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0/2022, 11:08:13 AM
清朝是個不缺故事的朝代。要說哪個故事最熱鬧,恐怕就屬康熙朝的“九子奪嫡”瞭。
康熙帝的第九個兒子, 包括皇長子胤�|、皇太子胤�i、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G、皇八子胤�T、皇九子胤�K、皇十子胤 、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_, 都不約而同地加入瞭對皇位的爭奪,他們爭得天崩地裂,甚至賭上瞭自己和後代的身傢性命。
當個王爺不好嗎
看到這裏,很多人會有疑問: 這些皇子為啥非要爭皇位呢?當這個王爺不好嗎? 在封建社會,皇帝固然權力最大也最尊貴,但風險也最大。
與其當皇帝,不如退而求其次,當個閑散王爺,不僅衣食不愁,整體聲色犬馬,而且也不用做什麼事,擔什麼風險,不是挺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清朝當王爺的日子十分不好過。 這跟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有關係。
清朝實現“立賢”的皇位繼承製度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雖然也接納瞭漢文化,但在皇位繼承製度上,並沒有采納漢族的“立嫡立長”,而是選擇瞭“立賢”。也就是說,清朝皇帝的兒子們無論齣身是嫡子還是長子,都有資格獲得皇位繼承權。
而勝齣的關鍵在於: 皇位繼承人的纔能是否最秀,或者背後擁護他的勢力是否最強。 由此也可以看齣, “立賢”更容易選齣“閤格”的君主,因為皇帝往往通過激烈的競爭纔能上位,自身的能力很優秀。
“立賢”不利的地方在於“賢”的標準往往比較模糊。這就導緻有資格參與皇位競爭的人太多。不僅皇帝的兒子們可以參與競爭,甚至皇帝的兄弟、堂兄弟也有資格參與皇位爭奪。 而且,一般來說,隻要這個皇位候選人沒有死亡,他的皇位候選資格就不會被終止。
這就是說:一名皇子隻要他生下來,不管他願不願意參與皇位競爭,他本人就已經在這個戰場上瞭,而且不到死亡的那一刻,他都無法離開這個戰場。即便他主動放棄皇位,但新君仍然會視他為皇位的潛在威脅而加以防範。因此, 清朝皇帝對自己兄弟的猜忌心理都非常重。
被猜忌的清朝王爺很悲催
在清朝當王爺的皇子們,命運其實很悲催,會被當瞭皇帝的兄弟監視一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 這些王爺往往需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活著。 他們在皇帝麵前要始終保持卑躬屈膝,要足夠聽話,足夠敬畏,不能錶現齣對權力哪怕一丁點兒的興趣。
因此, 清朝的王爺其實是一個危險指數極高的職業,稍有不慎就會性命不保,全傢遭殃。 清朝自開國到康熙帝時,幾乎每一代人都是這樣。
皇太極猜忌兄弟代善和阿敏
拿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極來說吧。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死後,眾皇子爭位。最終皇八子皇太極憑藉威望和實力當上皇帝。一開始,皇太極還對其他兄弟禮遇有加,但時間一長,他的猜忌心日益加重。
當時, 代善為努爾哈赤的皇長子,無論地位和軍功都很高貴。皇太極視之為自己帝位的最大威脅之一。 於是,皇太極就以輕視君主等莫須有罪名,要求群臣控訴代善,最終代善以極大地剋製退讓,纔換來瞭皇太極的赦免,保住瞭性命。
除瞭代善以外,阿敏也被皇太極所猜忌。其實,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弟,本來與皇位的爭奪關係不大,但 因為他功勞大、威望高,曾與皇太極、代善並列為滿清四大貝勒,並掌管著部分八旗武裝,結果纔被皇太極所猜忌 。
當時,阿敏帶兵與明軍打仗,仗打得不順利,最終阿敏為瞭保住大部隊,不得不放棄瞭四座占領的城池。結果,皇太極就以阿敏擅自棄城為理由,降罪與他,使他幽禁緻死。
多爾袞害死皇侄豪格
皇太極是這樣,他的弟弟多爾袞也是這樣。皇太極死後,清朝又齣現爭奪皇位的局麵。 這一次,有實力爭位的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 由於雙方旗鼓相當,最終是由雙方都能接受的,當時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登基,這就是順治帝。
當時,雖然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但他掌握瞭朝廷的實權,實際上是在這場爭鬥中勝齣瞭。後來,清軍入關,多爾袞就令豪格四處徵戰。
豪格立瞭很多功勞,甚至帶兵平定瞭整個四川。但等豪格交齣兵權後,多爾袞就開始給他羅織罪名,以他冒功、起用罪臣傢屬的罪名,將他關入大牢,並最終使他病死獄中。
康熙猜忌兄長福全
說完康熙的先祖,就要提一下康熙本人瞭。與他的祖先們比起來,康熙算得上是一位對兄弟子侄寬厚的君主瞭。 他父親順治帝臨死前想要選定儲君。當時除瞭康熙外,他的哥哥福全也是皇位的閤適人選。
最終由於孝莊皇太後支持康熙,而使得康熙勝齣。當時,康熙和哥哥福全都還是孩子,康熙隻有8歲,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 長大成人後,福全為瞭避免康熙的猜忌,平時為人非常低調,而且在朝廷中幾乎不擔任什麼職務。
後來,濛古葛爾丹發動瞭叛亂。當時為瞭方便徵討,需要一名皇族統領軍隊。康熙忙於國政走不開,而他的兒子們都還年幼,最年長的胤�|也纔18歲,威望和閱曆都不足。 最終康熙選擇讓福全帶兵齣徵 。福全很齣色,數次擊敗葛爾丹,並把葛爾丹趕齣瞭國境。
任務完成後,福全就嚮康熙請示要班師迴朝,但康熙遲遲沒有答復。這時候,福全軍隊的糧食供給齣現問題瞭,軍隊即將麵臨斷糧的危險。 為瞭全軍將士的安危,福全最後擅自將軍隊撤瞭迴來。
但就這一點, 康熙開始發難,說福全不遵從命令,自行其是,犯瞭大罪,不僅不念及他的功勞,而且還要削奪他的爵位。
最終,福全迫於壓力,不得不全部認罪,這纔保住瞭爵位,但除瞭爵位,所有的職權都被剝奪瞭,而且還被罰俸三年。不得不說,康熙的猜忌心也是非常重的。
康熙的兒子們除瞭爭皇位沒有更好的選擇
通過以上的例子,不難看齣清朝皇帝由於皇位繼承製度的缺陷,對自己的兄弟都充滿瞭各種猜忌。 而在康熙的兒子們看來,遠的有他們的先祖代善、阿敏、豪格的例子擺在那裏,近的有他們的伯父福全的例子擺在那裏,
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即便他們放棄爭奪皇位,他們當瞭皇帝的兄弟也不會放過他們。 他們要麼努力一搏,主動爭取皇位,要麼就隻能一輩子在皇權的威脅中殫精竭慮地度過餘生。 所以,他們不得不爭皇位,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