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9:31:24 PM
品 印
韓師天衡精研印學六十餘載,鎸印數萬。所製既有雄強奇崛、盤搏縱橫之硃白文,也存蜿蜒多姿、瑰麗靈動之鳥蟲篆。印作變幻萬韆,絢爛之至。眾鑒者雖酸鹹殊味,而觀其印無不嘆服。沙孟老譽其“為現代印學開闢一新境界”,大石翁(唐雲)更贊曰:“鐵(苦鐵・吳昌碩)木(木居士・齊白石)之外,彆有一天(韓天衡)”。
己醜(2009)以降,韓師已年屆古稀,不知老之將至,走刀不息,甚至日勒數石,仍欲罷不能,意猶未盡。所作不願重蹈舊跡、仿效古人、復製自己,而欲超越自我,時以“老學生”自勵。於一印每每嘔心瀝血,易稿數十,一稿既成,運斤頃刻而就。一印能得一印之新趣味、新意境,神乎其技!
此譜所輯五十餘印多為韓師近年所作,其運匠心於方寸之中,寄激情於刀筆之間,風貌紛呈,新麵疊齣。是譜之妙不僅體現韓師於篆刻創作麵目中開風氣之先,更顯露其創新精神與藝術涵養之綜閤性、深層次。如印譜裝幀上,韓師殫思竭慮,不落俗套,力破前賢一印一款譜錄之舊模式,將印蛻、墨拓、邊款、石材等作全方位展示,並附簡評。諸多佳作印蛻、印麵或邊款竟放大至二十幾公分,可謂亙古未有,視覺衝擊強烈之極,令人震撼驚絕。韓師用刀技法之精湛、綫條起伏之清晰、美石質地之溫潤、鈕式雕鏤之生動,也均展露無遺。另於編排順序間,韓師也煞費苦心,用意展示其篆刻風格之多樣性,力求硃白、工放參差錯落之變化,讓觀者於每一印中獲得與前後印作完全迥異之新境界、新意趣與新感受……諸如此類,韓師均能想他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宛若翁(陸儼少)嘆其印:“超軼儕輩,俯視群流”。鐵筆如此,韓師實於印學理論、美術創作諸領域皆能著人先鞭。此編為現代印譜之輯錄與版式設計,已開創一優秀範例。
晚學幸入師門二十餘載,常趨詣百樂齋中,佇聞教誨,如坐春風。承濛韓師不棄,見晚學略能傳古,亦時授相馬之經。論藝之際常以諸術相通者比擬篆印。如對印文姿態大氣恢宏者,喻為淨醜明角,同台亮相;於部首章法起落收縱者,比為少林拳法,張弛裕如。所訓形象生動,鞭闢入裏,聞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今韓師復輯新譜,命撰賞析文字。晚學薄殖輇纔,誠不勝�q�e,然循覽終捲,為之擊節,鑽之彌堅,欽服彌深,惟遵囑勉而為之。以韓師之印宏博深邃,非百餘字所能��縷,況復晚學肉眼凡胎,也未能盡窺其妙心奧旨。此譜象外有象,味外有味,一齣能令觀者耳目一新,當毋庸置疑。
歲己醜蘭鞦受業張煒羽謹記
《韓天衡篆刻藝術賞析》上海辭書齣版社2010年6月齣版
01
韆鞦萬歲
作者受其介堪師的影響,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即開始鳥蟲篆的創作。鳥蟲篆印天生蘊含著圖畫的基因,而作者擅丹青,通畫理,故對魚龍鳥蟲等具象、抽象、意象等能綜閤、熟練地把握。“韆鞦萬歲”印文作上下排疊,“鞦、歲”等字在看似不經意中遺有疏處,使印作虛實有緻。“韆、萬、歲”中原有諸多平行橫嚮綫條,也作瞭不同的婉麯花飾處理,毫無雷同之弊。最為精彩是其運刀,刀刃緊貼墨綫,且衝、披、削並施,綫條虛實、粗細變化多端,妙態紛呈,令人迴味不盡。
02
味外心緒
作者治印獨具雄、變、韻之長,印作氣格壯偉,標新立異,又迴味無窮。賞讀“味外心緒”一印,一股雄邁之氣撲麵而來。作者鐵筆縱橫,斬釘截鐵,酣暢淋灕。起刀多在綫條外側,刀痕尖挺顯露。篆法中,“味”字“未”旁和“緒”字“糸”旁的收縮,也都烙上瞭作者的風格特徵,而“外”字的盤麯,使印作在雄強奇崛之中得婉約之韻,平穩中又寓飛動之感。
03
秦始皇
“秦始皇”印參秦代印式為之,中間加竪欄界格而無外框,印格寬博開張,已顯韆古一帝的雄闊氣概。篆法中,作者以其熟練多變的技法,使字字有奇。其中“秦”字上窄下寬,氣勢堂皇;“皇”字則反之,上寬下窄,使“秦、皇”之間遺有不規則的紅地。“始”字左右分離又上下錯落,左下留紅與印中其它疏處交相呼應。全印綫條凝練敦厚,左邊的殘破和印麵的局部披削,使印作平添瞭古拙和蒼茫感。
04
一日韆裏
作者不僅善於把魚、鳥、蟲等傳統動物形態簡化提煉融入到鳥蟲篆印創作中,其又以“詩人般的浪漫性和豐富的想象力”,極大拓展瞭對入印物象的取法範圍。此“一日韆裏”一印中“一、裏”二字中有紅鯉雙騰,寓吉祥之意。“韆”字左部丹鶴獨立,更具長壽之意,而“日”字中則有迴首韆裏赤兔馬,姿態惟妙惟肖,與“一日韆裏”之涵義極為吻閤。
05
悍秀
“悍”者,雄霸恣肆也;“秀”者,清俊雅麗也。篆刻作品單求“悍”味,如白石翁縱橫奇肆,全仗腕力強勁,也非難事。僅求“秀”韻,似陳巨老典雅娟秀,息心靜氣,逐漸修飾,也能形似。而要悍中有秀,秀中寓悍,雄淵兼具,絕非易事。此印作者醞釀已久,一日興到而就。其齣色的披削刀法,使悍、秀相融,神完氣足,意味雋永,令人為之心動。
06
兔(生肖印)
肖形印創作,從戰國帶有裝飾性的圖騰神話色彩,至兩漢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到現代來楚生取法漢畫像磚,長期以來一直深獲大眾的喜愛。作者以其敏銳的藝術眼光,深邃的繪畫功底,和大膽齣新、不甘人後的藝術追求,創作瞭大量生肖印,所作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而又不落窠臼。如該兔子生肖印,首先把握其長耳短尾的特徵,並一反前人誇大動物的頭部或身體、簡括足部的習慣手法,將兔子四足作大膽的誇張,昂首屈爪,有騰躍之勢,似作月宮之想。作者於邊款中言“當有虎態”。即將原本溫順、靈巧、食草類的玉兔,賦予性格上反差,産生瞭一股衝勁和力感,可謂構思奇異,個性獨特。
07
長樂
此“長樂”一印寬邊細文,形式師法戰國古璽,而印文參用楚國竹簡和平山中山王墓器銘,字體瘦長,多施弧筆,又有懸針篆之韻味。印中“長”字欹側,垂筆舒展修長,婀娜飄逸。其中間S形弧筆與“樂”字三個“白”部均有抽象裝飾之意。而“樂”字結構上下分離,不僅與“長”字左下角空地相貫聯,也使字形絕似戲中醜角,産生瞭詼諧的趣味。全印綫條爽利又有彈性,篆法生動中寓幽默,麵目為之一新。
08
古鄣
古訓中有“知白守黑”語,在篆刻作品中,即要著眼於硃文留白,白文留紅,這比單單注重文字本身的形態更為重要。此印印文在金文與繆篆之間,而又得恣縱奇崛之意。在此“古鄣”一印中作者極為關注綫條將空間分割後的留白與對比,印中七八處空間造型與大小無一雷同,多處邊欄的殘破更豐富瞭形態的變化。反觀綫條,既有濃筆的厚重誇張,垂筆的婉麯尖利,又有細筆的秀挺犀利,和方筆的古拗厚重,可謂韆變萬化,令人目不暇接。多變的綫條形態也將各疏處作瞭不同的映襯。印作運刀恣肆酣暢,元氣淋灕。綫條於猛利中得渾厚,峻挺中見潤澤,經久耐看。此印在作者近作中也當為新麵。其在此印邊款中言:“作恣肆印,宜意氣風發,激情滿懷,又當耐看耐嚼方為佳。”可謂肺腑之言。
09
喜齣望外
作者創作喜奇厭平。該白文印,四字上下錯落,篆法“以盤搏為主,附以刀法之崛奇”(王北嶽語),給人以氣格磅礴浩蕩、章法奇正相生之美感。而此美感的産生,正是基於作者創新求變的藝術創作理念的高超的鎸刻技法。仔細觀賞 “喜齣望外”,印中“望”字“亡”部收縮,而舒展右側“月”旁,造成寬窄的強烈對比。另“望”字又欹側,留齣左邊空地處,姿態生動,俯仰自如。“外”字篆法大膽潑辣,將“夕”旁作迴轉盤麯處理,左右結構間距又拉開,留齣不規則大紅地,耀眼奪目。此印運刀衝披相閤,真力彌漫,激情顯露,綫條渾厚又充滿著張力,為作者近年不可多得的白文神品之一。
10
三省堂(瓷印)
治大印需腕力、膽力、心力相參,解衣磅礴,激情豪邁,自有萬韆氣象。此“三省堂”瓷印仿唐代硃文官印,章法盤龍翔鳳,雄闊寬博。運刀振腕直驅,雄渾激越,綫條爽中寓澀,遒勁有力。為避光潔,印文綫條與邊欄均作人工殘破,深具斑駁古拙之趣。全印疏闊恢宏,神態自若,氣格碩偉,頗得盛唐之大氣象。
11
李印乃釗
賞讀如此溫潤潔淨的篆刻作品,我們腦海中會浮現齣“皇後之璽”等曠世之作。此印中綫條起訖方棱齣角,運刀清峻挺勁,完美體現瞭漢代玉印綫條的藝術特徵。而最令人叫絕的是“乃”字齣人意錶的篆法處理,其婉麯生動的形態,穩健流暢的刀法,加上與“李”字“子”旁,“釗”字“刂”旁和“印”字的“爪”旁等圓弧筆畫的相互呼應,使印中留紅參差錯落,形態各異,氣脈流走相連。全印剛健中寓婀娜,勻落中見疏密,不愧為根植於傳統,又匠心獨運,濯古來新之力作。
12
石知己
作者此類鳥蟲篆以小篆體為藍本,稍加花飾,印文易識能辨,與一些印人繁縟盤繞,篆文百猜不解者,自有天壤之彆。印中不僅綫條流暢婀娜,每字之中均留有空處,疏密一任自然。而運刀優遊不迫,精準細膩,鏇轉自如。印作得“疏、淡、空、爽”之旨趣,飄逸灑脫,雍容大雅。觀賞之際如春風沐麵,心情爽朗。
13
一月二十九日觀
作者篆刻服膺吳讓之,謂其“走刀若天馬神遊,無往不利。”細硃文印創作常常參其意。然經過數十年大量的創作實踐,作者此類風格已入化境,並深深烙上瞭自己的印記。如“一月二十九日觀”一印,在得到吳讓之與趙之謙的生動舒暢特徵同時,於章法上力求虛實的新變化,像“月、日”字的收縮,與其它舒展的印文形成強烈對比。“月、九、觀”字的迴摺麯筆,增添瞭裝飾之美。印中最齣色的當是作者的衝披用刀瞭,得力遒、刀辣、味醇之緻,絲毫不讓前賢。印中綫條見刀見筆,在酣暢中又得凝煉頓挫之意趣,並注意錶現細微的粗細變化,充分錶達筆墨情趣,飄逸之中又極富彈性。
14
衡
創作硃白相間印,前人習慣於印文中取之若乾簡筆者作硃文,使硃白渾為一體,産生錯覺。此為單字自刻自用印,作者以金文為之,並將左右部首作白文,中間“魚”部為硃文。一字之中竟能陰陽相參,硃白間融,可謂戛戛獨造,彆齣心裁。而中間“魚”又以擬人化的手法,大頭小身,稚拙可愛,也可竊見作者純真未泯,童心猶存。
15
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一印篆法取徑戰國青銅劍銘而作變化。其中“與、俱、進”三字收縮個彆部首,修長垂筆細勁委婉,使印文重心提升,暢朗其下,而“時”字反其道而行,“止”頭緊縮,使上端疏處同“與”字空處相貫聯。全印即體現瞭越王劍銘文奇詭裝飾構形之神韻,又融以自己擅長的簡意鳥蟲筆墨,疏密自然,沙孟海先生生前欣賞作者篆刻,謂其:“根底深厚,刀法精熟,加上刻意創造,變幻多姿,為現代印學開闢一新境界”。觀此印寓古於今,前無古人,作者不負前賢厚望也。
16
雞(生肖印)
通過六十餘載的艱苦探索與創作,作者的篆刻風格早已成熟,但其仍然孜孜不倦,奮力創新,所作新麵迭齣,時時給人以驚喜感。不僅姓名閑文印如此,生肖印造型也每每齣人意錶,顯示齣其強勁的繪畫功底和超乎尋常的藝術想象力。雞的生肖印前人多作金雞報曉或母雞孵蛋形,直接來源於現實生活。而此印中的錦雞雙翼豐滿,長翎捲尾,羽衣華麗紛披,利爪如鈎。最引人注目是其頭部,頂戴靈芝狀的羽冠,長喙下的肉垂似捲雲,巨目含光,正延頸啼鳴。此乃東海扶桑樹上司晨之天雞,呼喚旭日東升,一唱天下皆白。作者已將世俗中的傢禽升華為神話中的靈物,遠遠超越瞭篆刻創作傳統取材的範疇,其藝術綜閤涵養之深厚令人摺服。
17
萬古
“萬”字於曆代彝器、璽印、瓦當、古磚等器物中頻頻使用,其篆法韆變萬化,也為篆刻創作提供瞭無數的參考樣式。作者曾主編《古瓦當文編》一書,遣興擇取瓦當文入印,但不生吞活剝,照搬入印,而是作瞭深入的印化處理。經過無數次的設計易稿,作者特將“萬”字中宮收緊,“艸”字頭欹側並分離。最彆齣心裁的是末筆盤鏇屈麯,流暢彆緻,具有裝飾性,令人驚艷。“古”字為適應印章的整體性,化平正作欹斜,並彎麯“口”部左竪筆,增強瞭印作的虛實對比。全印綫條披刀淺刻,渾樸遒勁。篆法獨運巧思,化古為新,不愧為其彆齣心裁之力作。
18
一舉韆裏
此譜中鳥蟲篆印眾多且麵貌紛繁,說明作者自由靈活的創造精神是錶現在多方麵、深層次的。其創作往往從對象齣發,從文字齣發,從靈感齣發,並在不同刀法、不同心境下進行,故每方印都有不同的風貌,有其獨特性,而諸多作品風格又有著本質上的關聯,即總體上藝術風格是統一的。“一舉韆裏”篆法基本依據小篆走勢,綫條僅作簡約、抽象的鳥蟲裝飾,使觀賞者易識。印中“舉”字收緊上端,舒展其下,既遺留齣上部左右兩個空間,産生疏密對比,並將騰躍的“韆”字稍作包容。“韆”字姿態欹側,頗具巧意,修長的垂筆與“裏”字空間相參差。另外“裏”字最下端的橫畫與“一”字相呼應,作波浪狀,但拱起的位置又避免瞭雷同,也打破瞭與上下印框平行呆闆的弊病。此印以鳥蟲為體,小篆為魂,篆法多頭穿插,印文舒暢自如,流美圓暢之中又展露齣時尚、絢麗、繚繞的韻味,為現代鳥蟲篆創作開闢一新的天地。
19
伏屋
此印仿漢代玉印,印文參融小篆書體,清俊姣好,舒展修長。因兩字竪筆皆為五畫,於印麵作左右均衡分布。章法上綫條間距勻落,“伏”字“犬”旁和“屋”字“至”旁的弧筆圓勁,使印作於嚴謹工整中又得生動流美。“屋”字“至”旁中部原交叉的綫端,被凝縮成兩個短綫,於自然中又寓巧思。該印製時作者已近古稀之年,而腕力強健,運刀穩練精準,絲毫未見衰氣。印作氣逸韻流,意態溫潤,玉印“字裏金生、行間玉潤“的美感被展露無遺。試將該作置於兩漢玉印中,人也莫能辨。
20
詩心文膽
初觀此印,筆者以為新齣爛銅璽印,字口未剔,銅銹猶在者。拜詢作者,實仿酷夏印泥粘糊,鈐齣綫條粘連,字跡泯滅者。神耶! 奇耶!真乃化腐朽為神奇。作者善於逆嚮思維,人棄我取,而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超凡卓異的大智慧。
21
善齋
作者創作鳥蟲篆印無數,而又時時超越自我。其認為:“一印有一印之情結”,並以“拷貝浪漫則無浪漫可言”自省。此印以極富裝飾趣味的春鞦戰國青銅彝器紋飾入印,效果不同凡響。印中綫條既有幾何狀的雲雷紋(在兩字下端),又有尾羽紛披的鳳鳥紋(兩字中部),更有捲麯的蟠螭紋(“善”字“口”部)、捲龍紋(“齋”字中竪筆上)和抽象的夔紋(“齋”字左右兩口)等。不僅造型精美生動,高古雅緻,又具有遠古幽緲神秘的氣息。
22
一分為二
作者雖年屆古稀,而創作欲望不減當年,所作每每齣新腔,見新意。此印邊款中言:“近來見石技癢,日治兩印猶多餘勇,該印縱橫皆一刀為之,不復補刀者。”印作篆法參融殳篆,章法中間緊湊兩側疏,綫條波動飄逸,瀟灑自如。運刀刀刃逼殺綫條,衝披輕削,不加修飾,使其呈現微觀的粗細變化,更有似斷還連之意韻。從此印中,我們也可體察到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強烈的自信心。
23
虎(生肖印)
近人生肖印創作多取徑漢畫像磚等傳統素材,抽象概括,古樸洗練,從者甚眾。而此生肖印虎虎生威,形象與眾不同,完全基於作者不蹈舊跡的創新精神,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深厚的創作技法。首先其生肖取材範圍已擴展到民間磚石、剪紙、壁畫等藝術,並能抓住動物最生動、最具神采的瞬間。印中最醒目的是虎頭誇張的處理,怒目圓睜,巨齒銳利。又受方形印麵的局限,猛虎特作盤麯翹尾、迴首搏擊狀,增添瞭的運動感,也更呈現齣其王者風範。全印拙中寓巧,猛獸於咆哮獰厲中似乎又蘊藏一絲詼諧。印之中部作殘破石花狀,似虎身斑紋,與印作中間及四周的自然留紅,産生瞭虛實相映的對比效果。
24
奇崛
作者昔居甌海,時見漁人左右搖櫓,其勢上下反側,而輕舟飛發,麯直如意,始悟麯中生直、直生於麯、麯直互用之訣。此印以刀為櫓,由麯生直,運刀力求擺動,綫條力求打執,繞摺處力求敦實,以期一波三摺、積點成綫的“屋漏痕”般的趣味與力感。此外篆法以作者獨特的草篆為之,盤搏雄強,氣勢開張,骨力剛健,壯偉勁邁,為其獨具風貌之神品。
25
蒸蒸日上
作者近日勒有“蒸蒸日上”鳥蟲篆兩枚,一正方、一橢圓,意趣有彆,限於篇幅,隻能割愛一方。作者在此印邊款中言:“鳥蟲造型當有不凡之想象力,用刀則宜行雲流水,兼具斬釘截鐵,所謂金鐵煙雲者也。”觀此印,因鳥蟲圖形大多被高度概括,綫條繚繞流美而不繁瑣。左右兩列印文中間的留白氣貫八方,與“蒸”字下部、右上側及“上”字左側的疏處相呼應,使印作鬆動靈活。另外“蒸”字山形與“日”字中之仙鶴作濃筆處理,尤為搶眼,也使綫條間産生輕重對比,虛實相映成趣。全印使刀流暢挺勁,加上“日”字外框、“上”字上端及“蒸”字左右兩“又”部均有頓筆,使印作靈動鬆爽中又不失鏗鏘頓挫之美感。
26
大道必簡
小篆類作白文印不易,而用篆法欹側,並呈圓弧包容狀的楚簡文刻白文更難上加難。然大道至簡,悟道至深。作者深明其理,不畏艱難。此作中印文不僅體現瞭楚簡文飄逸絢麗的書法筆意和裝飾意趣,章法上或相嵌、或欹側,跌宕起伏,虛實相映,醇古奇逸。印作外加寬厚的邊框,更避免瞭印文散漫。此印以楚簡文刻楚人老子語,想必不是偶爾的巧閤,微處見著,作者慧性靈心也融入其間,觀者不可不察。
27
百年如意
作者堅信“刀法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將刀者視為印之生命。其不僅在理論上將刀法提升到與篆法、章法的同等地位,還在長期親身創作實踐中,創造齣極為優秀的衝、披、削刀法。其刻齣的綫條中有刀有墨,與隻知見刀乏筆者,自有上下床之彆。該印中,作者用刀毫無掛礙,而在衝披淩厲之際,卻又能刀中見筆,充分錶現齣綫條提按起伏、中鋒用筆等筆墨特徵。在綫條起訖處,作者還留有碎硃屑,既豐富瞭內涵,又增添瞭韻味。篆法上,瀟灑自如的“年”字弧綫,含蓄有緻的“如”字斜筆,也為印作增加瞭靈動感。全印綫條刀筆相映,於雄勁中見潤澤,勁挺中得鮮味,神韻流長。
28
石之戀
此印擬帶框的戰國古璽,“石”字增加兩橫飾筆,使其上端緊密。而“口”部右移,並與“之”字相接,疏齣印之中部,使印作開閤有度,虛實相生。同樣“戀”字反書,“心”旁末筆伸入左下角,既得新鮮感,使全印章法於奇險中得安穩。印作用刀多施“一刀半”者,綫條既有單刀長驅直入的爽利感,又平添瞭意態平和的沉靜感,變化豐富多彩。
29
商道酬信
西泠印社創始人葉銘在《趙�質逵∑住沸蛑性�曰:“印外求印者,用宏取精,引伸觸類,神明變化,不可方物。”前賢們印外求印,極大拓寬瞭篆刻創作的取材途徑,豐富瞭篆刻的審美趣味,也為後人提供瞭諸多有益的啓示。作者有超越前人的雄心壯誌,其在熟練把握鳥蟲篆印藝術特徵的基礎上,運用自己豐厚的閱曆、齣眾的刀法和獨特的藝術創意,將鳥蟲篆風格完全提升到一個精微美艷、富麗絢爛的境界。此印與作者其它鳥蟲篆印有所不同,以繆篆為本,參照商周青銅彝器紋飾,並高度濃縮瞭鳥蟲篆體,篆法簡練概括,綫條轉摺處也多取方筆,棱角分明,使較為方整的印文與方形印框更為融閤。運刀時將刀刃逼殺墨綫,體現瞭作者用刀的自信,也使諸多綫條鈐齣時中端大多遺有殘斷處,印麵頓感層次豐富,虛實分明。
30
壽與山齊
戰國楚簡文於近幾十年纔大量麵世,對當代書法篆刻藝術可謂天賜奇字,百年一遇。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將這新穎文字素材融入到篆刻創作中來。此作以書入印,篆法直承楚簡文,印文欹側,瑰麗奇譎。橫竪筆畫多呈拱起或彎麯的弧狀,圓暢流美,極具裝飾趣味。印作在保留其基本用筆構形特色時,作者也作瞭深入的印化處理,章法講究錯落參差,疏密相映。另外“山”字施以濃筆,使印作欹斜中更為險峭,而“齊”字的濃重末筆,既作呼應,又於險中求穩,化解危勢,真令人驚嘆不已。
31
樂者
秦漢鑿印,奇崛恣肆,勁拔淩厲。延至白石翁,憑藉腕力之盛,單刀直入,猛利痛快,有渴驥怒猊之勢,令人嘆為觀止。然“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奇肆之餘,失去蘊藉,此非藝術最高境界。作者深諳此理,苦研刀技,經數十載的摸索實踐,終於創立齣衝刀與披刀相融,刀背和刀刃兼施的韓派刀法。此“樂者”在其諸多印作中可謂彆具生麵,作者並不因印文結構左右對稱而刻意調整篆法,而是以其豐富多變的刀法求得奇趣。印文先單刀鑿刻,綫端銳利露鋒,為瞭避免綫條一邊光一邊呈鋸齒狀,又復進一刀,使齒狀淡化,全印於爽利中復得渾厚。另外“者”字左下角的破邊,“日”部與右竪筆之間有意的穿透,和“樂”字右上角的並筆殘破,也使印作於規整中寓欹側,對稱中求靈巧,虛實相映,變幻萬韆。
32
龍(生肖印)
作者肖龍,對龍情有獨鍾,曾製生肖龍印十餘鈕,皆精彩紛呈。此龍吞吐祥雲,紫氣裊繞,龍身盤麯,綫條披削,得粗細變化。而四個龍爪張開,方嚮、形態各異,也填補瞭龍體婉麯處的空白。此乃點睛之龍,欲縱橫四海,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紙上。肖形印造型最為首要,是風格形成的關鍵,而僅靠某一點的突破也往往不夠。創作者要通畫理,善布白,並要隨形變通,更要有精湛的刀法和修飾技巧等等,即需要全方麵的涵養方能成功。此龍印得其兼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