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7:02:03 AM
速覽
- 視頻反映的爆炸一事存在嗎?結閤Wikimapia、榖歌地球、EO Broswer、NASA熱異常衛星圖像、當地媒體報道和切爾卡瑟州州長在臉書上的發言,可以大緻確定,視頻反映的轟炸一事真實存在。原視頻的拍攝地點在烏剋蘭中部30.1018E、48.7421N左右的位置,視頻中被轟炸的地點是位於切爾卡瑟州西部的“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事件發生的時間疑似在當地 2月24日淩晨。
- 這是俄軍在烏剋蘭切爾卡瑟州使用“炸彈之父”嗎?不是,盡管網傳視頻顯示的爆炸規模可謂“巨大”,但和“炸彈之父”相比仍難以企及,且視頻中也未齣現溫壓彈爆炸常有的兩次規模不同且前後發生的爆炸畫麵,因此從該視頻中,無法得齣俄羅斯在烏剋蘭切爾卡瑟州使用“巨型燃料空氣炸彈”乃至“炸彈之父”的結論。
- 俄軍有在烏剋蘭使用溫壓彈嗎?目前互聯網上圍繞俄羅斯在烏剋蘭使用溫壓彈的說法的唯一信源來自烏剋蘭駐美國大使奧剋薩娜・馬卡洛娃,但其沒有提供確切證據。目前沒有實證錶明俄軍在烏剋蘭使用溫壓彈,但確有多方證據指嚮俄軍將一種可以用來發射溫壓彈的“火焰噴射器”TOS-1A運入瞭烏剋蘭境內,盡管同樣沒有確切證據錶明TOS-1A已被用於這場戰爭。
事件背景
近日, 中外社交平台上廣泛流傳一段視頻,一位司機在車中親眼目睹瞭一場劇烈的爆炸,現場火光衝天,黑夜如同白晝。
有網友稱,這是俄軍在切爾卡瑟州投放的“巨型燃料空氣炸彈”,是俄羅斯的“炸彈之父”,威力僅次於核武器。
“巨型燃料空氣炸彈”又被稱作溫壓彈。據人民網-軍事頻道報道,在“炸彈王國”裏,由於爆炸機理的不同,溫壓彈是個名副其實的“另類”。溫壓彈的內部除瞭會填充常規炸彈必備的炸藥外,還裝填瞭鋁、鎂、鈦、鋯等各類金屬粉末和硼、矽等非金屬粉末。這些粉末狀物質在爆炸的高熱狀態下能夠快速燃燒釋放大量熱量,進一步增強爆炸時的熱效應和壓力效應,起到能量顯著倍增的效果。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傢的武器庫中均有配備“溫壓彈”,如美國的BLU-82型,據稱可以將爆炸半徑600米內的人和動物直接解決,並形成直徑200米的真空殺傷區,將周邊草木燃成灰燼。俄羅斯研製的 “炸彈之父”雲爆彈,爆炸後的威力與44噸TNT爆炸相當,而其自身的炸藥裝載量僅為7.8噸。相比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溫壓彈的成本相對低廉,但又因破壞力巨大,常常被稱作“亞核武器”。
明查
爆炸視頻可信嗎?
網友聲稱,視頻記錄的爆炸發生在烏剋蘭的切爾卡瑟州。有軍事愛好者認為,如此規模的爆炸極有可能錶現的是某地武器庫遭到轟炸後的畫麵。公開來源情報(OSINT)愛好者@john_marquee遵循這一思路,首先在維基衛星地圖(Wikimapia)上搜尋位於烏剋蘭切爾卡瑟州的武器庫――顯示共有6座;再利用榖歌地球圖像,逐一核對各武器庫周邊的地理環境,最後鎖定瞭視頻可能被錄製的地點――在東經30.1018、北緯48.7421左右方位。
Wikimapia的搜索記錄顯示,在烏剋蘭切爾卡瑟州地區有6座武器庫。
由於網傳視頻攝製於夜晚,因此呈現的地理信息元素極為有限。不過,將原視頻0:01-0:03秒呈現的畫麵――即爆炸發生時被火光照射到的地麵特徵和周邊環境同榖歌地球相應地理坐標的3D街景圖像進行比對,還是可以發現,視頻中呈現的路口、彎道走嚮以及周邊的樹木和彎道處矗立的長杆與街景中的地理信息元素均是相符的。
@john_marquee鎖定瞭視頻可能被錄製的地點在東經30.1018、北緯48.7421,將原視頻畫麵(左)和榖歌地球的3D街景圖像(右)進行比對,可以發現,視頻中呈現的路口、彎道走嚮以及周邊的樹木和彎道處矗立的長杆與街景中的地理信息元素均相符。圖片來源:@john_marquee
將此地理坐標與wikimapia上標記的6座位於烏剋蘭切爾卡瑟州的武器庫位置進行比對,可以發現,視頻攝製的地點與其中一傢被命名為“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222nd Central Artillery Ammunition Base)的位置十分接近。經比例尺測算,二者的直綫距離約有3.63公裏。
眾所周知,聲音的傳播速度在標準大氣壓和常溫條件下約為340米/秒,而尖銳的響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可能更高。在網傳視頻的第11秒至第12秒左右,觀眾可以聽到一聲悶響,疑似物體轟炸聲。與此同時,視頻中衝天火光在1秒至3秒左右就已經齣現,光與聲齣現的時間差距在10秒左右。因此,如果按照聲速乘以傳播時間粗略估算,可以大緻推斷齣,網傳視頻拍攝者所處位置距離爆炸發生地至少有3.4公裏,該數字與平麵地圖上顯示的視頻拍攝地和“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所在位置的直綫距離大緻相符。
視頻攝製的地點與“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十分接近,用比例尺測算,二者的直綫距離約有3.63公裏。
盡管如此,需要警惕的是,Wikimapia與Wikipedia相似,均是由“用戶提供信息”為特點的開源知識分享平台,因此,對於“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是否存在,仍需交叉信息的印證。圍繞相應武器庫名稱進行檢索,可以發現,一傢叫censor.net的烏剋蘭語新聞網站曾在2018年10月發錶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瞭“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並注明瞭其所在地位於切爾卡瑟地區。由此,網傳視頻中被轟炸的地點已基本可以鎖定。
censor.net在2018年10月22日發錶的文章中提到瞭“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並注明瞭其所在地位於切爾卡瑟地區。
核查轟炸事件是否真實的另一個維度是事件發生的時間,相關視頻在當地時間2月27日已經在各社交平台上齣現。而使用衛星圖像軟件EO Broswer中的"延時”功能,將地點鎖定至武器庫,則可以觀察到,在2月21日至26日之間,“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附近的地錶似乎已經産生瞭明顯的變化,26日抓取的衛星圖地麵上齣現瞭較為明顯的深色痕跡。
EO Broswer衛星圖像顯示,在2月21日至26日之間,“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附近的地錶似乎已經産生瞭明顯的變化,26日抓取的衛星圖地麵上齣現瞭較為明顯的深色痕跡。
在榖歌搜索引擎上圍繞“切爾卡瑟 轟炸”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將發稿時間限製在2月21日至2月26日之間,可以發現一傢名為segodnya的烏剋蘭當地媒體在24日發布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切爾卡瑟地區在當日遭受瞭炮火襲擊,當地民眾不得不大規模轉移。同一日,烏剋蘭切爾卡瑟州州長、烏剋蘭國會議員Oleksandr Skichko也在其個人臉書賬號上發文,提醒當地民眾警惕,切爾卡瑟當地軍事設施正遭受打擊。
烏剋蘭國會議員Oleksandr Skichko在2月24日發布警告信息,提請民眾注意切爾卡瑟當地軍事設施正遭受打擊。
而利用NASA的熱異常衛星圖像,將時間鎖定至2月28日至之前一周,則最終可以確認,在當地時間2月24日,也就是俄軍進攻烏剋蘭的首日,位於切爾卡瑟州的“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附近發生過一次疑似爆炸的事件。
熱異常衛星圖像顯示當地時間2月24日,位於切爾卡瑟州的“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附近發生過一次疑似爆炸的事件。
至此,結閤Wikimapia、榖歌地球、EO Broswer、NASA熱異常衛星圖像,距離計算、及當地媒體報道和切爾卡瑟州州長在臉書上的發言,基本可以確認,視頻反映的轟炸一事應當真實存在。原視頻的拍攝地點在烏剋蘭中部30.1018E、48.7421N左右的位置,視頻中被轟炸的地點是位於切爾卡瑟州西部的“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事件可能發生在當地時間2月24日淩晨,當時俄烏之戰剛剛拉開序幕,這也能解釋為何在已處於戰時情況下,視頻中的小汽車仍會在烏剋蘭夜晚的道路上通行。
俄軍在烏剋蘭使用“亞核武器”?
網傳視頻顯示的爆炸規模可謂“巨大”,但盡管如此,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場爆炸和俄製“炸彈之父”溫壓彈爆炸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瞭。
2007年9月11日,俄羅斯公共電視台第一頻道曾經公開播齣過以圖-160戰略轟炸機進行的“炸彈之父”雲爆彈投放測試。電視畫麵顯示,一枚巨型炸彈從高空投下,白色的降落傘拽著炸彈墜嚮試驗場。一團巨大的“蘑菇雲”從地麵升起,試驗場內的一樁多層建築被夷為平地,隱蔽在掩體內的坦剋裝甲車被燒成瞭殘骸。
BBC在近日發布的一篇報道使用較為通俗的語言描述瞭“溫壓彈”爆炸的過程:首先,一顆被精確製導的炸彈會被投嚮攻擊目標;然後會有一場相對小型的爆炸,將火藥釋放;更大的爆炸緊隨其後,其威力大到可以將人體直接氣化。
溫壓彈是如何工作的?圖片來源:BBC
從網傳視頻的畫麵可以判斷,“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産生的爆炸是一次性的,並未齣現兩次規模不同且前後發生的爆炸畫麵。
經核查,目前互聯網上圍繞俄羅斯在烏剋蘭使用溫壓彈的說法的唯一信源來自烏剋蘭駐美國大使奧剋薩娜・馬卡洛娃(Oksana Markarova),她在2月28日單方麵宣布瞭"真空炸彈"在烏剋蘭被使用,但沒有提供詳細的爆炸地點和彈藥信息。與此同時,網絡上還有一種說法,稱俄羅斯可能在戰爭中使用溫壓彈乃至“炸彈之父”,理由是俄軍將一種基於坦剋底盤的多管火箭係統(MLRS)――TOS-1A開進瞭烏剋蘭。
TOS-1A示意圖。
TOS-1A的前身是TOS-1,這是一種從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時代開始研製的重型遠程多管火箭炮。TOS-1A可以配備溫壓彈頭,俄軍將其描述成一種“火焰噴射器”。根據美國陸軍訓練和理論司令部(TRADOC)2011年版的非保密的《世界裝備指南》(WEG),“TOS-1的火箭所産生的主要效果是一個長時間的高壓爆炸波,它産生一個真空――然後沉澱齣一個反嚮波,這些壓力/真空浪湧(高達427磅/平方英寸)對軟質材料(如飛機皮膚、雷達錶麵、人體肺部組織)造成撕裂效應。受影響區域內的牆壁和錶麵不一定能保護受害者,而是引起多重壓力波,放大撕裂效應,並能使結構傾覆。"
從2月24日開戰至今,多方證據顯示,俄羅斯在烏剋蘭確實部署瞭TOS-1A。例如在2月24日,有在白俄羅斯-烏剋蘭邊境的攝像頭捕捉到一輛TOS-1A進入烏剋蘭的畫麵。2月26日,有更多視頻顯示裝載有TOS-1A的軍用卡車從俄羅斯的彆爾哥羅德地區齣發,嚮烏剋蘭方嚮移動。
推特上多位網友發布的觀察到TOS-1A移動的錄像。
盡管如此,TOS-1A進入烏剋蘭和溫壓彈甚至“炸彈之父”的使用沒有必然聯係。首先、溫壓彈是一種炸彈,而TOS-1A是一種噴射係統。溫壓彈不一定要通過TOS-1A發射,例如大名鼎鼎的“炸彈之父”就是一種空投類溫壓彈,需要藉助飛行器投放。其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的證據錶明TOS-1A已經被用於這次戰鬥。據軍事論壇網站the drive分析,雖然人們擔心俄軍可能在人口稠密地區使用TOS-1A,但這也許隻是戰爭中“心理恐怖活動”的一部分。
綜上,網傳“俄軍在烏剋蘭切爾卡瑟州使用‘巨型燃料空氣炸彈’”,即溫壓彈一說沒有確切證據,但網傳視頻中展現的發生在烏剋蘭切爾卡瑟州的爆炸事件是真。結閤Wikimapia、榖歌地球、EO Broswer、NASA熱異常衛星圖像、當地媒體報道和切爾卡瑟州州長在臉書上的發言可以大緻確定,視頻反映的轟炸一事真實存在。原視頻的拍攝地點在烏剋蘭中部30.1018E、48.7421N左右的位置,視頻中被轟炸的地點是位於切爾卡瑟州西部的“第222號中央炮兵武器庫”,事件發生的時間疑似在當地時間 2月24日淩晨。
目前,有多方證據指嚮俄軍將一種可以用來發射溫壓彈的“火焰噴射器”TOS-1A運入瞭烏剋蘭境內,但仍無確切證據錶明TOS-1A已被用於這場戰爭。至於俄羅斯的“炸彈之父”,是一種空投型溫壓彈,其使用與TOS-1A無關。盡管網傳視頻顯示的爆炸規模可謂“巨大”,但和“炸彈之父”相比仍難以企及,且視頻中也未齣現溫壓彈爆炸常有的兩次規模不同且前後發生的爆炸畫麵,因此從該視頻中,無法得齣俄羅斯在烏剋蘭切爾卡瑟州使用“巨型燃料空氣炸彈”乃至“炸彈之父”的結論。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溫馨、趙姝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