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2:13:54 PM
“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
人性過於復雜,有的人為瞭蠅頭小利就願意背棄一段情誼,但有的人卻是甘願用一輩子守護一個人。張日明從十五歲的毛頭小的時候就開始追隨軍閥閻锡山,在其去世後整整守墓五十八年,他始終堅持,閻锡山在哪裏,他就要在哪裏。
張日明身上存在著中華傳統的忠誠、深沉,卻又帶著不屈不撓,讓人不得不對他心生敬佩。
十年的追隨
孔子的弟子子貢因為深得老師器重,又受瞭多方麵的點撥,在老師去世後為其守墓六載。“
士為知己者死
”,張日明雖然是一個粗人,但對於閻锡山的領導始終心存敬畏,在他葬禮結束後,部下紛紛各奔東西,隻有張日明選擇瞭留下。
張日明齣生於山西朔縣的一個貧苦人傢,是很典型的北方人,自小由於乾農活而長得身強體壯,但有用大多數淳樸的農民一樣,老實敦厚,不善言辭。他15歲為瞭糊口參軍,進瞭閻锡山的部隊,由於錶現齣色,19歲就站在瞭閻锡山身邊,當他的貼身侍衛,護衛周全。
1949年,閻锡山齣任遷到瞭廣州的民國政府行政院院長,兼任國防部部長,政府給他配備瞭一個連隊的憲兵自由調度,用於安保工作。
但閻锡山身處高位,又是形勢危急的時候,怎麼可能放心把自己的身傢性命交給一群不熟識的人。
於是閻锡山就從隊伍裏挑選齣老傢山西籍貫的士兵,擔任他的侍衛,張日明就是其中之一,從包頭、廣州、重慶多地一直追隨著閻锡山。12月,閻锡山從成都逃往台灣,不滿二十歲的張日明依舊被分配到閻锡山身邊任警衛。
次年3月閻锡山被蔣介石勸退辭職,在拒絕瞭台北的豪宅後,將親屬安置在瞭郊區,自己與30多個舊部移居陽明山。
陽明山這地方過去人跡罕至,閻锡山一行人還得靠著開山闢荒纔築成瞭幾間草屋居住,這裏沒有通電,暗處全靠著蠟燭照明,也沒有方便的自來水,隻能接引山泉,環境與之前可以算是天差地彆。
但張日明身為年輕的副官警衛,始終守護著閻锡山,他們在這一方天地裏自得其樂
,除瞭居住的草廬外,還模仿北方建築,用石頭、水泥闆砌起瞭窯洞,用紅磚壘砌柱子。
閻锡山為其命名“種能洞”,寓意萬物演變規律,這處居室被閻锡山作多功能用
,曾在此宴請瞭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等人。在種能洞一側,建有崗哨樓,張日明一般就在其中值班,度過瞭一個又一個寒暑。
幾十年的守墓
1960年,5月,閻锡山突然腹瀉,第二天腿部浮腫,之後氣喘,醫生診斷為急性肺炎並發心髒病,病情萬分危急。5月23日送往台北醫院的路上,張日明抬著閻锡山上車,但車子還沒下山,閻锡山就已經不行瞭,張日明請來瞭隨行醫生搶救,但最終無力迴天。
這位稱霸西北的風雲人物就這樣結束瞭一生,在他葬禮後,張日明日夜守在他的墓碑旁。
部隊將他重新分配,張日明也逃避不去述職,就這樣丟瞭軍籍,沒瞭糧餉,直到後來蔣經國撥款救濟逃兵,每年能夠象徵性地給一筆錢,但數額遠不及過去。
齣於對舊主的懷念,張日明在種能洞設置瞭靈堂,常年香火不斷,特殊節日還會上供祭祀。閻锡山的遺像前擺放著新鮮的蔬果,兩側是他的著作《三百年的中國》、《世界大同》、《感想錄》等。
靈堂內懸掛著孫中山題字“博愛”,蔣介石的挽聯“愴懷耆勛”,牆壁兩側是各將領題寫的贊美之詞,張日明依舊依舊維持著閻锡山在世時的習慣,準時上崗執勤,守衛在閻锡山的故居和墓地旁,
數十年如一日地度過漫漫生涯,將自己的青春放在瞭這裏。
閻锡山的墓地是他生前親自所選,下葬時栽瞭一棵桂花樹在墓地東側。張日明在守墓閑暇時,在墓園種滿瞭桃花與櫻花,立春之際,群芳爭艷,香飄數裏,他在其間巡視懷念,忠厚的精神感天動地。
堅守墓地的存在
1994年,台北通過“捷運”工程,好幾條路綫同時施工,為瞭配閤地下的開掘,地麵交通一片混亂,閻锡山的故居與墓地也被劃在瞭修整範圍內。當局計劃在這片土地上搞同化,建立商業區、住宅區,得知消息後的張日明著急上火。
他通過多方途徑找到瞭閻锡山原秘書原馥庭,原馥庭立刻寫信轉告閻锡山的兩個兒子,又托人帶瞭話,但都沒有迴音。據張日明所言,
自從閻锡山去世後,他的兩個孩子再也沒有迴來過,即使父親的墓地將要被毀壞,似乎都與他們毫無關係。
但張日明為瞭此事四處奔走,遇到不便的交通就靠著雙腿趕路,風雨無阻
,可他人小式微,所見之人不是冷眼相看,就是無人理睬,台北能碰的南牆都被他撞瞭個遍。
好在幾個月後,張日明與原馥庭的呼籲得到瞭重視,幾位教授經過一緻商討,得齣閻锡山故居不該被拆毀的結論,他好歹是一世梟雄,國黨元老級人物。上報行政院後,當局決定維持閻锡山故居、墓地現狀,並在2004年將其列為古跡,供後人瞻仰。
張日明給閻锡山做瞭十年的侍衛,又義務守墓五十八年,堅持每天上山上香、打掃,未曾間斷,但他自己也很思念山西故土,每逢有山西人參觀閻锡山故居,他都要打聽打聽故鄉的變化,
幾十年背井離鄉是生活讓他對故土格外懷念,但他堅持跟著閻锡山的步伐,不願走遠。
張日明幾乎將自己的一輩子都貢獻給瞭閻锡山,期間的辛苦難以概括,想象他老年步履蹣跚,依舊邁著穩健的步子精心打理墓園,
這樣純良的品格難能可貴,相比閻锡山在九泉之下對自己這個屬下也是格外寬慰,也算是對張日明的慰藉瞭。
張日明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成為瞭白發蒼蒼的老人,幾十年的光陰一晃而過,名利不能讓他動搖,紅塵迷不瞭他的眼,富貴纏不瞭他的心。即便是88歲高齡依舊可以堅定地說:“
閻部長在哪,我就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