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8:34:50 AM
俄烏戰火之下,不妨迴首那些見證人性美好的藝術。
在烏剋蘭,除瞭多彩的民間故事與民族服飾,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傢以風格各異的創作記錄瞭對於生活與世界的感受。20世紀知名詩人捨甫琴科同時也是齣色的畫傢,以他命名的捨甫琴科奬是烏剋蘭授予文化與藝術工作者的最高奬項。從19世紀到20世紀,烏剋蘭湧現瞭不少享譽歐洲的藝術傢。本文介紹瞭其中的11位代錶,透過他們,能看到烏剋蘭藝術中的平靜、童真與被忽視的藝術創造力。
塔拉斯・捨甫琴科
塔拉斯・捨甫琴科(Taras Grigorievich Shevchenko,1814―1861)的名字對於烏剋蘭文學愛好者而言耳熟能詳。事實上,他不隻是古典詩人與烏剋蘭語文學的創始者,他也是烏剋蘭巴洛剋繪畫的奠基人,其最著名的作品要屬《卡特琳娜》(Katerina)。
《卡特琳娜》(Katerina),1842
捨甫琴科齣生於農奴傢庭,當代烏剋蘭藝術傢們將這位昔日的受壓迫者視為本國繪畫的護衛者,但事實上,他有一些作品創作於聖彼得堡、奧倫堡與哈薩剋斯坦。
《阿斯科爾德墓地》(Askold’s grave) 1846
過去,捨甫琴科的繪畫曾被認為是他個人文學作品的插圖,如今,它們被視為傑作,和其他著名烏剋蘭藝術傢的創作相提並論,並且被大量地製作成繪畫與刺綉的復製品。1961年,以他命名的捨甫琴科奬成立,該奬項是烏剋蘭授予文化與藝術工作者的最高奬項。
伊萬・馬爾丘剋
這些作品齣自烏剋蘭藝術傢之手嗎?當藝術史學傢與批評傢們初次看到伊萬・馬爾丘剋(Ivan Marchuk,1936―)的作品時,常常會這樣問道。不過,鑒賞傢們無疑能在其他偉大的烏剋蘭藝術傢的作品中認齣他的作品。
《夏娃》(Eve)2002―2007
伊萬・馬爾丘剋齣生在一個織布工傢庭。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畫畫。盡管缺乏藝術材料――例如油漆、粉彩、水彩、紙――馬丘剋設法用鮮花、草葉和水果製作藝術。他曾就讀於烏剋蘭Ivan Trush Lviv 應用藝術學院裝飾繪畫係。 1968 年到 1984 年,馬爾丘剋在基輔紀念和裝飾藝術工廠為蘇聯齣版物製作插圖。在空閑時間,馬爾丘剋將自己的靈魂傾注到自己的藝術中,嘗試不同的形式,例如墨水和蛋彩畫,並尋找將他的藝術帶到國外的方法。
《柔和》(Tenderness),1984
馬爾丘剋在蘇聯沒有受到重視,但在獨立後的烏剋蘭廣為接受。1990 年,馬爾丘剋在今天的烏剋蘭國傢藝術博物館舉辦瞭他的第一次正式展覽,1997年,獲得捨甫琴科奬。
瑪麗亞・普裏亞馬琴科
《烏剋蘭公牛》,1977
瑪麗亞・普裏亞馬琴科(Maria Prymachenko,1908―1997)齣生於基輔附近的一個村莊,被認為是“天真派藝術”(na ve art)的創立者,她的作品憑藉簡單而獨創的想象力受人矚目,在世期間已經獲得瞭不少奬項和頭銜,其中包括“蘇聯人民畫傢”。普裏亞馬琴科的作品涉及手繪、刺綉與陶瓷繪畫。畢加索曾在參觀她的一場巴黎展覽後感嘆道,“我在這位傑齣的烏剋蘭人的藝術奇跡麵前鞠瞭一躬。”2009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將這一年命名為“瑪麗亞・普裏亞馬琴科年”。
瑪麗亞・普裏亞馬琴科作品
凱特琳娜・比洛剋
凱特琳娜・比洛剋(Kateryna Bilokur,1900―1961)同樣是烏剋蘭的民間藝術傢。她的作品受到幾代人的稱贊。比洛剋齣生於一個以農業為生的富裕傢庭,但是她的藝術道路卻受到過不少阻攔。今天,比洛剋享譽世界,收藏傢們願意花重金購買她畫的“柵欄後的鮮花”(Flowers Behind the Fence)郵票。
凱特琳娜・比洛剋所畫的花卉
比洛剋的速寫、風景畫與靜物受到其民族文化的啓發。她曾嘗試“天真派藝術”,直到發展齣自己的繪畫風格。她喜愛鮮花,時常將不同季節的花卉集中在一張畫作上。1949年,Kateryna Bilokur成為烏剋蘭藝術傢聯盟的成員。 1951年,比洛剋獲得瞭烏剋蘭SSR榮譽藝術工作者的稱號,在隨後的幾年中,她的作品定期在波爾塔瓦、基輔、莫斯科等城市的展覽中展齣。在1954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蘇聯藝術博覽會展齣瞭比洛剋古爾的三幅畫作。
米哈伊爾・安德裏安科-內奇泰洛
許多偉大的烏剋蘭藝術傢都在海外國傢,在1917年的革命後尤其如此。因此,比起烏剋蘭本國,巴黎人對米哈伊爾・安德裏安科-內奇泰洛(Mikhail Andreenko-Nechitaylo,1894―1982)的作品更為瞭解。
安德裏安科-內奇泰洛是畫傢兼裝飾藝術傢,曾在布加勒斯特與布拉格工作,但他最愛的是巴黎,曾在那裏居住瞭長達60年的實踐。他為數百場錶演、歌劇與芭蕾設計過場景。場景設計是他的興趣,也是他身為移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藝術評論傢們將他視為偉大的烏剋蘭裔法國現代藝術傢。
《構圖》(Composition)1924
20世紀30年代,安德裏安科-內奇泰洛創作瞭一係列超現實主義繪畫,到瞭40年代,他轉嚮新現實主義,並創作瞭一批肖像畫與城市風景畫。1958年,他又邁嚮構成主義與抽象派。安德裏安科-內奇泰洛的作品以精確的構圖、色彩微妙的和諧著稱。他的舞台布置則具有簡潔性與建築性。如今,他的作品齣現在巴黎阿瑟納爾圖書館(City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the Arsenal Library in Paris)、維也納國傢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in Vienna)、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London)、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in New York, the National Museum)、烏剋蘭移民博物館等機構館藏以及私人收藏中。
《風景B》(Landscape B),1960
希爾西・納布特
希爾西・納布特(1886―1920)是20世紀最重要的烏剋蘭平麵設計師,烏剋蘭“錢幣之父”。他自由而多産地遊走於不同種類的藝術創作中。幾乎沒有人能嚮他一樣,熟練地製作紙幣、郵票、盾徽、字母錶和舊版對開本的重印插圖。
希爾西・納布特繪製的烏剋蘭錢幣
納布特本人最喜愛的是為各種齣版物設計封麵。他對於描繪戰爭場麵的大眾版畫很感興趣,其中有一些後來齣現在嚴肅刊物上。
納布特描繪的戰爭場麵
米哈伊羅・博伊丘剋
米哈伊羅・博伊丘剋(Mikhail Boychuk,1882―1937)齣生於烏剋蘭西部,畢業於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他開創瞭“博伊丘剋主義”(boychukism),擁有大批學生與追隨者。 這一風格齣現於20世紀10年代至30年代的烏剋蘭藝術,具有強烈的“綜閤紀念碑”(monumental-synthetic)藝術特色,它將烏剋蘭民間藝術與拜占庭、文藝復興與烏剋蘭的教堂藝術綜閤起來。
米哈伊羅・博伊丘剋
不幸的是,博伊丘剋的不少作品被毀,他本人與傢人也於1937年被槍決。他是當時烏剋蘭知識分子的代錶,不願屈服於“方嚮錯誤”的新政府。博伊丘剋被指控在圖像中具有“很強的宗教性”,但事實上,許多著名的烏剋蘭藝術傢都曾為宗廟或神學院創作壁畫。這能為他們帶來額外的收入與更新技法的機會。
米哈伊羅・博伊丘剋版本的《最後的晚餐》
維剋托・瑟多倫科
維剋托・瑟多倫科(Viktor Sidorenko,1953―)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獨創性,絕不會通其他藝術傢的作品相混淆。它們繪製於紅白色的背景之上,在任何一場國際展覽中都具有自己的辨識度。
《懸浮》(Levitation)係列之一
《懸浮》(Levitation)項目是瑟多倫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該係列中,他利用瞭稠密的紅色與大尺幅的平麵與裝置空間創造齣視錯覺的遊戲。人們的身影在空中伸展和翱翔,失去瞭參考點和坐標,甚至失去瞭自己。
亞曆山大・波哥馬佐夫
亞曆山大・波哥馬佐夫(Alexander Bogomazov,1880―1930)的名字就包含瞭創造力的傳承:東正教教堂裏的聖像畫傢與壁畫大師就曾被稱為“波哥馬茨”(Bogomaz)。波哥馬佐夫的天賦與對藝術的渴望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瞭關注。他進行瞭各種各樣的實踐,以下的作品展現瞭這位立體―未來主義藝術傢對於“城市風景”的看法。
亞曆山大・波哥馬佐夫的“城市風景”
亞曆山大・波哥馬佐夫的“城市風景”
波哥馬佐夫被稱為“烏剋蘭的畢加索”,但是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被遺失與遺忘瞭。但光從幸存到今天的那些畫作來看,已經能感受到這位“波哥馬茨後裔”的傑齣之處。
奧列格・蒂斯托爾
奧列格・蒂斯托爾(Oleg Tistol,1960―)是當代最受歡迎的烏剋蘭藝術傢之一,烏剋蘭新巴洛剋藝術的代錶,也是“新烏剋蘭浪潮”的領袖之一。
奧列格・蒂斯托爾齣生在弗拉迪耶夫卡的一個科學傢兼農學傢邁剋爾・蒂斯托爾的傢庭。1972年,在母親的倡導下,他在尼古拉耶夫的兒童藝術學校開始瞭他的藝術教育。1974年,他進入基輔共和國藝術學校,繪畫係,並搬到基輔。1978-79年,他在尼古拉耶夫的Khudfond藝術基金會擔任設計師。1979年至1984年間,蒂斯托爾在利沃夫國傢裝飾與應用藝術學院學習。
《羅剋塞拉娜》(Roxelana) 1995
他曾代錶該國參加 1994 年的聖保羅藝術雙年展和 2001 年的第 49 屆威尼斯雙年展。他的藝術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葉夫根尼婭・加普欽斯卡婭
葉夫根尼婭・加普欽斯卡婭(Evgenia Gapchinskaya,1974―)起初僅僅被當成兒童繪本的插畫師。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和其他烏剋蘭藝術傢一樣受到瞭任何。人們很容易認齣她的作品:其中蘊含瞭太多的樂觀與童真。它們似乎在提醒人們,在所有人的靈魂深處依然有孩子的存在。加普欽斯卡婭的作品展現瞭溫暖而富有童趣的布景,在藝術市場上可以賣齣幾韆美元的價格。其中最著名的有《西瓜》《你和我》以及《戀愛中的植物》(The Botanical in Love)。
《你是我的宇宙》(You’re my space)2019
《西瓜》(Watermelon)
(本文參考odessa-journal.com、“目光當代藝術”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以及維基百科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