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4:58:33 PM
根據一些史書的記載,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為瞭權力,做齣瞭很多喪盡天良的事情。
隨著陝西齣土一墓誌,曝光1320年前武則天的禽獸之行!史書果然沒騙人。
深受重視的李弘突然暴斃
唐朝的先聖們估計怎麼都沒有想到,天下,最終會落在一個女人手中。
李弘是唐高宗的兒子,也是被寄予希望最多的一個。
他在從小的時候就是儲君,也深受唐高宗的重視,唐高宗曾經也評價過,李弘非常仁孝,從來都沒有過什麼過失,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那麼他便是將來大唐王朝的繼承者。
據史書記載,李弘早年曾跟郭瑜學習《春鞦左氏傳》,在聽聞瞭楚世子弑君的事情以後,李弘當即就嘆息道:“這種事,臣子不忍聽聞,聖賢的經典應該記載垂範後事的好事情,為何要去記載這樣的事情呢?”
作為老師,郭瑜也給齣瞭自己的答復:“孔子寫下瞭《春鞦》,是要將善惡之事都記載齣來,將善行勸諫大眾,而那些惡行,則用來告誡後世。”
這件事很快傳開瞭,大傢都說太子仁德。
在李弘漸漸長大以後,朝廷為瞭前方的戰事不斷徵兵,若是有逃亡的或者是在規定期限之內沒有到達兵營的,都會被直接處死,除此以外,就連傢庭成員也要去服兵役。
有的時候,人們不是不想去服兵役,而是確實遇上瞭一些倒黴的事情。
比如遇到瞭山賊、劫難、極端氣候,亦或是在參軍的路程中感染瞭時疫,都會造成無法按時到位。
可是,按照當時朝廷的法律可不管這麼多,一律執行最為嚴格的標準。
為此,李弘專門上書進諫,闡明瞭問題,希望能夠修訂法律,以後傢中有士兵逃亡的,也不用受到連坐之罪,一律從輕處理。
麵對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提齣的建議,唐高宗立馬點頭同意。
公元671年,唐高宗去洛陽巡視,命太子監國。
而這個時候,也正好趕上瞭關中地區爆發旱災,災民們在無可奈何之下,也鬧起瞭飢荒。
李弘實在不忍心天下蒼生受此劫難,因此還專門帶領著士兵們前去巡視。
若是發現瞭有吃樹皮充飢的人,他便會命令傢僕給這些災民發放糧食,保證能吃得上飯。
他的善良,不僅是在宮外,同樣也是在宮內。
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的母親蕭淑妃因為得罪瞭武則天,因此一直被幽靜在宮中,那會的女孩到瞭年齡就得嫁人,不然會被人看不起。
可這兩位公主卻一直沒有機會齣宮,更沒有機會物色閤適的對象結婚,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年紀不斷變大。
李弘也非常同情這兩位姐姐的遭遇,親自上書求高宗放過兩個姐姐,高宗也同樣允許瞭。
時隔多年,雖然已經很難看清李弘當時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皇位,可若是按照正常的故事走嚮來看,李弘的皇位,已是唾手可得。
然而,現實的唐朝曆史上卻並沒有李弘這位皇帝,取而代之的,是武則天。
若是說武則天早有野心,那麼李弘就是一塊最大的“絆腳石”。
可是,在675年,李弘隨帝齣行洛陽的時候,在閤璧宮綺雲殿猝然離世,而那一年,李弘也僅僅隻有23歲。
這則消息傳來,滿朝文武全都震驚瞭,因為李弘是唐朝未來的儲君,如此一來,整個國傢的命運都要被改變瞭。
唐高宗非常悲痛,封建王朝傢國一體,唐高宗的悲痛,遠遠超齣一般的喪子之痛。
他追加瞭太子李弘為皇帝,這也是整個唐朝建國以來,第一次有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還從來沒有過先例,可見唐高宗對於李弘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
而且,關於李弘的葬禮,也使用的是“天子禮儀”,唐高宗還寫下瞭一份《睿德記》用以緬懷李弘,碑石就立在陵墓的旁邊。
根據分析,李弘或許能夠成為一個改變唐朝命運的“未來國君”,因此,對於他死亡的真實原因,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其中,有兩種說法至今仍然爭論不休,分彆是“被武則天毒死”和“死於肺結核”。
而且,這兩種說法都有史料能夠查詢,因此纔給後人留下瞭爭論的空間。
比如在《舊唐書・高宗諸子列傳》中的記載:“鹹享二年駕幸東都,留太子京師監國,太子多病庶政皆決於輔弼。”
根據這份資料的記載,當時的李弘因疾病纏身,已經到瞭無法處理政務的情況。
而當時的唐高宗也有詔書,上麵說:皇太子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H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俄遷上賓之駕,謚為孝敬皇帝。
其中的意思也比較明顯,意思是太子的我天性十分仁厚,不過因為患上瞭疾病,加上每天都操勞過度,因此很快就一命嗚呼,不過根據唐高宗的期望和太子過去的成就,還是將他封為“孝敬皇帝”。
也有專傢通過這份詔書的完整版分析齣,李弘自從當上瞭太子之後,就已經感染瞭疾病,不過疾病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無從考證瞭,可是“肺結核”這種疾病,在四年的發展中足以緻命。
而且,順著這個方嚮,也能夠推翻武則天的“作案動機”。
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武則天和太子李弘早已結仇,先不說皇位爭奪戰,從太子上書嫁女的事情開始,雙方恩怨的種子就已經埋下瞭。
不過在《舊唐書》當中,卻並沒有發現母子結怨的跡象,畢竟請嫁二公主是在鹹亨二年事情,而太子薨逝卻要晚個4年的時間,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要間隔四年再去報仇,就有點不太現實瞭,畢竟,這四年也是太子權威光速發展的四年,對於武則天來說,若要復仇,難度隻會越來越大。
還有些專傢提到過,在太子李弘去世的時候,唐高宗也纔僅僅隻有48歲,正值壯年,皇子們也都是成年人,在兩代人都能當政的情況下,武則天就算是要除掉太子,自己也不一定能坐穩皇帝的寶座。
這種說法,確實很有道理,不過,另一派還是覺得,武則天在下一盤“大棋”,而李弘,正是其中的關鍵一步,不得不除。
這在《新唐書・高宗本�o》中也有記載,上麵寫道: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己亥,天後殺皇太子。
就連《唐曆》中也有三處記載,直接將太子李弘嫁公主的事情作為瞭他和武則天結怨的理由,隻不過,在關於死亡的記載中,還是稍微有些不同的。
就在雙方吵得喋喋不休之際,1995年,一處墓穴被挖開,並有墓誌銘齣土,而這個墓誌銘,也佐證瞭史書對於武則天禽獸之舉的描述。
墓誌的記載,令武則天“汗顔”
如今的陝西省是繁榮大唐王朝的“大本營”,在漫長的曆史在中,這裏也齣土瞭大量的文物。
其中,一份《閻莊墓誌》就顯得格外珍貴。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名叫臧振的教授將這份墓誌徵集瞭過來,因為這份墓誌不僅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還同樣具備著文物和藝術價值。
單從上麵的文字來看,便有書法精美、保存完整之感,因此,此墓誌現在已經成為瞭陝西師範大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它對於研究唐朝的曆史乃至整個閻氏傢族的曆史,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而經過臧振本人和學者於賡哲的研究後,他們也同樣認為:太子李弘的死,絕非正常死亡,在墓誌當中,就有佐證。
墓誌的主人閻莊,是太子身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唐朝大臣閻立德的兒子,在此前的日子裏,也跟隨過父親南徵北戰,甚至是遠徵高句麗的時候,都有這對父子的身影,因此,這對“上陣父子兵”的組閤對於當時的朝廷有著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於閻莊很能“打”,因此也被唐高宗派去保護自己的寶貝兒子李弘。
而閻莊最為齣名的職務,便是“太子傢令”、“輕車都尉”之類。
在上元二年,閻莊也去世瞭,年僅52歲。
這一年,也是李弘去世的日子,因此,後來很多人將李弘的死及閻莊的死和武則天掛鈎,畢竟,以這兩位的身份,沒有人還有本事去處理掉他瞭。
而“武則天殺孩子”,在這麼多年的曆史當中,一直是不斷被爭論的。
除瞭李弘,還有另一位死得不明不白的兒子,名為李賢。
李賢因為觸犯瞭母親,因此以“謀逆罪”被貶到瞭外地,後來,朝廷還派齣瞭一位官員去質問他,結果李賢隨後不久便直接自殺瞭。
關於李賢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死的,這麼多年來,一直都眾說紛紜。
再加上武則天當上瞭整個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她本身就充滿著很多傳奇的色彩,人們總是會先入為主,認為她是一個無惡不作、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女人,就連很多史書當中,都覺得武則天是一個能夠隨便殺害孩子的狠毒女人。
因此,在曆史當中,若武則天真的殺害瞭太子李弘,也不算一件奇怪的事情。
《閻莊墓誌》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令人聞風喪膽:豈意彼蒼冥昧,福壽徒欺;積�c俄侵,纏蟻床而遘禍;浮暉溘盡,隨鶴版而俱逝;上元二年從幸東都,其年九月廿一日,遇疾終於河南縣宣風裏第。
而在墓誌的最後,還有這樣的一段話: 劍匣雙瘞,斧墳孤永。
這些描述中,有幾個透露著李弘死因的關鍵詞,比如:蟻床、鶴版、積�c等。
這也足夠推測齣,閻莊的死,並非是一般的疾病,而是和太子李弘的死有關。
“蟻床”的意思,便是病床。
而“積�c”所指的是積勞成疾,可見閻莊的病起源於“憂思之情”。
閻莊是太子傢令,他未來的仕途全都得仰仗於太子,此時高宗體弱多病,而太子李弘卻潛在各種危機當中,這對於閻莊而言,無疑形成瞭一種巨大的打擊。
在673年,閻莊的叔叔閻立本因病而亡,閻氏傢族瞬間失去瞭頂梁柱,也讓閻莊本人失去瞭極為重要的依靠。
674年,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高宗的風眩病不斷加重,已經漸漸發展成不能聽政的程度瞭,在此之後,朝廷中的所有事情幾乎都由武後一個人來料理。
權勢鬥爭,也正是在這個時刻漸漸開始瞭白熱化,太子也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地步當中。
上元元年,蔣王李惲自殺,緊接著到瞭第二年3月,武則天殺掉瞭周王顯妃趙氏。
在這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裏,已經有多人死去,血腥的內鬥,無疑讓閻莊感受到瞭更加深刻的危機,而這種危機感,要遠遠比戰場上來得更為強烈。
此時,太子的擁戴者采取過什麼樣的行動,到現在已經是不得而知,對於這些,史書當中沒有記載,專傢們也很難以猜測。
“劍匣”一詞,最早齣自東晉《拾遺記》當中,錶示對期望得到賞識之意。
這也能看齣:因權勢的鬥爭越來越激烈,皇族接連被殺,連續的打擊,使得閻莊憂思成疾,病中又遇到太子薨逝,最終一病不起。
整個《閻莊墓誌》中所錶達的意思,都是太子捲入瞭權力爭鬥當中,最終的結果,是太子病逝。
結閤墓誌當中的內容,再看《新唐書・宰相世係錶》,就能發現,那裏麵並沒有閻莊的名字,這也許是閻傢迫於武後威名而將其除名的結果。
結閤其他一些史書的記載,太子和閻莊都很有可能被武後給處理掉瞭,更慘的是,閻莊這位立下瞭赫赫功勛的戰將,竟然還在“宰相錶”中被開除瞭。
嗣聖元年駱賓王的《討武��檄文》中,因太子弘身染癆瘵,臨終齣現吐血癥狀,正和下毒的狀況相似,這些,再度加深瞭武後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