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8/2022, 2:56:10 PM
他是 “追故事的人”
用“三位一體”來形容自己的人生路徑
將自身紮根民間文化的土壤之中
他 是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劉守華教授
是我們的仙桃老鄉
日前,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給華中師範大學發來賀電:經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第十屆主席團一緻推薦,中國文聯黨組批準,特授予劉守華教授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傢” 榮譽稱號。該榮譽稱號旨在錶彰為推動中國民間文藝事業發展作齣卓越貢獻、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藝傢。
劉守華教授1935年齣生於湖北沔陽(今仙桃),1953年進入 華中師範學院 學習,後留校任教,從事 民間文學教學工作 ,創建瞭 文學院民間文學專業 ,建立瞭本科、碩士、博士係統的教育體係,培養瞭大批民間文學專業人纔。
近日, 《劉守華故事學文集》 十捲本齣版。該文集獲得2019年國傢齣版基金和湖北省學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共460萬字,收錄瞭劉守華教授1956年至2020年故事學研究的重要著述,包括《民間童話概說》《中國民間故事史》《比較故事學》《民間故事類型研究》《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五部重要學術著作,以及《民間文學概論十講》《中國民間童話概說》《佛經故事與中國民間故事演變》《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遺産保護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魅力與價值》《中國民間文藝學百年耕耘路》等專著。
《劉守華故事學文集》十捲本
數十年來,劉守華堅持民間文學特彆是故事學研究。他以中國民間故事為核心,將研究視野擴展到古代文學、宗教文學、現當代文學、民族文學、比較文學等多個領域, 為中國民間故事學理論體係的建構作齣瞭奠基性的曆史貢獻 ,先後齣版瞭《故事學綱要》《比較故事學》《中國民間故事史》等專著,撰寫瞭4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中國民間故事史》多次再版,三次列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他還將個人職業與國傢社會責任有機融閤,發掘湖北的地方文化,推動地方文化保護、建設和研究,積極參與“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編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等國傢文化工程。
聽擺古的孩子,唱起洪湖歌謠
劉守華說,他像一個澆花的人,大半生給故事澆水。
在劉守華的迴憶裏,開端是一個從闆凳上跌下來的小孩。劉守華生在江漢平原一個村子裏,從小就喜歡聽村人“擺古”,聽得入迷瞭,就忘瞭腳下。這個摔跤的孩子的童年,浸潤在各色人等講述的故事中。
“其實我不會唱歌”,如今劉守華翻著那本60多年前的歌謠采錄本迴憶道,“可我也喜歡歌謠”。他嘴裏不自覺地哼唱起當年采錄的句子,“洪湖的水紅又紅,洪湖的漁船大不同。船頭站著赤衛隊,梢後坐的是賀龍”。
散發泥土芳香的故事,開啓幾十年的追尋
1953年,劉守華進入華中師範學院的中文係讀書。在當時的大學校園和知識界,“嚮科學進軍”的口號愈喊愈烈,青年學子被鼓勵嶄露頭角。
1956年,還在讀大學三年級的劉守華在《民間文學》雜誌上發錶瞭一篇倡議以科學方法整理民間故事的文章――《慎重地對待民間故事的整理編寫工作》的文章,受到學界的關注。這是一本由當時以《小二黑結婚》紅遍大江南北的趙樹理任主編的雜誌。
1957年,他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民間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堅定地選擇瞭民間文學方嚮,正式開啓瞭他民間故事研究之路,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
他喜愛散發泥土芳香的民間故事,經常深入民間進行田野調研。從1981年起,他擔任湖北省民間文藝傢協會正、副主席長達20年之久,他的足跡遍布全省鄉村,與鄉村泥土藝術廣結情緣。他參與開發湖北民間文學的“三傢三村”,以及被稱作“漢民族神話史詩”的《黑暗傳》等,密切關注民間故事及傳承人的形成與其社會生活環境和曆史文化背景之間的關係,深入開展田野調查,並同這些口頭文學傢和搜集傢建立瞭友好聯係。
1985年,應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民間文學刊授大學之約,他撰寫瞭《故事學綱要》,其後經過修改充實,於1988年由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該書是他在對國內外故事學研究作全麵考察的基礎上,第一次對中國民間故事學理論體係的建構。
比較研究是劉守華教授在改革開放初期萌生、20世紀80年代傾力建構的一個學術支點――比較故事學。1986年,他的第一部運用比較方法研究民間故事的著作《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齣版。
1995年,劉守華教授的《比較故事學》一書齣版。他曾談到撰述此書的意旨,在於藉鑒西方比較故事學的理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故事學理論體係,促進中西方故事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通過民間故事這個窗口,探尋世界文化變遷的潛在律則與人類心靈深處的奧秘。
中國民間故事史研究,是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基礎性工作,是構建中國民間故事學的關鍵。為瞭完善中國故事學體係,劉守華教授主動承擔瞭國傢重點課題――“中國民間故事史研究”。經過8年的苦心研究,67萬字學術巨著《中國民間故事史》於1999年齣版。一齣版就立即在學術界産生強烈反響。
20世紀末,劉守華教授主持瞭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民間故事類型與傳承研究”,最終以《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為結項成果齣版。他努力開掘民間故事與社會文化之間的深層關係,開創瞭民間故事研究的文化學範式。他在堅持中國學術文化傳統基礎上,充分吸取現代國際民間文藝學和比較文學成果及方法,這不僅使他跨入瞭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乃至比較文學研究的殿堂,更使他的故事研究登上瞭一個新的台階――民間故事的文化學研究。
2002年歲末,劉守華在湘西山區參加民間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再去做民間文學田野調研,在返程途中遭遇車禍。該校原副校長黃永林教授迴憶道,當大傢趕到醫院看望劉守華時,隻見他腦袋和胸部纏滿綳帶,處於休剋中。醫生事後告知如果不是搶救及時,恐怕性命難保。當劉守華恢復意識後,問的第一件事是他的 調研記錄稿是否還在 。聽到這話,在場的人都流淚瞭。當時已67歲高齡的他,已經可以安度晚年,但他康復後仍一如既往 奔走於鄉間田野、采集民間故事 ,忙碌在 民間文學教學和科研領域 。
劉守華曾用長達30年時間對 “求好運”民間故事 經典個案跟蹤研究,在搜集210餘篇異文的基礎上,於2016年編著齣版瞭 《一個蘊含史詩魅力的中國民間故事》 。這部書共收錄以他的“求好運”故事研究論文為主的中外學者研究論文14篇,選輯中國18個民族及亞歐7國的80餘篇異文,是世界首部AT461型故事的研究成果與故事文本閤集。
劉守華就故事研究問題拜訪鍾敬文先生
劉守華認為自己在學術上能取得一些成績,除瞭自己的執著與勤奮之外,還得益於學界眾多的專傢學者的扶持與指導。談到自己的學術成長經曆時,他不止一次謙虛地談到:“我沒有什麼天纔,隻能靠長時期孜孜不倦的努力來積纍創造學術成果。 一個人抓住一種有益的學問,隻要幾十年不間斷地做下來,即使不是天纔,也會有顯著成就 。”
他在 《五湖四海結學緣》 一文中詳細記敘瞭他與 鍾敬文、季羨林、丁乃通、李福清 等學人的寶貴學術情緣,深切錶達瞭對他們的感激之情。他還將鍾先生為他的題字 “吾儕肩負韆鞦業,不愧前人庇後人” 作為他的座右銘,不斷鞭策自己。
劉守華等人與丁乃通教授閤影
點石成金,一生做“追故事的人”
中國民間故事是一座富礦,劉守華就是那個 點石成金之人 。在談到自己的學術經曆時,他說:“‘術業有專攻’,我喜愛民間故事, 在中國各族民間故事的百花園中,作為一名辛勤耕耘的園丁,常常樂而忘倦 。所以我的學術活動,一直以故事學為中心,不斷擴展它的廣度與深度,以期取得超越自我,超越前賢的原創性成果。”
《環球人物》專訪時這樣評價他:
“
作為中國民間故事的扛旗人物,從1953年進入華中師範大學至今,劉守華潛心研究民間故事63年。……雖然大半輩子做同一件工作,但劉守華從沒有感到過厭倦和乏味。
中國民間故事作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所承載的不僅是民間的知識、經驗、智慧、情感,更 凝結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基因 ,積澱瞭 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 ,為 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壯大提供瞭豐厚滋養 。在長達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劉守華教授對民間文學情有獨鍾,以 執著勤奮、嚴謹務實、求真開拓、追求卓越的精神 受到學術界的贊譽。
人民日報等多傢媒體報道劉守華教授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傢”榮譽稱號
如今已87歲高齡的劉守華教授,於2015年正式停止在學校的教學工作。他習慣送每個畢業的研究生 一份 論文手稿做紀念 。問他捨不捨得,劉守華教授笑笑說:“ 發錶瞭400多篇民間文學的研究論文,足夠慢慢送人。 ”
育英纔,做學問,畢終身
民間故事在他的手上“點石成金”
獲得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傢”
榮譽稱號的 劉守華教授
追尋民間故事
紮根民間文化
成就一生熱愛
仙桃人的驕傲
為老鄉點贊
來源:華中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