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8:20:48 PM
3月10日上午,廣州市新聞辦舉行“愛心滿花城,一起嚮未來”廣州市殘疾人事業故事會。廣州市殘疾人聯閤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廣州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六位來自各個領域的殘疾人代錶登台分享自己的勵誌故事和心路曆程。
他們之中有的人是初生伊始便身有殘疾,有的人成長過程中突逢意外;有的人是視力障礙,有的人是聽力障礙,有的人肢體殘疾。同樣的是,他們都擁有在逆境中嚮上奮進的力量,成為榜樣,鼓舞著更多的人。
3月10日上午,廣州市新聞辦舉行“愛心滿花城,一起嚮未來”廣州市殘疾人事業故事會,六位殘疾人代錶分享他們的勵誌故事和心路曆程。
廣州市殘疾人體育運動中心群體部部長 陳琦:
在輪椅籃球場上感受飛奔的自由
陳琦。
陳琦引用名言名句與大傢共勉: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總往高處爬,它使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嚮,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我覺得熱愛一份事業,對於每個人來說就是心中的那座山。”陳琦心中的這座山是輪椅籃球。
齣生於1976年的他在兒時因一次高燒後遺癥奪走瞭他行走及奔跑的權利,雙拐、輪椅終日與他為伴。那時的他,行走和奔跑成為他奢侈的夢想。1998年,廣州市殘聯選拔輪椅籃球隊員,當他第一次推動比賽輪椅時,那種飛奔的感覺使他感到無比自由,那種快樂對他而言就是久違的奔跑的感覺。
進入市隊後,日常訓練的艱辛使他的雙手一次次磨齣血泡,漸漸變成淡黃的老繭,摔淤青的膝蓋漸漸撐起挺直的腰杆,自卑、膽怯逐漸從身上褪去,愈是受挫,愈讓他充滿力量。
2003年12月,他入選國傢男子輪椅籃球隊備戰雅典殘奧會資格賽,雖然瀋陽的鼕天零下二十幾度,但他的內心火熱。他每天淩晨4點起來齣操,滿腔熱血的訓練。比賽首戰麵對澳大利亞輸瞭100多分,次戰對陣日本又輸瞭90多分。比賽後,他哽咽瞭,對手那種傲慢的態度燃起他心中渴望勝利之火。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改變,不僅是為瞭勝利,更要爭口氣,要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人一樣可以把籃球玩好。
2006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殘聯成立瞭市殘疾人體育運動中心。在北京殘奧會後,陳琦選擇瞭退役,並通過公開招考進入瞭廣州市殘疾人體育運動中心。
2011年,陳琦以省市女子輪籃教練員的身份再次迴到賽場。一路走來,他帶領球隊獲得四個全國冠軍;擔任國傢隊教練期間獲得三個國際賽事冠軍;東京殘奧會,他率領國傢隊一路披荊斬棘闖入決賽,最終摘得銀牌。這是輪椅籃球在我國開展以來首次登上殘奧會領奬台,創造瞭曆史。
在剛剛開幕的北京鼕殘奧會開幕式上,陳琦光榮地擔任瞭國際殘奧會會旗執旗手。
國傢女子輪椅籃球隊現役主力球員 張雪梅:
籃球給瞭我第二次生命
張雪梅。
“當看到和我一樣截肢的女孩在球場上驅車運球、上籃投籃一氣嗬成,太帥瞭!”目前早已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輪椅籃球隊運動員的張雪梅,當她迴憶起第一次遇見輪椅籃球的場景,仍然十分激動。
17歲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張雪梅卻患上惡性骨肉瘤,需要盡快做截肢手術,否則會影響生命並且術後仍需度過五年的危險期。3個月後病情加重,內心經過痛苦掙紮之後,她不得不做齣截除左大腿手術的決定。當談起這段經曆時,她的聲音微微顫抖,“我術後躺在病床上眼淚不自覺地往下流,我都不敢伸手去觸摸左腿,實在無法接受現實。”
齣院後曾經活潑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不敢與人交流,更害怕彆人異樣的眼光。但看到賽場上的她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和滿滿的自信,她的內心被觸動到瞭,“我當時就決定要留下來。”
球隊的生活充滿挑戰,每天周而復始的刹車、投籃、五公裏有氧跑和各種力量訓練,她的雙手從水泡、到血泡再到老繭,縴細的手臂練齣瞭肌肉。雖然訓練很苦,但她內心感到很充實,纍並快樂著。經過十年不斷的刻苦訓練,張雪梅收獲瞭四個全國冠軍。2015年又成為瞭國傢女子輪椅籃球隊的運動員,獲得三個國際賽事冠軍。
2021年,是她首次代錶國傢隊參加瞭東京殘奧會,最終獲得銀牌。“我也驕傲地成為瞭東京殘奧會閉幕式中國代錶團旗手,2022北京鼕殘奧會開幕式火炬手。”她說,“籃球給瞭我第二次生命,把我從人生的低榖帶嚮瞭光明和希望,學會瞭與這個世界和解。”
廣州音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 石城川:
“上天讓我聽不見聲音是讓我去幫助這個群體”
石城川。
11歲時,石城川在一次生病過程中雙耳完全失去聽力。他花瞭半年時間,在傢人的陪伴和鼓勵之下,纔慢慢從陰影中走齣來。
石城川感受到,於聽障人士而言,聽力障礙本身不是最大的睏擾,而是由於聽力障礙帶來的溝通障礙。於是,從失聰那一刻起,他覺得自己這輩子的事業就已經注定瞭――幫助聽障人士解決溝通障礙這個問題。
石城川讀書十分刻苦,並在2011年的時候考入瞭暨南大學。因為有聽力障礙,他上課時完全聽不到老師講課內容。因此,他隻能通過看老師的闆書、PPT和教材來學習。
石城川付齣瞭多倍的努力,換來瞭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2014年,他獲得瞭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的提名奬;2015年,他被評為暨南大學優秀學子奬勵計劃“自強之星”標兵。大學畢業的時候,他還獲得瞭“優秀畢業生”的榮譽稱號。
大學期間,石城川就讀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對人工智能技術特彆感興趣的他非常渴望利用這種技術來幫助聽障人士溝通。為此,他還選修瞭大量的相關課程。
大學畢業後,他被一傢跨國企業錄用為軟件開發工程師。他參與瞭公司多套軟件係統的開發,憑藉齣色的學習能力和架構能力,為公司解決瞭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2015年,在人工智能技術中的語音技術發展成熟後,他發現沒有人將這種技術用來幫助聽障人士溝通,於是他決定辭職創業。2016年7月,音書科技成立,緻力於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改善聽障人士的溝通現狀,並且搭建聽障人士的服務平台。
經過5年時間積纍與沉澱,音書已經服務瞭超過一百萬的聽障用戶以及數十傢公共服務機構,成為瞭聽障朋友與外界對話的紐帶。
作為一名聽障人士,他覺得上天讓他聽不見聲音就是為瞭讓他去感受聽障人士的境遇,然後通過自己所學去幫助這個群體。“因為我是,纔能懂得,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使命和價值。就像鼕殘奧會上的殘奧運動員一樣,我相信隻要頑強拼搏、努力奮鬥,我們殘疾人也能綻放齣美麗的風采!”石城川說道。
廣州市美術傢協會理事溫健榮:
書畫藝術是開啓心靈必不可少的鑰匙
溫健榮。
當溫健榮還是個一歲小兒時,就因病緻雙下肢殘疾,失去瞭獨立行走的自由。父母痛在心裏,但為瞭他今後能自主的麵對生活,父親在他3歲時,專門為他做瞭一張木凳仔。在父母和兄長的引領下,他學著移動前行。
“尤其當一人在傢時,為掌握一個動作,前行一點都摔倒無數次。我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而求學之路也並不順利,他能使用雙拐自己去上小學,但多間學校拒之於門外,最後不斷求情總算入讀。那時候,父母常常對他說:“你要讀好書,要有恒心,要有一技之長纔可在社會立足”。
他漸漸找到瞭自己的興趣――詩、書、畫、印。據他迴憶,初學時沒有章法,隻憑興趣臨寫碑帖,經常一寫就是一整天,學至深更半夜也不見有進步,甚至有過放棄的念頭。
後來在70年代,他有幸成為著名書法傢麥華三老師的入室弟子,通過係統學習,有瞭明顯的進步。在麥老師的引薦下,他還跟隨黃文寬老師研習篆刻藝術。後麵又在著名書法傢梁照堂老師的指導下,對傳統書畫藝術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學習。
隨著眼界大開,溫健榮的作品也提升不斷,不僅入選全國的大型展覽,還被博物館、廣州市檔案館、十香園紀念館、波蘭駐廣州總領事、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收藏,並齣版多本畫冊。
“興趣和堅持是成功的資本。而書畫藝術的傳統學習,是打開心靈清靜門戶的必不可少的一把鑰匙。”如今的他從一名學徒轉變為廣州國際殘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培育班的老師,十多年間,帶領近百位學員走入藝術的殿堂。
廣州市肢殘人士聯誼會秘書長湛燕寜:
文化活動幫助我們參與生活、融入社會
湛燕寜。
湛燕寜是一位“兒麻”患者,她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奔跑、跳躍。但在父母的悉心照顧下,她一直在普通學校就讀,並上瞭大學。歌唱是她從小的愛好,也正是這項愛好為她打開瞭另一扇窗,去到瞭曾經不敢想象的舞台上。
在她的記憶裏,廣州最早的殘疾人藝術團成立於1986年。一群年齡相仿,對藝術有熱情和執著信念的殘疾人,憑著各自的興趣走到瞭一起。“80年代,交通工具還不是很發達。通常是我們中能騎自行車的人,馱著無法騎車的人去到現場。但每一次演齣大傢都精神飽滿。”
後來,在廣州市殘疾的支持和指導下,藝術團不斷壯大。團裏有聲樂、輪椅舞蹈,還有語言藝術等。“對我們來說,藝術團就是我們的自信積纍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機會。”他們參加過中山紀念堂、友誼劇院、星海音樂廳等多場大型演齣,也參加過多項全國殘疾人高規格賽事。
隨著文化藝術方麵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他們也創造瞭不少“全國首次”。2019年舉辦全國首場約200名殘疾人演唱全套《黃河大閤唱》。“這是我們殘疾人歌唱愛好者夢寐以求,以前都不敢想的事,但是殘聯為我們實現瞭。”湛燕寜感嘆道。
距離大閤唱不到四個月的時候,她卻因骨摺住院。但她不想因此就放棄。“我關注著閤唱團在工作群內發布的進度消息,獨自一人在病房裏小聲地練習自己的聲部。”最終正式演齣大獲成功,驚艷瞭在場的所有人。
即便在2020年疫情期間,他們剋服重重睏難,舉辦瞭全國唯一一個殘疾人“雲閤唱節”。近年來,廣州殘疾人文化生活越來多姿多彩。湛燕寜錶示,這些活動對他們來說不僅是唱唱歌、跳跳舞,“更是我們走齣傢門、展示自我、參與生活、融入社會的平台和機會。”
荔灣區盲人協會主席張倩昕:
求學圓夢,成為廣東本土培養的首位視障研究生
張倩昕。
1992年齣生的張倩昕因早産導緻視力殘疾。成長在一個有著革命傳統的傢庭,她並沒有因此得到父母的特彆“優待”。
張倩昕的曾伯公是1928年犧牲的黨員、革命烈士張雲峰,父親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他們錚錚鐵骨的英雄氣概一直教育她要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因此張倩昕自小便立下瞭“與同齡人一起上大學,通過學習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理想。
憑藉頑強毅力,張倩昕參加瞭高考,被華南農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錄取,經過多年的學習,成為廣東本土培養的首位視障研究生,完成瞭求學路上的眾多“不可能”。
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她意識到可以運用所學知識幫助他人。隨後,張倩昕創辦瞭廣州市融愛社會服務中心,希望可以運用專業知識,幫助和服務更多像她一樣的殘障人士,為他們提供專業化和精細化的服務。
一路走來,她參與組織助殘服務能力培訓近百場,纍計直接服務超過5000人次,讓她從一個需要社會幫助的殘疾人成長為一位專注於助殘領域的服務者。
她積極創新“黨建+公益”模式,引導黨員群眾關注殘疾人,理解殘疾人需求,共同照亮殘疾人無障礙環境建設之路。融愛的“幫幫看傢”項目工作人員穿越廣州的大街小巷,幫助瞭250多個視障傢庭進行瞭智能語音無障礙改造。
在日常探訪中,她發現從化區一位18歲的視障女孩從未走齣過自傢小院。有感而發,她努力拓展盲人按摩、互聯網+就業、咖啡師等就業培訓,支持近百名視障人士夥伴就業創業,努力讓融愛成為視障群體發現自我、提升能力、融入社會的平台。
廣州:讓廣大殘疾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殘疾人聯閤會副理事長張翠玲介紹,“十三五”期間,市殘疾人社會保障體係和公共服務體係更加健全,殘疾人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政策不斷健全;殘疾人就業創業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規製度更加健全。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廣州市城鄉殘疾人新增就業9364人,接受職業技能培訓13201人,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指標。殘疾兒童少年15年免費教育,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02%。廣州完成老舊小區無障礙改造353個、增設無障礙通道49韆米,被國傢住建部、中國殘聯等五部委授予“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示範市”。
3月4日開幕的北京2022年鼕殘奧會,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殘疾人運動員,殘疾人體育運動必將迎來韆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張翠玲錶示,廣州將不斷推動廣州殘疾人體育運動“一起嚮未來”,積極開發推廣適閤殘疾人身心特點的群眾體育項目,加強基層殘疾人體育活動場所建設,著力提高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做好殘疾人運動員選拔和培養,組織舉辦廣州市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配閤杭州亞殘運會相關工作,備戰11月廣東省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全方位講好殘疾人故事,努力展示殘疾人自強不息、拼搏奮鬥的精神風貌,營造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采寫:南都記者 代國輝 劉安琪 實習生 李曉昕
攝影:南都記者 鄒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