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6:15:47 PM
如今,八六版《西遊記》(1982-1988年由央視拍攝,1986年首播,也稱八二版或央視版)已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之作。但較少為人所知的是,當年之所以會拍攝這部經典電視劇,重要原因之一,是受瞭日本版《西遊記》的刺激。
《西遊記》成書後不久便傳入日本。大約在1830年代,《西遊記》已有瞭較為完整的日文譯本。從1940年代開始,日本齣現瞭以《西遊記》為主題的電影;從1950年代開始,齣現瞭以《西遊記》為主題的電視劇;改編自《西遊記》或從中取材重新演繹的漫畫與動畫也很多。這其中,1978年由日本電視台(NTV)拍攝的26集電視劇《西遊記》,創下瞭當時日本電視劇收視率的新高,平均達到瞭19.5%,最高收視率為27.4%。
該劇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也是最引人矚目的一點, 劇中啓用瞭女演員夏目雅子來飾演唐僧 。其次,這是一部諷刺喜劇,將《西遊記》原著中的許多情節進行瞭日本化處理,與日本的社會現實結閤到瞭一起,連沙僧的形象也改成瞭日本人極為熟悉的妖怪河童。再者,該劇在沒有電腦特技的時代,拍攝技術相當高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該劇還打齣瞭“首次在中國內地取景”的賣點――當時中日關係已經正常化,劇組確實來華拍攝瞭部分劇情。
夏目雅子飾演的女版唐僧
夏目雅子版《西遊記》在日本大獲成功後不久,由中央廣播事業局以外匯購得版權,引入瞭中國,在中央電視台播齣。但僅播齣瞭3集,央視便收到數百封觀眾來信,抗議該劇“糟蹋瞭我們的名著”。六小齡童後來迴憶說:
“當時有這麼一件事,央視在放日本人拍的《西遊記》,劇情跟現在拍的這些有點接近,把唐僧變成女的,在取經途中和孫悟空談起瞭戀愛。並且這位女唐僧是當時很有名的一個女演員夏目雅子扮演的,當時很多中國觀眾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劇情,其實彆說那個年代,估計現在也有很多成年人都接受不瞭。當時大傢紛紛給中央電視台寫信。所以 這部《西遊記》在播齣三集後就停播瞭 。”
時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的洪民生,也看過夏目雅子版的《西遊記》。他後來迴憶說,自己之所以支持拍攝《西遊記》,除瞭喜歡原著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我曾看瞭兩集日本人拍攝的《西遊記》,怪裏怪氣,穿著超短裙,太離譜瞭,麵目全非”,所以想要拍攝一部忠實於原著的《西遊記》電視劇。
夏目雅子版《西遊記》中的如來佛形象
除瞭受夏目雅子版《西遊記》的刺激,央視版《西遊記》的拍攝還有一重時代背景,那就是日本電視劇帶來的衝擊。如與夏目雅子版《西遊記》大略同期引入的日劇《姿三四郎》,在中國掀起瞭收視狂潮。媒體報道稱,每逢該劇播齣,人們便全都急急趕迴傢中收看,大街上空無一人。有中央領導自簡報上獲知此事後深有感觸,遂批示說:
“雖然隻是一種現象,但現象後麵存在的文化飢渴問題已不容忽視”,“我們有那麼豐富的文化遺産,有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古典名著,為什麼不能拍?”
類似的批示還有很多。
如1982年4月,在一次有關軍事文學創作的會議上,有領導發言稱:“我們的英雄人物比姿三四郎這樣的多得多,高大很多…… 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齣自己的比《姿三四郎》更好的電視係列片 ……人民要求諸葛亮、孫悟空這樣的人物……生活中並不存在孫悟空,但是人民還是需要創造齣《西遊記》中的這個形象”。
再如1983年4月的廣播電視會議上,也有領導發言稱:“文藝界有位同誌提瞭個意見,希望對中國國寶性的人物和大著作,不要搞得太輕率。搞得太輕率,會損害我們這些國寶的形象和名譽。 日本人拍我們的《西遊記》,我看瞭一集……但是他們那個《西遊記》,和原作相距太遠瞭。我們拍《西遊記》,就要拍好 。”
夏目雅子版《西遊記》海報
雙重刺激下,中央電視台接下瞭拍攝《西遊記》的重任。據導演楊潔迴憶,副台長洪民生當時找到一直在做戲麯導演的她,直接問道:“楊潔,要你把《西遊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楊迴答:“有錢就敢,為什麼不敢!”洪當即決定:“好!局黨委決定,由楊潔來拍《西遊記》!”楊還說,自己在做拍攝前的準備工作時,也看瞭夏目雅子版的《西遊記》。她的感受是:
“他們的特技使我驚奇,但內容實在不堪!太離譜、太荒唐!”
因為得到瞭方方麵麵的支持,尤其是中央電視台“一次就批給《西遊記》劇組經費300萬元,同時專門從美國訂購瞭一台ADO特效設備”,央視版《西遊記》啓動後,從篩選演員到實地拍攝,一度非常順利。從1982年-1985年,楊潔一共隻拍瞭15集《西遊記》。1986年春節,央視一次性集中播完瞭前11集。這是該劇第一次連續播齣,也是“八六版《西遊記》”這一稱呼的由來。
相比日本拍攝的夏目雅子版《西遊記》,央視八六版《西遊記》確實要更尊重原著――前者是藉殼的諷刺劇,後者是要將名著搬上熒幕,初衷的不同本就決定瞭與原著的偏離程度會有明顯差異。但是,也不能說八六版《西遊記》在情節、人物塑造與內容主旨上便完全等同於原著。
情節方麵,較為典型的一處改動是:電視劇更改瞭取經四人組的分工,原著裏本是豬八戒挑擔、沙僧牽馬,故而取經完畢時如來加封豬八戒時,說的是“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電視劇或許為瞭追求戲劇效果,為瞭讓豬八戒可以更好地於孫悟空、唐三藏二人互動,將之改成瞭替唐僧牽馬者,將沙僧變成瞭挑擔之人。此類改動很多,無關宏旨,不必細說。
八六版《西遊記》劇照
人物塑造方麵,較為典型的一處改動,是抹去瞭唐僧身上的許多身為“普通人”的缺點。比如在原著中,孫悟空於兩界山外打死瞭六個強盜。唐僧的斥責之詞是:“ 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 。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瞭你,你也行凶,執著棍子,亂打傷人, 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 ”後來三打白骨精,唐僧懷的也是相同的擔憂:“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瞭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齣大禍, 教我怎的脫身? 你迴去罷!”再後來孫悟空打死兩個攔路強盜,唐僧為死者祝禱,說辭仍是:“你到森羅殿下興詞,倒樹尋根,他姓孫,我姓陳,各居異姓。 冤有頭,債有主,切莫告我取經僧人 。”以至引來豬八戒嘲笑說“師父推瞭乾淨”。
原著裏的這些情節,塑造瞭一個更具血肉的唐僧,他有懼怕、有分彆、有私心,也有市井煙火之氣。或許是覺得這些情節有損唐僧的光輝形象,八六版電視劇將之基本上都抹去瞭。這種刪減,既改變瞭唐僧的人物形象,也使電視劇的立意與原著的主旨,不可避免地發生瞭偏離。
作為導演的楊潔,其實很清楚電視劇《西遊記》與小說《西遊記》並不是同一個故事。她後來接受采訪時,曾如此說道:
“原著中過多地渲染瞭他(唐僧)的軟弱,是非不分、人妖不辨。改編時,突齣瞭他‘不得真經,誓不迴還’的堅定信念,以及善良、寬厚、富於同情心的特點”,“對於豬八戒這個人物,突齣他的憨厚、心腸好、吃苦耐勞,對於原著中寫他的動搖性和好色,改編時並不過多渲染。(編輯注:即便如此,仍將原著中豬八戒強占高小姐的情節,改成瞭義救高小姐)”
不知道楊潔有沒有意識到,這種改變原著人物形象的做法,與用女演員來飾演唐僧,雖然程度有彆,實則都是對原著的偏離和顛覆。她後來與編劇戴英錄、鄒憶青概括說,八六版《西遊記》的創作思路是 “忠於原著,慎於翻新” ,這“翻新”當中,便包括唐僧這樣的核心人物,發生瞭巨大的形象變化。
當然瞭,這並不是在批評偏離與顛覆。改編是影視劇創作的常態,相比“忠實於原著”,能否得到觀眾認可,纔是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塑造瞭幾代人關於孫悟空形象認知的動畫片《大鬧天宮》(製作於1961-1964年),便是故意割裂原著的産物。按原著,孫悟空的結局應該是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但導演萬賴鳴為瞭迎閤時代,拋棄瞭這個結局,他“決定大改,將這部分全部刪去,這樣影片高潮部分就不是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的悲壯結局瞭,而是孫悟空踢翻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拿起金箍棒,打上淩霄寶殿,使玉帝幾乎坐不成寶座,將孫悟空塑造為一個戰無不勝的大英雄。”
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玉帝形象
綜而言之。八六版《西遊記》的一個重要緣起,是不滿日本電視台拍攝瞭“和原作相距太遠”“麵目全非”的夏目雅子版《西遊記》。不過,八六版《西遊記》也談不上是對原著的忠實再現。嚴格來說,該劇與夏目雅子版《西遊記》一樣,都是很成功的改編。
(作者丨 隋風 編輯丨吳酉仁 來源:騰訊新聞)
馬繼紅:《敢問路在何方――記電視連續劇導演楊潔》,《戰火中的夏娃》,解放軍文藝齣版社1993年,第39頁。洪民生:《我和電視的記憶拾片》,《世紀心語:中國老廣播電視工作者感悟錄》,趙水福主編,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2003年,第397、398頁。楊潔:《敢問路在何方》,江蘇文藝齣版社2013年。鬍喬木:《談軍事題材文學的創作》(1982年4月27日),《鬍喬木談文學藝術》,《鬍喬木傳》編寫組編,人民齣版2015年,第209頁。鄧力群:《中央和地方各級都要重視廣播電視事業》(1983年4月9日),《方嚮與實踐-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文件和典型材料選編》,廣播電視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廣播電視齣版社1984年,第32頁。周金華:《忠於原著 慎於翻新――訪《西遊記》導演楊潔》,《鮮花、愛情、眼淚:影視明星的生活道路》,中國廣播電視齣版社1989年,第261―262頁。洪民生:《為瞭忘卻的記憶》,《電視文藝論集》,瀋紀主編,人民齣版社1993年,第25頁。祁曉萍:《香花毒草 紅色年代的電影命運》,當代中國齣版社2006年,第188、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