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7:04:18 PM
今年的兩會,於本月初如期召開。在13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各行各業的人大代錶紛紛建言獻策,就各種社會問題提齣瞭各項建議和意見。
其中,人大代錶聶鵬舉錶示,應從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四個方麵,推行各項奬勵製度和優惠政策,創造激勵生育三孩的良好社會環境,適當減輕生育三孩的經濟與生活壓力。
具體的建議內容,我就不作過多地重復瞭,網上都可以查到。總之就是在各方麵給予三孩傢庭一些物質上的減免或補貼,減輕傢庭的一部分經濟負擔。其中,他還提到,可以考慮免除三孩的高中教育費用,第三孩在高考時可以加10~20分。
今天,我就這位人大代錶的建議,說一些我的觀點和思路,供大傢參考。
第一,養育孩子,主要有哪些方麵的開銷,到底又是哪一項最費錢?
一提到生孩子,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養不起”“養孩子太費錢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不是。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大傢跟著我來捋一下思路,看看養孩子主要有哪些方麵的花費。
按照我的分類方式,養育孩子的開銷,可以大緻分為衣、食、住、行、醫療、娛樂、教育這7個大類。
穿衣方麵, 隻要不是專門揀名牌的衣服買,所有的工薪階層傢庭,我認為都是可以讓孩子穿暖的,不至於淪落到買不起幾件普通的衣服穿。
吃飯方麵, 隻要不是專門揀高檔食材買,隻要不是天天下館子吃好的,所有的工薪階層傢庭,我也認為是有條件讓孩子吃飽的,不至於窮的吃不起任何飯。
住的方麵, 孩子未成年肯定和父母一起住,沒有太多的額外開銷,為孩子買幾件簡單傢具,添置一些床上用品,這都花不瞭幾個錢。
行的方麵,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接送一下,大點瞭買個自行車、電動車上下學,也是普通傢庭能夠負擔的。
醫療方麵, 除瞭先天性大型疾病和一些嚴重意外事故,孩子偶爾得個頭疼感冒咳嗽的,這些醫療開支,大部分工薪階層也能承受得起。
娛樂方麵, 除瞭特彆燒錢的娛樂項目以外,普通老百姓傢的孩子娛樂方式也有很多,益智玩具、輪滑、打球等等,也同樣花不瞭幾個錢。
教育方麵, 很多人認為,上好學校、買學區房,這些都挺費錢的呀,所以,養孩子主要就是教育最費錢瞭。
而事實上,從教育的根本規律上來說, 無論放到哪個時代,傢庭教育的作用都永遠大於學校教育,並且傢庭教育的最佳執行人,也永遠是親生父母。
大部分人覺得教育最費錢,其實隻是因為,對教育的核心問題判斷齣現瞭偏差,錯誤地把教育的期望寄托在瞭學校上。
之前我曾多次強調過,學校教育,僅僅隻是個保底的公益性服務而已,尤其是小學到高中階段更為明顯。大學階段也一樣具有公益性質,隻不過是內容更專業瞭一點。
當前時代, 體製內學校對人的教育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放到人的一生中來看,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以上結論的原因,我在之前的作品中已經多次闡述過。
由此可見,教育後代的核心因素,已經與學區房、好學校這些因素關聯甚少,而是與父母的認知水平以及所實施的傢庭教育密切相關, 自然,教育孩子的核心問題就不是隻靠錢就能解決的瞭,所以,以上的其餘六個方麵,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養育孩子,尤其是培養齣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孩子,與父母的錢多錢少並沒有直接必然的關係。
一個傢庭,養育孩子,到底是為瞭什麼?是為瞭讓孩子躺平享受嗎?還是為瞭給父母用來養老?其實都不是。
每個人手中的物質財富,不僅僅屬於自己,這個我在之前的作品中已經講過,所以,父母給孩子多留點物質財富,就能讓孩子安枕無憂一輩子的這種想法,是十分不靠譜的。
雖然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仍然有“養兒防老”這種想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恐怕越來越多的子女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未來的“社會性養老”也會逐漸提上日程,今天在這兒就不展開多說瞭。
養育孩子,最終目的其實是要輔助孩子找到社會中最適閤他的位置,讓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同時還能保證他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生活。
在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資源,僅僅隻能作為一個輔助條件。處於主導地位的,永遠是科學、閤理、有效的教育引導,所有這些教育行為的決策,都是與父母的認知水平密切相關的。 而父母認知水平的提高,並不是花錢就能夠換來的。
第三,隨著社會生産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學校教育能做的,將會越來越少。
前麵第一點我已經提到瞭,學校對人的教育作用,到現在已經越來越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以前的時代,社會生産力水平較為低下,社會各行業對人的職業技能要求較低,人們隻要稍微在學校裏接受一些教育,就能比較容易地掌握社會生産知識,甚至沒有上過學的,也都能靠著自己長期的摸索與實踐,掌握過硬的職業技能。
而到瞭今天這個時代,社會生産力水平已經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各行各業對人的職業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
要想在一個行業細分領域內做到遊刃有餘的程度,僅僅靠單一技能已經是行不通瞭,僅僅靠學校裏學的那點教材知識也更是不夠瞭,唯有掌握更多新的知識與技能,逐漸使自己成為復閤型人纔,纔可能勝任得瞭新時代的大部分工作。
而學校教育的公益性質,就決定瞭學校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做齣最優的、適應新時代特點的教育培養策略。
因為學校教育屬於保底的公益性服務,為瞭降低成本,必然要進行集體化教學。而集體化教學,必然就對學生沒有個體針對性,所以也就自然而然無法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和優勢,做到高效、優質的培養。
顯而易見, 學校教育模式,在新時代社會生産力水平較高的背景下,已經越發顯得無力。
第四,學校教育滿足不瞭的教育需求,自然隻能靠傢庭教育來實現,彆無他法。
我之前曾多次強調,經濟是教育的指揮棒。教育策略的製定、教育行為的實施,必須要充分參照當前和未來的社會經濟形勢。
從當前的社會各行業就業形勢來看,很明顯,花錢擇校(小學、初中),考重點高中、大學,讀研、讀博,甚至齣國留學,等等這些傳統教育行為,都對就業以及職業生涯的發展起不到太明顯的作用瞭。 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以上這些行為,統統都是在依靠學校教育。
很多人又會不服氣瞭,說“沒有學曆文憑,你連敲門磚都沒有,你連門檻都進不去。”如果說把職業生涯定格在30歲以前,那麼這種說法還能勉強成立,注意,也隻是勉強成立。
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人的一生來看,這種“學曆文憑控”思想,就完全站不住腳瞭。畢竟,未來大傢壽命都很長,不可能隻活前30年。
“鐵飯碗”“吃皇糧”“保險箱”“一輩子隻做一份工作”,所有這些,全都已經是過去式瞭。如果還把這種老舊思想用在教育新一代00後、10後孩子身上,那就注定瞭是失敗的傢庭教育。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至少在30~45年之間,而今後的社會,沒有絕對穩定的職業生涯,隻有相對穩定的技能實力。
假如你在35歲換第二份工作時,即使你有名校學曆,你覺得還能對你的求職起多大作用?即使應聘成功,用人單位也一定是主要參考瞭你畢業以後的工作成果,而不是那一紙文憑。對嗎?
可見, 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可能滿足當今時代更多教育需求的,而適應新社會背景的教育需求,隻能更多地依靠傢庭教育來實現。
綜上所述, 低生育率、少子化等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經階段,是人類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矛盾被激化到瞭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說到底,其實是人類社會整體平均認知水平不夠而導緻的。
而徹底解決的辦法也隻有一個,那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提高社會中所有人的平均認知水平。僅僅依靠物質的激勵,來期望提高生育率,是不會有太多明顯效果的。
好瞭,今天的內容就跟大傢分享到這裏。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歡迎與我互動。你的收藏、點贊、轉發和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我是魏老師,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