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1:04:56 AM
文┃一本情感簿
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裏,這樣寫道:
人們寜願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也不願去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當然,這是一種十分輕鬆地生活方式。
當一個默默無聞的吃瓜群眾,獲得一些笑料和話題,讓自己每天不至於無聊,但也不會因此而耗費自己過多的情緒和心力,這很好。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逐漸失去瞭思考的能力。
問問自己,倘若給你兩本書,必須從其中挑齣一本,然後閱讀。一本是拐彎抹角、燒腦且復雜的書,一本是讀起來輕鬆、簡單且容易理解的書,你會如何選擇?
答案並不重要。
區彆在於,你更願意多思考一些,還是少思考一些而已。
我們寜願關注“蹩腳演員”的八卦,因為無論我們是否真的發自內心喜歡這個人,我們潛意識也很明白,無論這個人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於我們本身而言,都是可以一笑而過的。
不願意去瞭解普通人的內心世界,以及其中會是怎樣的波濤洶湧,是因為,我們也是“普通”的一員。
因為,我們總是可以提前知道“結果”。
一定是特彆地不容易、特彆地殘酷、特彆的無助。
原因是,我們很多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以至於,我們不會覺得“普通人”最後會收獲幸福。
而有這種想法的人,多數成長於以下3種傢庭。
01:內耗型
在《喬傢的兒女》中,葉小朗的父母為瞭自己生活得更愜意,為瞭給兒子買房娶媳婦,就無休止地壓榨她。
而葉小朗,為瞭擺脫這種生活,為瞭掌控自己的命運,甚至不惜簽下“承諾書”。
拋開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兒子還是女兒,畢竟都是身上掉下的肉,何以如此狠心對女兒這般對待呢?
但故事就是這樣,所謂鬧劇,就是騙子願意說,而傻子又願意聽。
而事實證明,葉小朗早已經在心中埋下瞭恨的種子,既然父母不公,那她也就無所謂履行承諾與否瞭。
所以,即便遇到瞭喬一成這個全心全意愛她的男人,她也還是不顧一切,抓住任何一個機會,逃離當下的生活,任何一個可以擺脫父母,擺脫過去的機會,她都不願意放棄。
葉小朗難道不明白喬一成對她的感情嗎?
她比任何人都瞭解,而她,與其說是愛喬一成,倒不如說是愛喬一成給她的安全感,但喬一成韆不該萬不該當起瞭聖母。
麵對她父母的無理,喬一成總是一句:“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你的父母。”
而這句話,纔是葉小朗真正下定決心要離開的原因。
好不容易擺脫瞭父母,卻在一個轉頭後發現,自己的丈夫,把她視為洪水猛獸的惡魔又帶瞭迴來。
葉小朗離開後的生活,其實可想而知,身體擺脫瞭父母,但心靈永遠無法擺脫。
因為她從小到大成長的環境,就是一個不願意相互成全,反而不斷內耗,相互拖後腿的傢庭。
在葉小朗的內心深處,父母不可信,弟弟不可信,最後就連丈夫都不可信,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誰是可以完全信任的呢?
把自己睏在過去之中,無時無刻都要帶著戒備與這個世界相處,又怎會感到幸福。
02:指責型
魯迅曾說:
勇者憤怒,抽刃嚮更強者;怯者憤怒,抽刃嚮更弱者。卑怯的人,即便有萬丈的怒火,除弱小的草以外,又能燒掉什麼呢?
在電影《怦然心動》中,布萊斯的父親洛斯基就是一個指責型的人。
女主角給布萊斯送來雞蛋,父親洛斯基會讓他扔掉,告訴他這些雞蛋都感染病菌,吃瞭會壞肚子。
布萊斯想要反駁,但還沒說兩句話,就被父親指著鼻子教訓:聽我的就行,難道你要質疑我嗎?
母親想要勸阻,也很快被羅斯基的怒火波及:沒有人可以質疑我,誰都不行!
姐姐說鄰居傢一對兄弟吉他彈得很好,父親立馬說:搞不好他們買吉他的錢,都是偷汽車的�b蓋得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童年,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快樂,隻是因為那時年紀小,會自然地忘掉不快樂的事,專注於令我們感到開心和愉悅的事。
長大後,我們總是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學會瞭放大這種負麵情緒。
一邊帶著滿心的疑惑,思考著為什麼一些人總是會說讓人不開心的話;一邊又抗拒地想著,自己是不是真地很差勁。
很多人的傢庭,一年之中也極少能聽到贊美和誇奬的話。
小豪11歲那年,第一次獲得瞭學校的奬狀,興高采烈地迴傢,結果父親卻說:上瞭這麼多年學,纔拿到這一次奬狀,你有什麼好驕傲的?
於是,從那以後,小豪再也沒有拿過奬。
不得不說,中國式傢長的思維有時候真的難以理解。一麵是自身的碌碌無為,一麵又是以一副成功者的姿態去打壓孩子。
美其名曰:不能讓他驕傲。
在指責中長大的人,很難産生自信,麵對任何自己沒有十足把握的人和事,都會第一反應地選擇逃避。
不是怕做不好,而是怕因為沒做好而遭受指責。
他們該如何學會幸福呢?所有的小確幸在童年就已經被粉碎瞭。
03:沉默型
有一段話,特彆有意思:
我問你時,你不說;等你想說時,我不想聽;到最後,我們就這樣沉默著。
《Hello樹先生》這部電影,很多人都看過。
他的哥哥,因為說瞭一些父親不喜歡聽的話,被失手打死瞭;於是樹的心裏從此就有瞭陰影,很多事不敢說,不願意說。
憋到最後,頂撞瞭村霸、罵瞭弟弟、氣跑瞭媳婦。而結果,是被村霸胖揍,他下跪道歉;被弟弟打瞭一頓,兄弟反目;媳婦迴瞭娘傢,再也沒迴來。
電影裏,樹永遠都在到處閑逛,迴到傢,就是令人感到窒息的壓抑和沉默。
其實說到根上,還是原生傢庭的原因,造成瞭一傢5口的支離破碎。
沒有溝通和商量,隻有打罵。
沉默型的傢庭,最令人感到絕望的是:
同樣是父母的孩子,有的孩子總是可以得到誇奬,而有的孩子,不僅得不到誇奬,反而時常會被訓斥。
《人世間》中周秉昆就是這樣的“孩子”。
好在周父最後肯定瞭周秉昆,說他是一傢三個孩子中,最令他感到驕傲的。
但是,此時的周秉昆,早已經結婚生子,為人夫為人父瞭。
就為瞭這樣一句話,他為之奮鬥瞭幾十年,甚至因此成瞭他心裏的一根刺,一段時間裏,他是自卑的、是鬱鬱寡歡的、是最沒齣息的。
我曾說,周秉昆最大的成功,就是娶瞭鄭娟。如果沒有鄭娟,可想而知,周秉昆的一生會是怎樣的。
如果隻需要一句話,就可以為孩子解開心結,為何還要沉默著呢?
畢竟,一個幾十歲的男人,還在每天思考著如何獲得父母的肯定和誇奬,這難道不可悲麼?
他又該如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呢?
有很多的道理,可以解決這3種情況造成的影響,但捫心自問,我們聽過的道理還少嗎?可往往聽過瞭道理,一轉頭又會迴到起點。
人生,從來不怕沒有方嚮,最怕的,就是有瞭方嚮,卻無論如何都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