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5:32:59 PM
在西周之前,文官武將是不分的。
早在黃帝時已設立“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在夏朝也設立瞭“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雖然文武職務已分彆設立,但卿、大夫等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齣徵,司馬隻主管平時軍事行政,而無統兵之權,戰時統帥由天子臨時任命,徵戰結束即將統兵之權上交天子。可見,彼時為官者要文武兼備。之後,纔有文武分開的走勢,文為文人,被稱為讀書人,成為皇朝統治天下的力量,而武則成為打天下的主要力量。
文武分開的具體時間,主流觀點多認為始自戰國。
春鞦時期諸侯混戰,文官武將沒有明確區分,很多史書都有如下記載,比如一國之君為軍隊的實際最高統帥(非象徵性),經常親自披掛上陣與敵作戰,而文官領兵作戰的故事更是屢見不鮮。
直到戰國時期,當地主階級興起並逐步掌握政權後,由於以前部分國傢的文武官員、卿、大夫等貴族平時管理政務,戰時統兵,這樣搞得軍事政治權力集於一身,引起大權旁落。於是國君采取文武分職的辦法,以相、將為百官之首。
而且,戰爭規模擴大,軍隊規模不斷擴大,軍隊指揮和具體作戰已經成為一種藝術,需要專業人士來訓練、管理和指揮作戰。因此,此時武職單獨分齣來也是形勢發展的必要。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則為文官,而且他們也不再率領軍隊齣徵。
當然,實際的曆史發展中也不是這麼絕對的。
比如我們常見漢唐的官員,不管文官還是武官,都能根據朝廷的需要,主動請纓齣去為朝廷解決具體問題。比如班超,你說他是文官還是武官?還有陳湯等。唐朝有裴行儉這樣的,主動請纓平定突厥十姓可汗的叛亂,被唐高宗親自誇贊文武雙全。
真正文武分得很開的時期是宋朝以及之後。宋朝明確地抑製武將、尊崇文官,提倡以文馭武等等。
文官武將在政見上會有哪些不同?宋朝文主和、武主戰
武將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除瞭開國時期以外,其他時候需要武將錶達意見的時候,無外乎兩類,一類是平叛,一類是禦敵。
裴行儉
在文武兩方麵來看,他們首先都會爭著立功。
因為文官在平時是治理天下的主角,此時當然要爭取話語權。他們首先會考慮問題是否是緻命性的,其次會從他們自身權力利益的角度看,會爭取話語權,也就是喜歡主和。對內部叛亂,喜歡用招安方式。對外部敵人,喜歡用歲幣方式。
作為武將,天下太平之時,他們沒有什麼發言權,現在這種問題發生,當然是他們一展身手的時候,因此,武將無論從整體利益還是個體利益考慮,一般都主戰。
當然,上述看問題的分類也不是絕對的。有的文官或武將具有全局意識,能考慮綜閤解決問題的方案。
就以北宋的事情舉兩個例子。
一、李順王小波起義。
李順、王小波是四川茶農,淳化四年(993年)二月不堪忍受剝削和壓榨而起義,規模達幾萬人。當時宋太宗趙匡義還在,他很震驚。瞭解瞭原委之後,一幫文官主張招撫,宋太宗先采用瞭招撫之策。但是李順、王小波不接受招撫。於是主張鎮壓的意見又占瞭上風。
李順王小波起義
隨後宋太宗派人率軍鎮壓,但並沒有放棄招撫。此時李順已經稱王,更不可能接受招撫。李順王小波起義在鬥爭瞭2年以後被鎮壓。
二、靖康之變
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兵進抵開封城下時,宋徽宗逃跑,宋欽宗被迫起用主戰的李綱,李綱認為隻能堅決抵抗金人。而當時的宰相白時中、李邦彥連主和的計策都不齣,直接建議宋欽宗逃跑。李綱對欽宗說,逃跑也跑不過金兵的快馬。欽宗於是嚇得不跑瞭。然後李邦彥趕忙送上三鎮【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三鎮(稱三鎮,實際包括其所屬州縣)】地圖嚮金人乞求議和。
靖康元年(1126年)鞦,金人第二次進步中原。當金兵到達黃河北岸時,大宋朝廷慌作一團。
欽宗召集百官議事。唐恪、耿南仲等堅持割讓三鎮。兵部尚書呂好問則認為應該抵抗,請結集勤王軍保衛東京,但是唐恪、耿南仲不允。宋欽宗於是采納瞭乞和派意見,派人用重金去嚮完顔宗望和完顔宗翰送禮,乞求退兵。甚至錶示願把黃河以北土地都割讓給金朝,雙方以黃河為界。
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瞭,開封被擄掠一空,靖康之恥發生。
文官和武將由於立場不同、專業知識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不同,因此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此時即是他們容易起紛爭的時刻。有這種爭執也正常,最終決策者隻要不糊塗,一般決策偏離事實不會太多。
靖康之變示意圖
但是北宋靖康之變前後的決策卻是極差的。皇帝的水平不行,最終害國。
宋朝之後局麵卻反過來瞭:文官好戰、武將愛和平
自從宋朝以後,文官武將的性格變瞭,變成瞭文官好戰、武將愛和平。
比如明朝的文官清流們,每遇戰事則群情激昂,紛紛主戰。而武將則比較冷靜,能綜閤考慮問題。
這是為什麼呢?
從政治製度角度看,宋朝主張文官統兵、武官為副將,因此文官如果主戰,那如果他的建議被采納,他就需要上戰場前綫去親身參與作戰瞭。而宋朝的兵將分離,加上將從中禦,導緻宋軍戰敗概率極高。一旦戰敗,主將有可能小命就交到戰場上瞭。因此,宋朝的文官多主和。
東林黨
而明朝開始,文官清流們除非皇帝指派,那麼基本沒有統兵上戰場的擔憂。他們沒有經過戰場上血與火的洗禮,認識不到戰爭的殘酷性,因此紛紛慷慨陳詞主戰。武將們的冷靜恰恰是因為他們知道戰事不能輕啓,因此比較慎重。
另外一點,明朝的文官們更加注重博取個人名聲。一個文官,既沒有前綫親冒矢石之憂,又可以藉機邀得大義凜然的愛國名節,何樂而不為呢?武將則因為宋明以來戰事勝利較少每每失敗的局麵而冷靜。
文人書生意氣居多,不知戰場的殘酷,因此好戰。武將則現實得多,知道兵者不祥,不願輕啓戰端。
文官武將因為立場不同,再加上自身經曆所限,所以遇事往往會有不同意見。宋朝的文官因為要親自上陣,因此多主和,武將主戰;宋朝之後的文官因為不用上戰場瞭,就主戰,武將反而冷靜得多。
曆史傳統和當時具體情勢相結閤,使文官和武將們有瞭不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