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5/2022, 8:38:34 PM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大抵是倦瞭,竟迴我這般敷衍”“你瞧,又開始畫大餅瞭,我要是信瞭,怕是要哭斷腸去瞭”“哥哥要是這般態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顯得我無理取鬧瞭些”……
近日,模仿《紅樓夢》中林黛玉說話語氣的一些網絡用語、二創視頻、模仿視頻等開始流行,這些內容被稱為林黛玉式“發瘋文學”。網絡玩梗常玩常新,從“杜甫很忙”到“元芳,你怎麼看”“魯迅曰”,再到玩壞世界名畫等,網友們在一浪浪玩梗大潮中不斷追求新鮮感。
關鍵詞造梗
脫離人物形象
網絡上對“發瘋文學”的定義是“快樂又實用的文體”,而“發瘋”文學的作用是:發一大段瘋狂的廢話可以很解壓,也能讓對方知道麵對的是一個“瘋子”,最好給我謹慎一點不要敷衍。知道瞭網絡“發瘋文學”的使用環境,也就知道瞭模仿林黛玉說話語氣的一段段網絡語為何能流行。
放到當下的語言環境中,這些模仿林黛玉的話,聽起來彆扭、造作、廢話連篇,但網友關注的並非這些話語本身,而是能否融入這種拋梗、接梗、玩梗的網絡潮流現象中。
比如,在一些短視頻中,網友模仿林黛玉語氣懟男朋友:“平日裏,我說的話,全當耳邊風瞭,從未聽過我一句話。怎麼彆人說的丟個垃圾你就應瞭,比聖旨還快。”
有網友模仿林黛玉調侃眼中隻有寵物狗的媽媽:“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弟弟絆住瞭,竟如此不理人瞭。”
也有網友用來調侃與領導的對話:“如此說來,倒是我的錯瞭,不像新來的同事,那般年輕,那般能乾。”
其實,因為林黛玉是《紅樓夢》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在網絡流行文化中,她的一些語言早已流行,比如“單單我有,還是彆的妹妹都有”等,會經常齣現在網友的聊天中。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一直被網友不斷解讀,甚至解構。
在這一波網絡玩梗文化中,林黛玉式“發瘋文學”一開始就脫離瞭林黛玉的文學藝術形象,隻是林黛玉話語中的一些關鍵詞被拿來使用和造梗,比如“大抵是”“也虧你”“管你什麼相乾”“白費心瞭”等,網友自造的林黛玉式“發瘋文學”更多的是陰陽怪氣、委屈巴巴、巧舌如簧的意味,跟文學作品中林黛玉話語中呈現的伶牙俐齒、愛說愛笑、嬌俏可人的形象不沾邊。
玩這些梗的網友不見得對林黛玉這個人物有體會,或者真的需要“發瘋文學”這種話語術,隻是更希望自己能參與到這場玩梗狂歡中,參與到集體情緒的抒發中。
網絡玩梗求新
但轉瞬即逝
在網絡海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齣現各種對文學經典、曆史名人、著名作傢、經典藝術等的玩梗式狂歡,這些玩梗狂歡本身就是網絡化娛樂時代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就是為瞭遊戲、娛樂、惡搞和戲謔。
2012年一場“杜甫很忙”的惡搞娛樂就曾風靡網絡,語文課本上憂國憂民的杜甫形象,被網友們惡搞成狙擊手、送水工、肌肉男、西瓜攤主等,共同構成瞭“杜甫很忙”的網絡景象。
在網絡社交媒體剛流行的十年前,網友們集體戲謔杜甫,將古代名人的權威形象進行解構和錯位式解讀,讓不少網友覺得新鮮、好玩,也讓不少學界的人感到吃驚和無法接受。當時,不少評論文章認為這種網絡流行現象不可思議、沒有底綫,反映瞭現代人精神世界的失落。
除瞭批判,更多的人反思這種網絡惡搞現象,也有部分人認為針對這種現象要鬆弛,批評不要上綱上綫,因為新的時代新的解讀,也是一種創新。
“杜甫很忙”之後,網友對主流文化內容的解構式、戲謔式玩梗並沒有停止,主流文化群體對此現象也逐漸見怪不怪。幾年前,大傢都玩“包拯很忙”“元芳,你怎麼看”等梗,也是玩得不亦樂乎。
2019年隨著短視頻平台的流行,雞湯文、說教文開始流行,有一個網絡流行現象是名傢名言滿天飛,張愛玲、莫言、白岩鬆等人的假名言被多處傳播,莫言和白岩鬆還齣來“打假”,否認說過那些“漂亮的名言”。名言滿天飛的潮流中,“魯迅說”“魯迅曰”成為一種玩梗現象,很多話都被安在魯迅頭上,比如:“年輕人,多吃蔬菜,少熬夜”“本身就窮,摺騰對瞭就成瞭富人,摺騰不對,大不瞭還是窮人”“到瞭一定的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
在互聯網娛樂狂歡的語境下,魯迅有著“中國中學生最害怕的男人”“亞洲第一梗王”“網絡名言鼻祖”等稱號。
從“杜甫很忙”到“魯迅說”,再到林黛玉“發瘋文學”,都是網絡流行文化對嚴肅文化的惡搞、開涮。一波又一波玩梗熱潮,說明網絡流行文化特徵之一是永遠狂歡、解構和惡搞,它崇尚的就是娛樂化、非主流、消解意義,網友在拋梗、接梗中宣泄情緒,尋找社交共鳴。網絡玩梗潮可能製造的是“僞語境”,擁有粗鄙化的元素,但現在不越界、不觸及底綫地玩梗,也不再會被一本正經地批評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社會風氣的汙染,大傢都知道這種娛樂玩法追求新穎、有吸引力,但會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