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5/2023, 12:47:53 AM
培根說過:“某個人的蠢事是其他人的財富。”
深以為然。很多精明的人,利用彆人的愚蠢,賺得盆滿鉢滿,或者讓彆人團團轉,為自己服務。
可悲的是,愚蠢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愚蠢,反而吹噓自己的能耐。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個人真正的無知,就是“膨脹自己”。
01
欲望膨脹,自傷。
《雞肋集》裏有一個故事。
狡猾的烏鴉,很難被彈弓射中,但是人們對其非得厭惡。
為瞭抓住烏鴉,有人在郊外的墳地上,祭奠逝者,還哭瞭一場,把燒餅、紙錢丟在墳墓前。
哭完瞭,人就離開瞭。烏鴉飛過來,開始吃地上的餅。
忽然,烏鴉發現隔壁的墳墓,也有人在哭泣,還留下瞭很多祭奠的食品。
烏鴉看慣瞭這樣的場景,就不再擔心什麼瞭,從而呼朋引伴,都來爭奪地上的食品。就這時,人們丟下一張大網,把烏鴉都罩住瞭。
故事最後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今夫世之人,自謂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禍藏於所伏者,幾何其不見賣於哭者哉。”
人啊,都以為自己聰明,不知道大禍臨頭瞭,說不定就在僞裝者的一張“餅”裏。
捫心自問,我們為什麼屢次上當受騙。不是騙子有多高明,不是騙術有多神秘,而是我們的欲望太多瞭,還有瞭貪便宜的想法。從而,騙局的禍害,就不見蹤影瞭。
有的人在同一個騙局裏,多次被騙,這不是他沒有智慧,而是欲望總是在膨脹,因此一次次慫恿自己去投資,去獲得不義之財。
當一個人的眼裏隻有利益的時候,就會發現,滿世界都是金子,而身邊的陷阱、垃圾,甚至是懸崖峭壁,都看不到瞭。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你膨脹瞭欲望,就是遮擋瞭眼界,縮小瞭格局。
老子說:“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小時候,我們的理想很單純,長大之後,我們也有目標。因此要知足,目標要實際一些,超齣能力範圍的野心,就需要捨去。
想一想自己的初衷,你會發現,生活到瞭一定的高度,就心滿意足瞭,從而過上瞭好日子。所有的誘惑,對你並沒有什麼用瞭。
02
形象膨脹,自吹。
很多高大英明的形象,和本人的德行能力並不匹配。關鍵時候,就會露齣馬腳,甚至因為把自己抬得太高,導緻得意洋洋,弄丟自我,狠狠地摔下來。
1793年,英國派來使者馬戛爾尼來到大清帝國。
英國齣於禮節,送來瞭前膛槍、望遠鏡、地球儀、鍾錶等。
在會見乾隆皇帝的時候,馬戛爾尼隻願意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皇帝對此非常不悅,認為自己的形象被毀掉瞭。
當馬戛爾尼拿齣國書時,清朝的翻譯人員,抱著對乾隆阿諛奉承的態度,扭麯瞭事實。其中有這樣的話: “英吉利國大紅毛某某,恭維大皇帝萬萬歲......如今,隻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風俗禮法比彆處更高,至精至妙,四鄰各處也都贊美心服。”
對於馬戛爾尼提齣要開放商埠的要求,清政府也拒絕瞭。
馬戛爾尼身邊的安德遜說:“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裏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從形式上來說,清政府勝瞭一局。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閉關鎖國的害處,也沒有積極地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一步一步導緻清政府落敗,最後被八國聯軍侵略。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可是那些形象膨脹的人,眼裏沒有師傅,隻有自己。他們淩駕在外人之上,習慣性鶴立雞群。為瞭保持所謂的形象,不惜做一些自吹自擂的事情,還把眼睛抬高到天上,近乎目中無人。
誰都知道吹牛的害處,但是更要嚴格地做到,不要以為自己的外錶高大,就真的可以橫行韆裏瞭。真正的高大,是一個人的智慧,是依托平台,藉助大傢的口碑。
03
低調做人,無害。
主持人周立波說過這樣一番話:“彆人恃纔自傲,你卻虛懷若榖。彆人賣弄口纔,你卻多思慎言。彆人拼命外顯,你卻韜光養晦。彆人拿放不起,你卻能屈能伸。”
低調做人,是態度和氣,更是智慧無窮。
當你把姿態調整到最低的時候,說明你就像大海一樣,把四麵八方的水流,都吸引過來瞭。磅礴的氣勢,是因為位置最低的緣故。
清朝末年,有一個叫岑春煊的官員,做兩廣總督。他的名氣,直逼袁世凱。
有一段時間,慈禧把岑春煊調入京城,做瞭郵傳部尚書。之後,還準備繼續提拔他。
袁世凱擔心自己的風頭被搶瞭,於是花瞭一筆錢,買通瞭慈禧身邊的人,讓岑春煊再次外調。
對於同僚的打擊,岑春煊一忍再忍,甚至稱病。
有人評價他:“像乃父一樣,岑春煊也是一個厲害角色。”
做人要笑著低頭,常常這樣,看似委麯求全,其實是趨利避害,為自己留下瞭後路,也為彆人留下瞭餘地。
你從不傷害彆人,並且彆人傷害你的時候,能夠巧妙地躲避,忍住怒氣,那麼你就同樣不會受傷。
04
看過一個笑話。
一隻青蛙說:“我吞下瞭一隻羊。”
一隻青蛙說:“我吃過一頭牛。”
一隻白鷺飛過來,青蛙嚇得跳進瞭水底。白鷺說:“要不是我來瞭,你們還會吃地球。”
真的假不瞭,假的真不來。做人要知道自己的分量,而不是高估自己,更不要接受彆人的吹捧。
正確估算自己,能夠腳踏實地走路,能夠找到門當戶對的愛情,有像樣的工作,有同層次的人脈關係。還能謙虛地進步,超越身邊的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