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10:12:31 AM
文學藝術的創作往往取材於現實生活,著名作傢劉知俠1961年的時候,以沂濛革命老區的一位樸素卻懷有大愛的普通農婦為創作原型,
寫就瞭短篇小說《紅嫂》。
該小說一經發錶後,迅速在沂濛革命區、在齊魯大地,乃至在全中國都引起瞭強烈的迴響。
此後,
文藝界相繼開始緻敬《紅嫂》這部紅色經典
,1964年,淄博京劇團攜京劇現代戲《紅嫂》進京參加匯演,贏得瞭國傢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一緻好評。
1972年初,中央芭蕾舞團將精心編演的芭蕾舞劇《沂濛頌》推上瞭舞台,初初試演便取得瞭巨大的成功。1975年,《紅嫂》又被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成瞭電影,搬上瞭銀幕,
一時間,全國上下都掀起瞭一股學習沂濛紅嫂的精神浪潮
。
而那位土生土長的沂濛好紅嫂的原型,則
是一位沒上過學、甚至無法開口說話的"啞嫂",她的名字叫明德英
。
齣身苦難貧寒,卻懂得擁軍愛國的樸素道理
1911年,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村的一戶貧苦農傢迎來瞭一個女嬰的降臨,父母給她取名為明德英。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
,即便明德英的父母為一傢老小的口糧而拼盡全力,卻依然要過著吃糠咽菜的生活,因為沒錢,就連2歲的明德英發起瞭高燒都沒錢醫治,十多天後,明德英的燒退瞭,
卻也落得個終身無法開口正常說話的病
。
一轉眼,"啞女"明德英便到瞭婚嫁的年紀,因其傢境的貧寒以及無法正常說話的問題,明德英最終嫁給瞭同樣一窮二白的村民李開田。
為瞭讓兩人有個棲身之地,村民們閤力幫他們蓋起瞭一座低矮簡陋的茅草屋,當地人稱為"團瓢"。
二人婚後,就以幫工和為人傢看守墳地為生。
上個世紀40年代前後,日軍開始大舉侵華,
當日寇的鐵蹄踏入齊魯大地後,百姓們本就貧弱淒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
日軍四處侵略,每到一處都要燒殺搶掠,既殘暴又血腥。為瞭保傢衛國,心係百姓的八路軍戰士們集結起來,扛起鋼槍便奮勇殺敵,誓要與日本侵略者鬥爭到底。
麵對著飽受日軍侵擾的傢鄉,樸實的明德英夫婦也深感無奈與痛楚,他們雖然沒有文化,
可他們心裏清楚:傢鄉不應該被日軍如此糟踐,隻要有機會,一定要為抗日救亡齣一份力,盡一份心!
好紅嫂英勇機智,慷慨用自己的乳汁救活過2位八路軍戰士
1941年初鼕,日寇在沂濛地區進行瞭凶殘血腥的"大掃蕩",駐守在馬牧池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遂陷入瞭日寇的包圍圈。
11月初的一天,一名徐姓八路軍小戰士衝齣瞭日軍的封鎖重圍,身負槍傷的他奔逃到瞭明德英所看管的那片墳地中,跌跌撞撞,體力已經瀕臨耗盡之時。
當時,明德英一邊哄著懷中剛滿周歲的大女兒,一邊四處張望,隻聽見前邊不遠處有人跑過來。明德英仔細觀瞧,發現那是一個身染獻血的八路軍戰士正在被敵人追擊。
明德英沒有多想,馬上衝上前去,將虛弱的小戰士拉進瞭自己傢那低矮的茅草屋內,並用一堆柴草掩蓋住瞭小戰士的身體。
明德英抱著孩子再次站到瞭屋外,正趕上日本兵前來找人,冷靜下來的明德英比比劃劃,日本兵明白瞭眼前的這個村婦是個啞巴,於是就用打手勢的方式詢問明德英有沒有看到一個受傷的八路軍經過。
明德英立刻用手指嚮瞭西山,那幾個日本兵就趕快嚮西邊追去。
眼見日本兵徹底離開後,明德英趕快迴屋查看小戰士的情況,隻見小戰士唇麵蒼白,已經昏迷瞭過去。
明德英放下孩子,拿來布條給小戰士清洗、包紮傷口,昏迷中的小戰士口中直喊著:水……水……,來不及生火燒水的明德英情急之下,便將自己的乳汁一滴滴地滴入瞭小戰士的口中,就這樣,明德英挽救瞭小戰士的性命,
2天後,小戰士便蘇醒瞭過來。
為瞭給虛弱的小戰士補養身體,
明德英和丈夫李開田商量後,將傢裏僅有的2隻雞殺掉,熬製瞭雞湯每天端給小戰士喝
。
又過瞭10多天,小戰士的傷口愈閤得差不多瞭,由於他心係部隊、心係革命,便著急著要迴歸部隊,李開田藉來一頭驢,將小戰士護送到20裏之外的鎮子上,輾轉找到瞭部隊的留守同誌後,纔將小戰士托付給他們,
請他們幫忙聯係八路軍隊伍
。
1943年寒鼕臘月裏的一天,八路軍部隊的小衛生員莊新民與大部隊失散瞭,身穿老百姓服裝的莊新民便隻好混跡在逃難的人群當中
,沒想到卻碰巧遇上瞭李開田。
當天,日軍抓臨時壯丁,莊新民與李開田同時被日寇看中,李開田見莊新民身上有傷卻目光炯炯,便知道瞭這個小夥子應該是個小八路。
為瞭掩護好莊新民,李開田讓莊新民對外以父子相稱,二人在做瞭2周的苦勞力後纔被日軍放迴。
因為辛苦地勞作,導緻莊新民傷口感染化膿,李開田背著發起燒的莊新民迴到瞭自傢的茅草屋。明德英聽丈夫說這是個八路軍小戰士,心中一下子又湧起瞭憐愛之意,
他們藉地瓜、藉細糧,給受傷的莊新民增強營養。
期間,明德英還擔心營養不夠,又將乳汁擠入碗裏給莊新民喝下。
日復一日地精心照料,使得莊新民迅速恢復瞭體力,傷也養得差不多瞭,莊新民便匆匆離開瞭沂南,繼續革命未竟的事業。
莊新民臨齣發前,給善良的明德英夫婦倆鄭重地敬瞭個軍禮,然後將2位恩人的姓名牢牢地記在瞭腦海之中。
解放後,莊新民官至廳局級,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十幾年前的救命之恩
,不僅數次前往沂濛探望明德英夫婦倆,還將李開田接到上海的傢中住過一段時日,兩傢人可謂親如一傢。
英雄紅嫂獲昔日國防部長親題12字的褒奬
隨著文藝界對沂濛紅嫂的多番宣傳和贊揚,全國人民都對明德英的英雄事跡敬服不已,曾任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上將還曾
親赴沂南探望這位英雄紅嫂,並題詞:
濛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這12個飽含深情贊譽的大字,不僅是對像明德英這樣的沂濛紅嫂的褒贊,更是希望沂濛紅色革命精神能夠永續傳承。
迴望抗戰的往昔歲月,無數紅嫂用她們樸素的情懷和溫暖的關愛救助瞭革命戰士、助推瞭革命的成功,
她們是子弟兵們最信賴的親人、最溫暖的大後方
。時至今日,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也依然要懂得一個道理:
不論何時何地,隻有軍民同心戮力,纔是革命勝利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