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後原本不姓長孫,也也不是漢人,她其實北魏皇室的後裔,本姓拓跋,鮮卑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長孫皇後的祖上因為是宗室之長,又立有功勞,因此被賜姓為長孫,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長孫皇後的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她還有個親哥哥長孫無忌,以及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和長孫安世。
但不幸的是,還沒等長孫皇後長大,長孫晟就意外去世瞭,她與哥哥長孫無忌還被長孫安業和長孫安世趕齣傢門,去到舅舅高士廉傢居住。
因為長孫無忌跟李世民從小就是好友,所以高士廉通過他對李世民的瞭解越來越多,認為他未來必定是個瞭不起的人,再加上長孫皇後與李世民早有婚約,所以當長孫皇後長到十三歲的時候,高士廉就迫不及待地讓兩人結婚瞭。
讓人感到欣喜的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年紀雖然小,但是兩人婚後感情非常好,後來也攜手度過瞭互愛互信,相伴相知的一生。
曆史上的長孫皇後是個識大體,顧大局的賢內助,給瞭李世民不少幫助,李世民因此對她的感情非常深厚。
就比如說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皇後對李世民的決定十分支持,還齣麵鼓勵將士,這給瞭李世民莫大的鼓舞,也最終取得瞭政變的勝利。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世民對長孫皇後的感情也越發深厚,但長孫皇後不幸在貞觀十年因病去世瞭,李世民在悲痛之餘,也開始將對她的愛放在幾個孩子身上。
長孫皇後一共生過七個孩子,他們分彆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這三個兒子,以及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和新城公主四個女兒,她還收養瞭李世民一個下等嬪妃生的女兒豫章公主。
那麼,這幾個孩子結局如何呢?
01,叛逆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第一個兒子,他齣生於619年,很小就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皇太子,可以說是妥妥地人生贏傢瞭。
李承乾小時候很聰明,也勤奮好學,有成為明君的潛質,因此到李承乾稍稍長大,李世民為瞭更好地培養他治國理政的纔能,就派瞭很多大臣去輔佐他。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個善於納諫的人,也鼓勵臣子多發錶意見以糾正他的過錯,這就導緻許多大臣都敢於直諫,朝廷上也逐漸形成瞭一股為瞭進諫而進諫的風氣。
李世民派到李承乾身邊去的大臣之中也有很多人十分苛刻,李承乾稍有過錯,他們要麼當麵批評,要麼一言不閤就上書彈劾。
這就造成一個結果,李世民認為李承乾越來越頑劣,所以對他越發嚴格;而李承乾則因為李世民太過於嚴苛,而變得越發叛逆。
乳母的話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李承乾原本是個好孩子,但他也有自己的缺點,大臣們如果揪著他的缺點不放,還為瞭成就自己而藉機大做文章,這樣隻會加重他的叛逆心。
由於大臣們對李承乾太過於苛刻,導緻李承乾的心態發生瞭極大變化,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放縱自我,比如說寵信男寵稱心,在宮中扮成鬍人打仗,大玩cosplay,等等。
李承乾越是這樣,李世民就越發對他嚴格,但因為念及長孫皇後的感情,始終沒有放棄李承乾。
在此過程中,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看到瞭機會,他趁機博取李世民的好感,導緻李世民對他十分寵愛,李泰的待遇甚至超過瞭李承乾。
這讓李承乾感受到瞭莫大的危機,於是暗中勾結侯君集等人密謀造反,結果事情敗露,李世民不得不將其廢為庶人,安置到黔州。
644年,李承乾在被廢一年多之後去世,死時年僅二十六歲,被李世民以國公的禮儀安葬。
可以說,李承乾作為李世民最寵愛的愛子,但因為他太過嚴格的教育而被毀掉瞭。
02,野心傢李泰。
李泰因為是嫡次子的緣故,所以無法成為太子,但他纔學卓越,一直瞧不起李承乾,特彆是李承乾摔成瘸子之後,李泰奪嫡的野心就更加暴露瞭。
隨著李世民對李承乾的錶現越來越不滿意,他對李泰就越發寵愛瞭,可以說是他走到哪都要帶著李泰,甚至對李泰的賞賜逾越瞭禮製也在所不惜。
李世民本來沒有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的打算,他之所以寵愛李泰,一是因為他欣賞李泰的纔學,二是因為李泰錶現得十分孝順,跟李承乾完全不一樣。
但是,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他對李泰的寵愛會讓李承乾感受到巨大的危機,甚至不惜密謀造反。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曾對李世民說,如果立他為太子,那麼他將會殺掉兒子,將弟弟李治立為繼承人。
李世民最擔心的就是兄弟相殘,因為他本人就曾經曆這些,所以對此深惡痛絕,他見李泰有保全兄弟的想法,就答應立他為太子。
李治繼位後,對李泰非常好,“車服羞膳,特加優異”,而李泰則因為痛失皇位而一直鬱鬱寡歡,最終在永徽三年的時候去世瞭,死時年僅三十二歲。
03,白撿瞭個皇帝當的李治。
李治齣生於貞觀二年(628年),是李世民年紀嫡三子,小時候並沒有過人之處,長大後也沒什麼卓越纔能,因此一直沒有參與奪嫡。
不過,因為李承乾和李泰的奪嫡之爭,這讓李世民意識到,隻有找個性情淳樸,忠愛仁孝的人當太子,他的三個嫡子纔能得以保全,而李治就是最閤適也是唯一的人選。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李治被動成為瞭黃雀,成為瞭最終贏傢,這裏麵當然少不瞭長孫無忌的功勞,正是因為他的運作,以及嚮李世民進諫,說明瞭利害關係,纔讓李世民纔下定決心立李治為太子。
需要指齣的是,李治年輕的時候確實十分柔弱,但這極有可能是他故意為之的,其目的是為瞭不引起兩個哥哥的猜忌。
李治在當太子期間,錶現是非常不錯的,不但十分孝順,還展示齣瞭不錯的纔能,這跟他之前的錶現完全不一樣。
李世民將要去世的時候,李治和武則天在一旁侍奉,兩人暗生情愫,最終成就瞭一段孽緣。
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繼位為帝,是為唐高宗。
需要指齣的是,在李治執政期間,武則天其實並沒有真正騎到他頭上去,隻是因為他時常生病,所以藉武則天來幫助自己治理國傢罷瞭,權力一直都牢牢把控在他手中,大事也都是他做主的。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後去世,時年五十六歲,他的兒子李顯和李旦相繼成為皇帝,但最終都被武則天廢掉,自己當瞭皇帝。
04,李世民最喜愛的女兒長樂公主李麗質。
李麗質齣生於武德四年(621年),因為她是李世民的第一個女兒,所以李世民非常寵愛她,在她八歲的時候就封她為長樂郡公主,食邑三韆戶。
正所謂名如其人,李麗質天生麗質,長大後成為一個容色絕姝的大美人,李世民將其視為掌上明珠,對她的寵愛超過瞭其他公主。
為瞭李麗質的婚事,李世民可謂是煞費苦心,他選來選去,最終選中瞭長孫皇後兄長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
之所以是長孫衝,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長孫一門齣身高貴,又是皇親國戚,長孫衝之父長孫無忌還是開國功臣,位居宰相之首,且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選擇他的兒子長孫衝作為駙馬是一種親上加親的做法,這於公於私都是最閤適的選擇。
貞觀五年,李世民準備給長孫衝和李麗質舉辦婚禮,他下令說,“長樂公主,皇後所生,朕及皇後並所鍾愛。今將齣降,禮數欲有所加”。
貞觀十三年,李世民準備效仿西周時分封諸侯一樣,將諸侯王和功臣分封到各地,讓他們永久擔任地方長官,子孫還可以世襲。
長孫無忌等人很反對李世民開曆史倒車,曾進行勸諫,但李世民沒有采納。
李麗質還是一位有名的書法傢,她繼承瞭長孫皇後的一套墨寶,練就瞭一手被時人稱贊的書法丹青,隻不過因為她是女性,所以作品沒有流傳下來,但這件事在她的墓誌銘中是有重點講到的。
貞觀十七年,李麗質突然病倒,不久後去世,年僅二十三歲,沒有子女。李世民錶現齣瞭極大的悲傷,“悼深夭蕙,懷三號而猶感”,下令將其陪葬昭陵。
李世民對李麗質的這份深厚感情,甚至讓成為太子之後的李治都感到無比羨慕。
05,子女最多的城陽公主。
李承乾謀反的時候,杜荷充當瞭重要的角色,他曾積極策劃謀反,並各方聯諾,還曾建議李承乾假裝生病,騙李世民前去探望,然後將其控製,讓他退位為太上皇,李承乾則提前登上皇位。
後來,李承乾謀反事情敗露,杜荷被捕下獄,最終被判處死刑,城陽公主因此守寡,且沒有子女照顧。
李世民非常心疼城陽公主,就又為她選擇瞭齣身河東薛氏的衛尉卿薛懷昱之子薛瓘作為夫婿,這也算是一種補償吧。
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後,對城陽公主特彆友愛,隻要一聽說她生病,李治就又是派人去對她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還賞賜給她大量藥物和慰問品。
根據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推測,城陽公主巫蠱之事極有可能是被人誣陷的,李治之所以貶黜城陽公主的丈夫,有可能也是為瞭保全她。
後來,李治還做主將武則天最心愛的太平公主嫁給城陽公主的兒子薛紹,也有保全她一傢人的考慮在裏麵,可見李治對她的感情還是非常深厚的。
李治對城陽公主之死感到十分悲傷,於顯福門舉哀,哭之甚慟,連續五日不視事,下令讓其陪葬昭陵。
06,最像長孫皇後的晉陽公主李明達。
李世民還為晉陽公主取小名為兕兒,意思是希望愛女能夠遠離一切不測和疾病,能夠像兕一樣頑強並健康成長。
李明達是不幸的,因為她還很小的時候,長孫皇後就去世瞭,李世民就將她與幼子李治一起放在身邊親自撫養,她也是可考的唯一一位被李世民親自撫養的公主。
雖然李世民很疼愛李明達,但李明達到五歲的時候,還是覺得母愛,因此時常觀看長孫皇後的畫像,日夜思念母親。
據記載,李明達從小就喜歡書法,因為在李世民身邊的緣故,受到瞭李世民飛白體的影響,寫下的字很有李世民的風格,大臣們甚至無法分辨究竟是誰所寫。
李明達還是最像長孫皇後的女兒,她溫婉機智,聰慧伶俐,還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
李世民晚年脾氣暴躁,大臣們觸怒他之後,李明達就常常像長孫皇後一樣勸導他,每次都能消除瞭他的怒火,同時也保全瞭大臣們的,而大臣們也都很感恩於她,對她很喜愛也很照顧。
除瞭李世民之外,李治對李明達也十分疼愛,這對時常在一起的兄妹倆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甚至李治因為參與朝政而稍微離開她一會兒,她就哭著找身邊人要李治迴來。
但不幸的是,李明達在十八歲的時候因病去世瞭,李世民非常悲傷,竟然連續一個多月都無法正常進食,每天一想起李明達就要哭上好幾迴,身體也開始急劇消瘦,大臣們都無法勸諫。
07,讓李世民悔婚的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齣生於貞觀八年(634年),因為是李世民最小的嫡女,所以得到瞭格外恩寵和照顧,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封為公主,還破格獲得瞭湯沐邑。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倒在床,李世民非常著急,曾親自去探望,他見魏徵病情深重,為瞭讓他快點好起來,就決定給他衝衝喜,於是決定將新城公主嫁給他的兒子魏叔玉。
但不幸的是,第二天魏徵就去世瞭,李世民十分悲傷,準備擇日給新城公主和魏叔玉舉辦婚禮。
同年四月,侯君集因為牽連到李承乾謀反案而被處死,大臣杜正倫也因為涉事而被李世民罷免。
因為這兩個人都曾被魏徵說成是有宰相之纔,也曾推薦過他們,李世民懷疑魏徵與這兩人有勾結,就很不高興,於是下詔解除新城公主與魏叔玉的婚約,這是李世民人生中唯一一次悔婚。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在多方挑選之後,選中瞭長孫皇後叔父長孫敞的從兄弟長孫操之子長孫詮。
長孫一門當時富貴無比,在此之前已經有三位公主加入長孫傢族瞭,算上新城公主就是第四個瞭。
晚年的李世民多愁善感,他自覺命將不久矣,於是下令加快籌劃新城公主的婚禮,但緊趕慢趕,直到李世民去世,婚禮還是沒能舉行,這成為他人生一大遺憾。
李治繼位之後,對妹妹的婚事十分上心,下令馬上舉行婚禮,但大臣於誌寜卻反對,理由是子女應該守孝三年纔能結婚。
李治沒辦法,硬是等瞭三年纔給新城公主舉行婚禮,而此時她已經虛歲十九歲瞭,這在當時已經算得上是晚婚瞭。
不過,好在有皇帝哥哥的照顧,新城公主的婚禮還是很成功的,她也享受瞭一段十分美滿的婚姻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隨著李治和武則天將長孫無忌扳倒,整個長孫傢族開始遭殃,新城公主的丈夫長孫詮在流放之後被殺,這距離新城公主嫁給他纔不過七年而已。
新城公主對李治怨言很大,但因為武則天的存在,她不敢錶現齣來,而是將悲傷藏在心底,自此也不再梳妝打扮,麵容也消瘦瞭許多。
李治見新城公主心情不佳,就再給她選瞭個夫婿,對方是齣自京兆韋氏的韋正矩。
韋正矩當時隻是個小官,但因為新城公主的緣故,在很短時間內就被李治升為正三品的殿中監,連升八級,可以說是坐上火箭一飛衝天瞭。
不過,因為新城公主對前夫長孫詮的感情太深,以至於她與韋正矩的感情不睦,韋正矩也因為心中不滿而失禮於她。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心病去世,時年三十二歲,李治下令以皇後的禮儀將其下葬。
李治在悲傷之餘,又覺得此事必有蹊蹺,於是下令徹查,結果發現韋正矩曾對新城公主無禮,便認為是他導緻妹妹去世瞭,於是在盛怒之下將他給殺掉瞭。
新城公主本來被認為是唐朝第一個死於傢暴的公主,但多年後此事真相大白,韋正矩確實跟新城公主吵過架,被外人傳為駙馬“遇主不以禮”,但實際上新城公主之死是因為對前夫的思念以及自身有病,李治是錯殺瞭韋正矩。
李治後來得知真相,下令讓韋正矩與新城公主閤葬,但並未恢復韋正矩的名譽,或許是因為天子犯錯不認錯吧。
08,豫章公主。
豫章公主是李世民的一個低級嬪妃所生,因為這個嬪妃在生她的時候難産而死,長孫皇後便將其收養,並對她格外疼愛。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