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6:15:53 PM
截至3月10日0―24時,吉林省吉林市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3例,無癥狀感染者123例。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確診病例人數較多,齣現瞭學校聚集性疫情爆發,目前全校6556名學生已全部轉運隔離。
年輕人並非“無懈可擊”
學生在圖書館睡大通鋪
寢室沒有水喝,隔離學生無法上廁所
女生衛生用品嚴重不足
......
這些都是自稱吉林某高校的大學生,描述學校爆發疫情後的景象。
如果所言屬實,隻能說2年的抗疫經驗,學校絲毫沒有學到,對防疫的準備嚴重缺失。
吉林高校的這波疫情,和青島萊西七中一樣,都是在校內傳播,由奧密剋戎變異株引發。
學校本就是集體生活的環境,人員密集,容易爆發疫情。
奧密剋戎和原始毒株相比,隱匿性極強,傳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加強。
齣現隱匿傳播後,防控難度自然就會大大增加。
校園內聚集性疫情頻發,也給我們提瞭醒: 年輕人在新冠病毒麵前並不是“無懈可擊”。
2021年12月,奧密剋戎在美國的第一個超級傳播事件就發生在康奈爾大學。
康奈爾大學的學生每周都會做新冠檢測,感恩節後學生從傢裏返校,學校的新冠陽性病例數激增。
據CNN報道,12月7日至13日這一周內,康奈爾大學報告瞭903例學生確診病例。
到瞭12月16日的一周時間,康奈爾大學有1502人確診新冠陽性。
這完全顛覆瞭以往年輕人不容易“中招”的認知。
當然, 容易“中招”和緻死有著本質的區彆。
很多大學生等其他年輕人,在抗疫兩年後,開始産生消極心態,覺得被感染瞭就會死。
每當多地爆發疫情時,疫苗沒有用的論調,就會齣現在網絡上,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看以色列、新加坡這兩個國傢,每日新增人數都上萬,但死亡率一直比較低,這和他們的疫苗接種率有關。
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達到瞭90%以上,政府還規定,60歲以上的公民,必須打第三針,可以看齣,雖然病毒在不斷變異,但疫苗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以被低估的。
隻不過要注意防範,即使是輕癥,病例太多瞭也會衝垮醫療係統,透支醫療資源。
病毒麵前,韆萬不能抱有僥幸的心理。
被“偷走”的大學時光
疫情讓學生陷入病毒的威脅中,也讓他們的大學時光,在一日又一日的封校中溜走。
疫情時期, 封閉管理政策 是大學校園生活的普遍生態。
宿捨、教學樓、食堂三點一綫,無法想象學姐學長口中的大學生活,到底有多麼精彩。
當外麵的世界開始正常地運轉時,校園內的大學生們,卻被限製瞭自由。
很多大學生感嘆: 上瞭大學,又沒完全上。
迴顧這兩年的網絡,充滿瞭大學生封閉管理的日常視頻:
有男友自帶食材和女友隔欄吃火鍋的
有翻牆、僞裝成食堂阿姨企圖逃離的
有為瞭拿外賣,爬高爬低大顯神通的
也有在宿捨無聊發瘋蹦迪、拍攝情景劇的
更有乘船、挖洞齣逃,隻為瞭吃一口校外蛋撻的
看似無厘頭荒誕的行為, 其實隻是想擁有一個自由的大學生活。
剛入學的大學生尚且可以在校園內,找點樂子打發時間。
那些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們,陷入瞭無限的焦慮中。
疫情讓實習資源愈發緊張,也讓畢業生們的畢業設計,無法正常開展。
還有畢業生剛簽瞭三方協議,結果公司沒挺過疫情,倒閉瞭。
那些想要齣國的學生,更是看不見希望。
在某問答平台上以“封閉管理”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迴答量高於100的所有提問中,69%的提問是關於學校日常封閉管理政策的。
27%是關於封閉期間對學生與教職工的差彆對待、及校外人員政策的提問數量。
有的學生對封校錶示理解,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封閉管理政策不夠靈活。
學生齣趟校門要“過五關斬六將”:
首先要做核酸認證,其次要找輔導員批假條。
想要請假齣校門,還要看事情的重要程度。
有同學傢裏人去世不批假,必須是直係親屬去世纔給批假條齣去。
批假條需要很多證明,行程要報備,迴來再做一次核酸。
種種流程中,可以窺探齣封閉的校園裏,那些難以被充分滿足的需求。
本次高校聚集性疫情,讓我們發現, 一刀切地封校未必管用。
部分學校隻封學生不封教職工,甚至連保潔員、收垃圾的外來人員,也能隨意進齣學校。
這種封校既不人性化,也達不到封校的真正目的。
誰的青春不迷茫?
疫情之下的大學生,無論走齣校園,還是待在校園,都很迷茫。
大學生太矯情?
對待迷茫的大學生,有人在關注,也有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疫情爆發後,不少學生在網絡上求助發文,說同學們崩潰大哭,求助無門。
有人批評這些學生“被保護得太好瞭”、“太矯情”、“扛不住事”。
試想,一群沒踏入社會、20多歲的大學生,發著高燒躺在圖書館的地上,麵臨交叉感染的風險,誰能穩坐泰山?
從疫情初期,我們就一直倡導, 不要過度苛責處在病毒中心的人。
由於學校的處理不及時,讓學生們陷入一個基本生活沒有保障的封閉狀態。
這種情況下,絕望感是很容易産生的。
即使知道年輕人感染後的死亡率極低,但確診新冠 除瞭身體上的後遺癥,還有心理層麵的潛在歧視,以及社會上的審視窺探,這些遠比病毒更可怕。
指責苛待學生,不如多問問學校,2年多的防疫、抗疫經驗和措施,何至於讓學生跑到社交網絡求關注?
學生是大學管理的主要對象,卻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遊離在高校管理政策製定之外。
學校處置失當,心理引導不夠,纔引起瞭學生們的恐慌。
此次疫情,我們發現大學生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不夠,說明我們的科普教育不到位。
疫情已經兩年多,我們有很多清晰標準的經驗教訓,疫苗接種率很高,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是對病毒的認知仍然不夠。
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對新冠病毒所有的瞭解,隻是媒體報道的新冠嚴重性,和常態化的核酸檢測。
社會氛圍對新冠病毒的渲染,隻會讓封閉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覺得害怕,尤其是被感染瞭的人,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
此前一名天津返大連被確診的大學生,就遭到瞭網暴。
相關部門和媒體、學校,可以把對新冠病毒的認知,隨著更多的科學知識而不斷更新,通俗易懂的嚮大學生和社會其他群體進行宣傳科普,大傢纔不會陷入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