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9:06:42 AM
▲觀復博物館 【定窯係列品茗杯】,你可知這白是什麼白?
馬爺《瓷之色》中講定窯,開篇定場:
宋定窯白瓷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子,一看就是齣身好得不行。在邢窯的創業下,定窯坐享其成,讓其白重新演繹。定之白與邢之白的區彆不是技術上的革命,而是思想的飛躍。
從唐三彩的華麗中背嚮絕齣,“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獲得瞭與“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勢成“南青北白”的地位,這是我國瓷史發展的第一個高潮。
邢窯白瓷名聲在外,定窯自然能心安理得肆意發展。
定窯位處麯陽縣,宋代麯陽縣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 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主燒 白瓷 的窯口,一定程度上來講,其器可以代錶當時陶瓷燒造的至高水平。
▲五代 定窯白釉“官“字款刻花蓮瓣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除瞭北宋定窯使用瞭當時更加先進的陶瓷燒造法――覆燒法外,從定窯瓷器本身的特質上來說,也可從 其色、其紋 上,看齣其由理念至工藝的飛躍:
先看其色: 正如馬爺所說,定窯有一種心安理得的姿態,不像邢窯那樣 “使盡渾身解數,唯恐器具不白” ,而是輕鬆上陣,白的彆有質感。
五代至北宋的偏青白、北宋中期以後的牙白色,這與燒造時的氣氛有關:宋代定窯普遍以煤為燒造燃料,煤的火焰較低,使得外部空氣能夠有效進入窯室,與燒製坯體有效反應,因而使窯室內部處於氧化氣氛。 氧化氣氛燒製的白瓷,往往呈現溫潤光澤且白中泛黃的特徵,顯齣更加自然文雅的氣息。
▲北宋 定窯白釉刻花裏蟠螭外蓮瓣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再觀其紋: 定窯白瓷的裝飾形式主要分為刻花、劃花、印花三種 ,紋飾生動活潑,刀法犀利傳神。
後世《飲流齋說瓷》有如下記述,可證其技高: “其質極薄,其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諸種,大抵有花紋者多,無花紋者少”。 可以說,定窯 算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以紋飾藝術設計見長者。
定窯器之紋飾以花卉題材最為常見 ,有蓮花、菊花、萱草、牡丹、梅花、石榴等, 此外還有大量的動物紋 ,如鴛鴦、鷺鷥、鳥雀等禽鳥類,麒麟、龍鳳、獅子等瑞獸類,以及遊魚水藻類等。
這些花紋的統一之處在於 :不論是刻劃花,還是模印花,均能通過細潤明淨的白釉顯得協調統一。而紋飾的錶達內斂生動,亦可使整器的氣質顯得清淡雅緻。
▲北宋 定窯白釉牡丹紋帶蓋執壺 觀復博物館藏 雖以牡丹為飾,卻是一種素淨的盛大,毫無艷俗之感
此件執壺圓形壺身,直頸,器形工整,執手與蓋鈕有意模仿金屬器工藝。壺身用刻花手法凸起牡丹紋飾,花朵盛開、枝葉舒展,有浮雕美感;刻、劃綫條流暢瀟灑。此件執壺製作工藝費工費時,為定窯早期作品的代錶。
▲金 定窯白釉刻雙鳬戲水紋盤 觀復博物館藏
骨子裏,定器的姿態是雅而貴的,這是一種非常高階的貴氣。
這種貴氣還錶現在一種特殊的修飾和工藝上―― 鑲口 ,即在器口沿處圈鑲金口、銀口、銅口,坊間慣有定窯以鑲金銀來彌補覆燒工藝澀口的不足之說,這或許是一個誤會――正如馬爺在書中所說:
以高成本彌補低成本的商品古今未有,豈會就在定窯上獨現呢?理論上講,覆燒僅為瞭提高和産量,提高産量降低質量的事隻能在抵擋商品中流行,而早期定窯作為皇傢用瓷時,絕不可能計較這樣一個差距不大的成本損失,去冒皇帝不悅的風險。
宋代工部文思院設“棱作”,內廷後苑造作也同樣設有“棱作”,棱作隻負責定器及其他器皿的鑲口,足可見 “鑲口”為當時的一種瓷器修飾的風尚。
這樣的姿態,也反應瞭定窯作為官窯的特徵 ,所謂靜美之間奢華從容而現,正是定窯氣質的寫照。
▲金 定窯白釉刻乾隆禦製詩碗 故宮博物院藏
你發現沒有: 即便用當代的審美來看,定窯器也有著彆樣的永恒美感 ――不用力的溫潤白、淺淺的劃刻印花,全然抵住瞭時光流徙的匆匆潮流,顯齣從容的久長感,令人不得不動容。
為這份永恒的“天下白”,觀復博物館匠心造作定窯係列,如下文【定窯係列品茗杯】六款,以納時光美意��
六款可選:蓮瓣盞、高蓮瓣盞、柳鬥盞、遊魚盞、遊鴨盞、螭龍盞 ,杯型各異、紋飾幾乎囊括瞭前代定窯的種種題材,手法亦包含刻、劃、印的不同匠藝―― 品茶亦品器,由器再入史,這是觀復的初心,也是觀復的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