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3:52:58 PM
逍遙津之戰當中,張遼之所以能夠憑藉八百精銳,戰勝孫權的十萬大軍,甚至一直殺到孫權麵前,靠的其實就是曹魏軍隊的勇猛。
在冷兵器時代,因為大傢打仗主要靠肉搏,作戰半徑有限。所以在真正的戰場上,就算是人多的一方,往往也會受戰場地理原因限製,無法全部齣戰。這就導緻在冷兵器時代,如果某一方的軍隊,特彆勇猛和精銳,確實有可能會齣現以弱勝強的戰例。
不過,這裏我們得闢謠一下:所謂的八百打十萬,並不是張遼一個人帶著八百人,在戰場上正麵擊敗瞭孫權麾下的十萬精銳。而是靠著這八百人作為突擊隊,突擊到瞭孫權麵前。此後,孫權得知曹魏軍隊來援,不得不率軍撤退,所以纔留下瞭八百打十萬的傳說。
曆史上真實的逍遙津之戰,其實是這樣的。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敗退迴北方。作為戰勝者的孫權集團,自然想要乘勝追擊。而當時的孫權集團,想要進攻曹操的話,有兩個方嚮最為閤適。一個是江陵地區,一個是閤肥地區。而當時的孫權集團,便選擇瞭兩綫進攻。一路由周瑜統領,進攻江陵。另一路由孫權親自統領,進攻閤肥。
結果,周瑜那邊雖然取得瞭勝利,但孫權這邊,卻久攻不下。而且經過一百多天的圍攻之後,閤肥非但沒有陷落,反倒是等來瞭曹魏這邊的援軍。如此一來,孫權自然也就隻能暫時率軍後撤瞭。
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一次閤肥之戰。
此後近五十年的時間裏,吳國和魏國圍繞著閤肥地區,大戰瞭六次!而那場八百打十萬的閤肥之戰,其實就是第二次閤肥之戰。
第一次閤肥之戰結束後,孫權集團意識到瞭北上的睏難程度。再加上不久之後,東吳的頂梁柱,大都督周瑜病逝。沒有瞭周瑜,孫權集團想要北上就更難瞭。與此同時,劉備則是趁機拿下瞭荊南四郡,並且開始攻略蜀地,迅速成長。曹操也開始掃平涼州,實力進一步提升。
這些變化,都讓孫權集團感受到瞭強大的威脅。所以,在這之後,孫權集團不得不暫時修改瞭戰略,由北上轉為南下。接下來的幾年裏,孫權集團開始嚮南發展,逐漸控製瞭整個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等地。
直到數年之後,隨著曹操徹底平定瞭涼州,完全控製瞭北方。此時的曹操,再一次把目光投嚮瞭南方。於是,公元213年,曹操再次帶領大軍,揮師南下,打算一舉滅瞭孫權。但結果,這一次曹老闆依然沒能成功。因為此時的孫權,比起幾年前赤壁大戰的時候,又強盛瞭幾分。哪怕沒有聯閤劉備,光是靠著自身的力量,再加上長江天險的阻隔,依然可以擋住曹操。
眼見獲勝無望,曹操隻得再次率領大軍返迴。不過,曹操很清楚,一旦他率軍撤退,孫權勢必會再次率軍進攻。尤其是閤肥地區,更是雙方交戰的中心。這個局麵,在第一次閤肥之戰當中,已經上演過一次瞭。
為瞭防止這個局麵再次齣現,曹老闆留下瞭自己麾下最能打的猛將張遼,率兵常駐在閤肥地區。曹老闆也是個狠人,一路摸爬滾打過來,失敗也不是一次兩次瞭。在曹操看來,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多打幾次,總能找到機會,吃下孫權集團。而閤肥地區,則是被曹老闆視作一塊橋頭堡。所以這個地方,是萬萬不能丟的。
第二年,公元214年,曹操又帶兵來瞭一次。但這一次進攻,卻顯得有些虎頭蛇尾。因為在大軍進攻的時候,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謀士荀攸死瞭。荀攸的突然去世,也讓曹老闆有些措手不及,所以僅僅打瞭幾個月之後,就再次撤退瞭。
而這一次,曹操撤退之後,依然還是留下瞭張遼,以及其他幾位猛將,率領七韆精兵,駐守在閤肥地區。
那麼,曹操為什麼會選擇張遼,駐守在閤肥地區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張遼能打。
曆史上真實的張遼,不但個人武力十分強大,本人還是一個統帥型的人物,足可以獨當一麵。曹操手下能人雖然不少,但真正能獨當一麵的人,其實也沒幾個。
原本按照曹操的計劃,第三年估計還會來閤肥這邊進攻。但是第三年的時候,齣瞭一個意外,打亂瞭曹老闆的布置。蜀地那邊,劉備已經徹底做大,徹底控製瞭整個蜀地。一旦劉備控製瞭蜀地,下一步,劉備肯定要嚮漢中方嚮進攻。為瞭防止劉備攻入漢中,曹老闆隻能轉過頭,先去漢中那邊,對付劉備。
於是,公元215年這一年,曹老闆把麾下大部分的精銳,都調到瞭漢中。此時的劉備,也正處於巔峰,雙方很快就展開瞭大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開始後,閤肥這邊的情況,就顯得有些尷尬瞭。要知道,當時曹老闆為瞭阻擊劉備,已經帶去瞭麾下大部分的精銳。所以,閤肥這邊,就隻剩下瞭張遼手裏那七韆精銳。如果閤肥齣瞭問題,曹操其實很難在極短時間內,再次調集重兵前去支援。
對於這一點,孫權集團自然也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久之後,孫權帶上瞭自己所有的傢底,湊瞭整整十萬大軍,並且把當時東吳內部所有能打的猛將,一股腦全都帶去瞭閤肥前綫,希望能夠一戰攻剋閤肥。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閤肥之戰爆發瞭。
第二次閤肥之戰當中,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孫權集團都占盡瞭優勢。對此,鎮守閤肥的張遼,也是心知肚明。不過,據史書記載,曹操在去漢中之前,給張遼送去瞭一個錦囊。大意就是一旦孫權來襲,張遼和另一位將軍李典,要主動率軍齣擊,挫敗孫權軍隊的士氣。
對於曹老闆的囑托,當時很多將軍都感到不解。本來閤肥守軍就不多,如果主動齣擊的話,顯然劣勢更大瞭,但是張遼卻理解瞭曹老闆的意思。首先,孫權集團剛剛抵達,一旦士氣受挫,接下來守城就比較容易守瞭。其次,張遼和李典以前有點過節,不管讓他們誰守城,都容易齣事,反倒是倆人一塊齣擊,勝算更大一些。
按照曹老闆的囑托,張遼在軍中挑選瞭八百精銳,作為敢死隊。第二天清晨,就在孫權這邊還沒起床的時候,張遼便帶人殺瞭齣去,直衝孫權帥帳。
這一衝,就把整個孫權大軍給打懵瞭。
在此之前,孫權集團沒人想過,張遼敢主動齣擊,所以也沒人事先做齣過防守布置。所以,當張遼齣戰之後,很詭異的一幕就齣現瞭:雖然隻有八百人,但張遼卻帶著這支精銳,一路猛打猛衝,直衝孫權帥帳。
被打懵的吳軍,很快也反應瞭過來。在一眾東吳將領的指揮下,迅速形成包圍圈,將這八百人圍睏起來。然而,張遼率領的這支精銳,其勇猛程度卻超乎想象。而且,因為身處絕境的原因,這群人每一個都悍不畏死,反倒是發揮齣瞭極強的作戰能力。
更誇張的是,接下來,張遼不但帶領這支精銳,突破瞭東吳的包圍圈,而且還繼續嚮孫權的位置進攻。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張遼的個人勇武,發揮瞭極大的作用。在衝鋒的過程當中,張遼直接斬殺瞭廬江上甲的將軍陳武。這支廬江上甲,可以理解成是孫權當時身邊的近衛軍。
將軍戰死,孫權身邊的護衛,一下子就亂瞭。所以接下來,張遼也得以繼續帶人衝鋒。據說最近的時候,張遼和孫權隻隔瞭幾百米,差點就直接乾掉瞭孫權。不過,當時孫權躲到瞭一座小山上,身邊的護衛越聚越多,張遼一時也衝不進去,所以隻能開始率軍突圍返迴。
這次突然襲擊,其實並沒有斬殺多少吳軍,但對於吳軍的士氣,卻起到瞭毀滅性的打擊。後世很多人都說,如果當時指揮吳軍的,不是孫權而是孫策,說不定直接就帶著軍隊上去開乾。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幾乎必死無疑。張遼一旦戰死,閤肥的陷落幾乎也就成瞭定數。
但可惜的是,孫權不是孫策,個人武力幾乎等於零。
在這次撤退之後,孫權知道士氣已經被重創,決定暫時率領吳軍,撤退到南淝河的南岸,重整旗鼓再說。然而在吳軍撤退的過程當中,張遼卻再次抓住機會,在吳軍撤退,北岸隻剩下少量軍隊的時候,又來瞭一次突襲。恰好當時孫權就在北岸壓陣,得知張遼再次前來突襲的時候,孫權慌忙逃上船,靠著麾下將軍淩統拼死一戰,這纔從張遼手下逃走。
而孫權離開後,北岸剩餘的吳軍,頓時群龍無首,再無抵抗之力,隻能紛紛投降。於是,靠著兩次突襲,打亂瞭吳軍的布置,張遼竟然奇跡般地戰勝瞭吳軍。因為孫權逃走的時候,是通過逍遙津渡口上船,所以這場戰爭,後世也稱之為‘逍遙津之戰’。
在這之後,孫權雖然撤到瞭淝河南岸,但吳軍士氣已經被重創,閤肥方麵,此時兵精糧足,肯定是打不下來瞭。再加上撤退之後,吳軍內部又發生瞭瘟疫。而且,吳軍進攻失敗後,魏國那邊又會派援軍前來增援。
所以,在僵持瞭十多天之後,孫權隻能正式率兵後撤。曆史上的第二次閤肥之戰,也就此結束瞭。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逍遙津一戰當中,張遼之所以能夠迅速戰勝吳軍,原因其實是多方麵的。首先,張遼選擇在吳軍立足未穩至極,率兵突襲,直接打亂瞭吳軍的部署。其次,張遼本人確實比較猛,可以直接帶兵突襲。第三,吳軍更擅長水戰,對於主動進攻的陸戰,並不算太過擅長。第四,吳國內部的軍事製度,注定吳軍打防守戰的時候,會極為頑強。但進攻的時候,戰鬥力就頗為堪憂。
最重要的是,孫權本人的指揮能力和個人武力,實在是太差。要是換成孫策,逍遙津一戰的結果,絕對會截然不同。
這就是曆史上真實的逍遙津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