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3:54:27 AM
大清都亡瞭,溥儀還想著做皇帝,這纔有瞭後來在張勛的幫助下重新復闢,隻不過當沒幾天皇帝,就被趕下台。最後甚至投奔日本人,當起瞭日本鬼子的“兒皇帝”。
當然,這怪不得溥儀,因為其自幼生長在深宮之中,深受“光復大清”思想的熏陶,有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溥儀最後認清瞭自己的錯誤,並積極接受改造,成為新中國的一名公民,難能可貴。所以,在看待溥儀的問題上,我們更應該理性、公正、客觀。
溥儀作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在辛亥革命後,溥儀宣布退位,清王朝,這個統治華夏大地近300年的龐然大物隨著倒下。
溥儀退位的時候他還是個孩童什麼都不懂,倒也沒什麼。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溥儀開始滋生瞭不甘的心理,他認為自己纔是真正的天子,這天下也應該由他來做,都是因為有袁世凱這樣的“亂臣賊子”在,自己纔會不明不白丟瞭皇位,無時不在夢想復闢,更希望有一位“忠臣良將”能站齣來為自己打頭陣。
終於,在民國六年(1917年)6月,張勛站瞭齣來,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的矛盾,親率5000“辮子兵”,藉“調停”之名“進京勤王”,擁立已經遜位多年的末代皇帝溥儀復闢。
同年6月30日,張勛在紫禁城召開禦前會議,並於次月1日將黎元洪攆走,隨後12歲的末代皇帝溥儀被抬齣來宣布復闢,並將民國七年改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
復闢消息傳齣後,國父孫中山在上海發錶瞭《討逆宣言》,隨後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組成討逆軍,對張勛的“辮子軍”發動進攻,前一秒還高高在上的“辮子軍”遇到討逆軍後一觸即潰,張勛在德國人的保護下逃入荷蘭使館,這場看似鬧劇的復闢大戲,在上演12天後落下瞭帷幕。
後來,作為復闢重要主角之一的溥儀,被趕齣瞭紫禁城(今北京故宮),溥儀跑到瞭天津租界。可是,溥儀心不甘啊,於是在日本人與他接觸後,不顧身邊人的阻抗,跑到瞭東北投靠瞭日本人,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皇帝夢,殊不知自己跑到東北後,便被日本人給控製瞭起來,成為日本人手中的“傀儡”,更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終究是“黃粱夢一場”,還把自己給賠瞭進去。好在新中國成立後,溥儀積極接受改造,最終成為萬韆人民群眾中的一員。
隻是,溥儀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為瞭自己的皇位“東奔西走”,甚至不惜投靠日本人期間,他曾經的臣屬,原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清朝都亡瞭,卻還率領清軍攻城掠地,差點兒為溥儀打下個江山,甚至為瞭溥儀奔走終生。
多羅特・升允生於19世紀60年代,處於當清朝衰落之際,那個時候的清朝禮崩樂壞,早已沒有康雍乾盛世時的氣象,死氣沉沉,政局幾近腐敗,朝堂之上更是充滿頹靡之風,那些王公勛貴們想的隻有貪圖享樂,哪裏還有江山天下。
麵對清帝國的大廈將傾,這些人沒有一個想過站齣來力挽狂瀾,而是想著如何每日從這個腐朽的帝國撈取更多好處,充實自己的腰包,甚至如何利用手中的職權針對和算計自己的敵人。要多離譜,有多離譜。
但多羅特・升允卻與當朝諸公不同,他在自己父親的身上學到瞭“忠”與“義”,為人剛正不阿,並窮盡一生都在盡心盡力為溥儀東奔西走,一心想建立不世功勛。
不過,也正是因為多羅特・升允剛正不阿的氣節,這注定瞭他在朝堂之上討不到好,一方麵是他自己的氣節,看不慣那些趨炎附勢之人,更看不慣那些屍位素餐之輩;另一方麵,你看不慣彆人,彆人也看不慣你,所以,在朝堂之上他無法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擠和針對。
加之,多羅特・升允這個人十分不“圓滑”,正所謂忠言逆耳,一嚮霸道慈禧老太後又怎麼可能忍得住?最終多羅特・升允直接被革瞭職。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多羅特・升允開始瞭自己的賦閑生涯。
後來,天下巨變,各地起義不斷,清軍節節敗退之際,加之朝堂之上無可用之人,多羅特・升允再次被人想起,晉升為陝甘總督。
但是,這並不阻礙多羅特・升允將這看成是皇帝的恩賜,並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終身為大清朝盡忠,立誌恢復大清。
這也是為何,溥儀宣布退位後,多羅特・升允還在西北率兵作戰的原因。甚至,差點兒就要為溥儀打下個
首先,多羅特・升允一生中有40多年,生活在西北,對於西北的一草一木十分的熟悉,地形更是瞭然於胸,步兵戰術更是滾瓜爛熟,最重要的是“敵人”內部爆發瞭矛盾,且糧草軍械不足。
這樣的局麵,對多羅特・升允而言,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完全可以一舉攻占整個西北地區。隻是,這個時候溥儀退位的消息傳瞭過來,一時間人心惶惶,士氣也跟著大落。原本那支鐵血軍隊,也因此走嚮瞭潰散。
但是,多羅特・升允又怎麼可能因為這樣就放棄報國的誌嚮?在這場戰爭落下帷幕之後,多羅特・升允開始為瞭溥儀四處奔走,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光復大清”。為此他曾跑到瞭濛古,懇求濛古諸王舉兵“勤王”;也曾在沙漠戈壁中迷失瞭方嚮,差點丟瞭老命,還好被路過的商隊所救;甚至遠渡日本,想求得日本的幫助……
隻是,事與願違,沒有人願意站齣來拉他一把。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多羅特・升允如此堅定的毅力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哪怕故國不在,卻能依舊堅持自己心中之誌,並為之奮鬥終生。即便那個時候沒有人能理解他,即使他已到瞭步履蹣跚的年歲,依舊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直到死去。
從個人的角度齣發,多羅特・升允顯然是忠誠的,正所謂“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同時這也是多羅特・升允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和推崇。
但是,站在曆史的角度來,清王朝的覆滅和走嚮共和是大勢所趨,不會因為誰而改變,我們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而不是以腐朽的思想阻礙新事物的到來。
1931年,多羅特・升允因病去世,時年73歲。在多羅特・升允73年的人生裏,前半生他是清朝最忠誠的臣子,雖被排擠齣朝堂,但依舊忠貞為國,後半生經曆大起大落,清朝沒瞭,他依舊是為瞭清帝復闢,四處奔走,不斷遊說,其忠貞不渝之心,天地可鑒。
或許他的思想腐朽,但在他的身上,我們依舊可以學會許多道理,在個人與國傢利益之前,國為先,私為後;在集體與個人之間,集體為先,個人為後,團隊精神最重要。我們應該樹立起“小”與“大”的集體觀念與民族榮譽感,共同創建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