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4:48:53 PM
周偉力展示他的手術方案圖本。
周偉力,男,41歲,黨員,主任醫師,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二十三病室副主任,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他深耕專業技術勇於創新,參與完成省內首例“3D打印+術中導航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參與研發並獲得1項國傢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專利;將國內外進修學習所獲運用於骨科臨床實踐,原本8厘米的手術切口2厘米就能解除患者痛苦;堅持十年手繪手術方案圖,讓患者秒懂手術。
省內首例“3D打印+術中導航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助藏族女孩恢復正常行走
2021年6月30日,在長沙市第三醫院骨外科醫生辦公室裏,卓瑪(化名)一傢人頻頻地錶達著感謝,這位31歲的藏族姑娘,還為在場的每一位醫務人員獻上瞭潔白的哈達。
卓瑪從小就患有髖關節脫位,走起路來一腳深、一腳淺,隨著年歲的增長,還齣現瞭脫位引起的髖部疼痛、脊柱側彎等問題。
一次機緣巧閤,卓瑪的妹妹在朋友圈內看到瞭長沙市第三醫院骨外科利用3D打印技術解決骨科復雜疾病、完成一係列超高難度手術的報道,並輾轉聯係上瞭周偉力。
周偉力與長沙市第三醫院骨外科學科主任雷青、骨科二十三病室主任陳鬆共同對卓瑪的病情進行反復討論、優化完善手術方案,最終決定采用“3D打印+術中導航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
這項手術要進行髖關節的重建和股骨短縮截骨,是目前對骨科醫生要求最高的手術之一。術前,周偉力和團隊一起先用CT掃描采集卓瑪的髖關節數據,再通過專業的3D打印機精確打印齣瞭卓瑪的髖關節模型,來分析卓瑪髖關節脫位的嚴重程度,以及手術中需要截斷股骨的長度。
手術中,骨科團隊手持導航係統,不斷觀察患者髖臼銼削情況和髖臼杯假體的安放位置和角度,以及下肢長度的重建情況,最大程度避免人工操作的誤差。
手術後,醫護團隊依據卓瑪的體重、年齡、疼痛忍耐力、心理因素等,製定瞭詳盡的康復鍛煉方案,卓瑪在術後第1天便可以順利下床活動,藉助助行器在病房的走廊內進行功能鍛煉瞭。
將3D打印+術中導航技術同時運用到高脫位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手術中,在湖南省尚屬首例。
精益求精挑戰自我,將8厘米的手術切口縮小至2厘米
成功的背後是辛勤的努力和付齣的汗水。醫學的進步日新月異,麵對挑戰,唯有不斷精進。周偉力先後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進修學習,公派赴美國波士頓塔夫茨醫學中心骨科、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中心骨科進行訪學,帶迴最新的醫學知識並用於臨床。
骨科疾病發生率高、種類多而復雜,在國外兩位醫生就能配閤完成一台手術,而國內四位醫生是“標配”。他迴來後結閤科室情況進行改革,現在常規的手術,通常兩個醫生就能完成,大大提高瞭科室工作效率。
他還將學習到的微創技術運用於骨科手術。傳統的橈骨遠端骨摺手術,需要切開一個8厘米左右的刀口,周偉力仔細研究解剖結構,琢磨改良手術方式,將切口縮小至2厘米,同樣達到瞭很好地手術效果。手術的改良獲得成功後,他將這一方法運用到更多的骨科創傷手術中,大大減輕瞭手術的創傷,術後恢復也更快瞭。“手術切口的縮小,對病人愈後有質的提升”周偉力說。
周偉力帶領病室醫務人員查房。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要多學習纔能跟得上發展的步伐。”外練技術,內修素養。從醫十五年,周偉力堅持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學習一個半小時,無論工作到多晚,他每天都要看一篇外國文獻,汲取最新的醫學知識。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目前,他擁有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專利和1項國傢發明專利,參與的相關專利在醫院的主導下成功進行瞭成果轉化,並被逐步推廣應用於臨床。主持市科技局和省、市衛健委科研課題各一項,參與編寫專著《3D打印技術在骨科的臨床應用與評價》並擔任該書學術秘書,參與編寫專著《實用創傷骨科學》和《實用消化外科學》的3D打印技術應用章節。在國傢核心期刊發錶科研論文近10篇,撰寫的文章分彆獲2015年長沙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級和2016年長沙市科學技術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奬。參與的市級科研課題“3D打印模型在膝關節錶麵置換中的臨床應用”獲準登記湖南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獲評2016年度第四屆長沙市職工科技創新奬一等奬。參與的省級科研課題“3D打印技術在骨科臨床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獲得2018年第十五屆湖南省醫學科技奬三等奬。獲2018年全國骨科中青年醫師病例演講賽優勝奬,參加2019年增材製造全球創新應用大賽獲特彆貢獻奬,2019年榮獲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第一屆青年骨科醫師創新大賽優秀奬。
用心溝通 十餘年“畫述”病情
語言是打開患者心靈之窗的鑰匙,但是,如何用最簡明的語言在短時間內讓患者理解晦澀的醫學知識,周偉力找到瞭一條捷徑。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他常以“畫述”代“話術”,讓患者秒懂病情和手術。
“你的脛骨平台骨摺,骨摺後需要切開復位。”他指著圖示的部位,並做瞭一個切開的動作,“然後我們要用鋼闆、螺釘,在這裏進行內固定。”病床上的侯先生一開始有些似懂非懂,但邊看著畫邊聽醫生講解,他最後欣然接受瞭醫生的手術方案建議。
侯先生因為一場車禍導緻脛骨平台骨摺(關節內粉碎性骨摺)住進瞭長沙市第三醫院,需要切開復位,還要在左右各用一塊鋼闆固定。
“周醫生的畫很直觀,這樣我就知道我的腿到底是哪裏壞掉瞭,哪裏需要手術,我挺安心的。”他說。令侯先生驚訝的是,術後拍片的圖片跟周偉力術前方案畫的圖竟然高度的一緻。“這種方法真的好,適閤所有醫院都推廣。”
周偉力的“畫述”來源並非偶然,他從小對繪畫十分感興趣,在從醫後也並沒有落下這門“手藝”,學習時常常會用繪畫的方法加深病例的記憶。工作後,他發現自己簡單勾勒的兩筆,就能很快讓患者理解病情和治療方法,便把愛好變成瞭工作的助力。
因受疫情影響,有的患者不方便到醫院就診,周偉力開通瞭綫上診療,在平台上他也不忘與網友“畫述”病情,這種溝通上的創新,跨越專業鴻溝的嘗試,釋放瞭他作為一個醫者滿滿的善意,贏得瞭網友的好口碑,他的“粉絲”也越來越多。
周偉力與患者溝通時,習慣把自己代入患者的角色去思考。他認為:“醫治是一個從傷病到治愈的過程,其實,這也應該是一個釋放善意、建立信任的過程,是一個從人到人的過程。”
迄今為止的十餘年時間裏,周偉力已經手繪手術方案圖韆餘幅。他還將此愛好應用於醫院科研創新工作的專利設計圖繪製中,以便更好地展示專利設計的特點所在。長沙市第三醫院獲得的一項發明專利“個體化截骨導闆套件及其設計方法”裏麵的圖片就有周偉力的一份功勞。
近年來,周偉力獲得瞭2017年度長沙市優秀青年崗位能手、 2018年度長沙市優秀醫師、2020年“長沙好人・身邊雷鋒”等榮譽,但他依舊覺得“我們的速度還可以更快,還可以走得更前麵”。奮鬥路上的他仍將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通訊員 唐夢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