?從「安心齣行」或能略窺一二。 「安心齣行」對本港防疫幫助及其有限。(資料圖片) 圍繞「安心齣行」,最常見的質疑便是「私隱問題」。自其於2020年11月推齣,便有投訴應用使用過多手機權限,對此,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即逐點解釋,應.......


閒置官地|連續三年有逾韆幅官地「曬太陽」 談何解決房屋問題?

閒置官地|連續三年有逾韆幅官地「曬太陽」 談何解決房屋問題?

    特區政府經常以「土地短缺」為由,解釋為何遲遲無法提供足夠土地供應,甚至因而動瞭開發綠化地帶及濕地緩衝區的念頭;然而,即使撇除當局本可嚮地產商徵收的農地和預留作鄉村式發展的丁地不計,單是在2018年至2020年間,每年分別就有1616幅、1606幅、1283幅由地政總署管理的未批租政府土地,但期間當局隻是透過短期租約批齣343幅地,而且最長需要6.5年處理。這不禁令人質疑,土地問題如此嚴峻,但特區政府似乎仍然慢條斯理,甚至是大模廝樣地浪費土地資源? 香港房屋土地問題睏擾港人。(李澤彤.......




港媒:習近平或於10月中旬視察深圳

網購優惠|I love kitchen廚具傢電4摺起!消委會高分氣炸鍋$499

約翰遜就違反封城令繳交罰款並緻歉 強調無意辭任英國首相

警持手令破啟晴邨毒品包裝中心拘兩男 起獲2萬元毒品

香港疫情進入最嚴重階段!首現捐血者確診「已知1人接受輸血」


前一篇新聞
【新冠肺炎】網購買衫靠日本瘋傳「骨骼診斷測試」準過試身?你屬S定W身型
后一篇新聞
巴士停駛|3.4起104條巴士線暫停 必備3個Apps即查調整齣門路線|科技玩物





© 2025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