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1/2022, 8:10:59 PM
2022年,“福澤東方”第七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如約而至。徵稿期間,組委會共推齣十五期《篆刻說》,大賽評委以印材、印人、印學、印史種種為題,品評經典,暢敘雅懷,從論述中映見廣袤浩瀚的印學世界,復原奇峰迭起的印學脈絡,呈現燦若繁星的印學流派。
係列專題推齣後,得到瞭各界的好評,也希望能夠對選手有所啓發。 今天最後一期,特彆推齣大賽評委會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梁章凱先生剖析篆刻藝術中文人的探索與創作的文章,共賞雅韻,傳承風骨。
《篆刻說》呈現的往事匯就今日之氣象,希望如今印人能與時代並肩,也不懼獨行,以刀為筆,篆河山,摘星辰, 距離徵稿截止僅剩十天 ,等候你們的投稿!
梁章凱 LIANG ZHANG KAI
字璋凱,福建福州人。西泠印社理事,西安碑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價格認定專傢,香港西泠學堂專傢顧問、西泠印社美術館顧問,連續七屆擔任“海峽兩岸篆刻大賽"評委。
編著有《吳昌碩金石書畫集》(上.下冊)《齊國古陶文五十品》《鄴城古陶文五十品》《藏傳鐵印五十品》《遺美哉斯石-海內外中國印石精品集》《印史留遺》《藝友齋存名傢印匯》《懷玉印室藏印選》《小林鬥�Q先生遺墨選》《林則徐舊藏飼鶴圖題跋錄》等為代錶的多種專業藝術著作和原拓印譜。
手機逆時針鏇轉90度觀看
山色空濛雨亦奇 梁章凱 作
淺話文人篆刻藝術:
重拾文心 迴歸風雅
梁章凱 / 文
中華文化隱藏在奧妙文字中;
中國篆刻傲然於方寸天地間;
研究印學,撥開文字的層層迷霧抵達中華文化的精神巔峰。
自宋元以來,製印不再是印工的專屬,中國文人與印章結緣,並在這一領域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文人雅士們親自執筆操刀,自書自篆為中國篆刻藝術的發展開闢瞭一個新天地。
中國印章的發展、推廣也恰是得益於中國文人的參與和探索,兩者相互交融,促就瞭中國燦爛而又獨特的篆刻藝術。
平湖葛氏傳樸堂
清末,平湖葛傢“傳樸堂”是一個傢喻戶曉的名字。“傳樸堂”的創立者是葛肇基(1807-1880),其子葛金�R(1837-1890)曾授刑部主事,善書畫,能治印,與趙之謙等名傢多有交流,“傳樸堂”的收藏真正形成規模就是從他而起,其自稱“二十年來,南走閩,北走燕,物色於風塵,遇有賞心,輒不惜傾囊以購”,凡古籍善本、名傢書畫、金石碑帖無不兼收並蓄。
後來隨著葛金�R、葛嗣�希�1867-1935)父子所撰《愛日吟廬書畫錄》的行世,葛傢“傳樸堂”古籍和曆代書畫的收藏已然名震一方。
而當堂號傳到葛嗣�係牧礁齠�子葛昌楹(1893-1963)、葛昌��(1897-1952)兄弟手上之後,在二人“集藏金石,輯梓印譜”的情誌下,乃大力收羅明清名傢篆刻及印譜遂成就瞭“傳樸堂”在近代印學史上的不朽盛名。
傳樸堂自拓印譜
因熱衷金石鑒藏,筆者自踏上收藏道路以來,姻緣聚匯之際經手“傳樸堂”舊藏名傢篆刻並視若珍寶多年來善加守護。
在此,我們以: 吳讓之刻自用五麵印、“硯山丙辰後作”,趙之謙刻“長陵舊學、趙之謙印”雙麵自用印、“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傢”“各見十種一切寶香眾眇華樓閣雲”雙麵印,吳昌碩刻“葛昌楣、蔭梧”對章、“傳樸堂”這些文人篆刻經典,深入剖析,以襄共賞。
吳讓之自用五麵印
印文 :事非經過不知難、吳廷�r印、難進易退學者、觀海者難為水、實事求是 吳讓之 篆
邊款 :讓之先生自作五麵印,今為書徵社兄所得,屬福廠記
吳讓之(1799-1870)所刻自用五麵印,印文分彆為“ 事非經過不知難”“吳廷�r印”“難進易退學者”“觀海者難為水”“實事求是” ,未署本款,現款為王福廠為葛昌楹所署,文曰“讓之先生自作五麵印,今為書徵社兄所得,屬福廠記”。
“吳廷�r”為吳讓之原名,彼時以熙載為字,五十後方以熙載為名,讓之為字,由此,可證此印乃讓翁早期所刻,篆法婉轉流暢,氣息典雅,一派鄧石如的風格。除名字外,這方五麵印的內容幾乎都是自勉警句,吳氏一生的謹慎由此可見!
硯山丙辰後作(附邊款)吳讓之 篆
在吳讓之為汪�]所刻的“硯山丙辰後作”的六字硃文印中,我們可以對吳讓之的這種刀法有直觀的感受。
此印為讓之名作,亦是有故事的作品。由頂款:“完翁舊刻,為人磨去,硯山得石,熙載重鎸”記述中可知,此印為鄧石如舊刻,可惜印麵已被他人磨去,隻剩下“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完廬白翁刻於邗上寓”蕭然猶存。
此石後來為汪�]所得,纔請吳讓之重刻印麵。可以說,這枚印章是鄧派兩位巨擎的“閤作”。讓之此印篆法仍用鄧石如法,綫條圓潤挺拔,轉摺乾脆;若細察印麵,則可看齣下刀不深卻精確細膩,筆畫的起承轉閤清晰可見,由削批而成的綫條富於變化。
印文 :長陵舊學、趙之謙印 趙之謙 篆
邊款 :同治丙寅仲春將作天台之遊,倚裝刻此。
趙之謙(1829-1884)“長陵舊學、趙之謙印”,一硃一白,是同治五年(1866)春,他將往天台山遊玩之際所刻。這方是他三十八歲時的篆刻作品經常用在趙之謙書畫作品上。
白文 “趙之謙印” 四字根據筆劃的多寡而有粗細變化,布局上中宮緊縮,四邊留足,疏密以對角為呼應,雖有漢印之麵,而由“印”字上方部首斜綫的運用可知其意在打破漢印的平正,求得輕鬆之態。
硃文 “長陵舊學” 以圓硃文入印,取勢端正大方,四字的疏密關係同樣以對角為呼應,而綫條的運用更加多變,尤其是大量的橫綫、斜綫與麯綫的組閤變化,都是此印的用心處。可見他對於皖派和漢人的印風已經有瞭成熟的掌控並能有所發揮。
“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傢”“各見十種一切寶香眾眇華樓閣雲”雙麵印(附邊款)趙之謙 篆
趙之謙為葛民丈所刻“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傢”“各見十種一切寶香眾眇華樓閣雲”雙麵多字印,一硃一白,且印麵斑駁殘缺。
白文“西京十四博士今文傢”以三字為一列平均布局,對比強烈的疏密關係完全由筆劃的多寡而自然形成。
邊款則是畫款互配,異體相融且不計漫爛的總體風格,尤其“石屋”二字與白文印、邊款畫與硃文印的形式互相彌補可謂渾然一體。
在邊款中趙之謙說“是印石有剝落,遂改成石屋著書圖,寄意而已,不求工也”,正是創作過程的忠實記錄。日後,他的印風朝著多變的方嚮前進,由此開一代新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葛昌楣(附邊款)吳昌碩 篆
蔭梧(附邊款)吳昌碩 篆
吳昌碩(1844-1927)在所刻“ 葛昌楣、蔭梧”對章 邊款中記載:“甲寅小寒苦鐵”,此乃缶翁七十一歲時為葛昌楹堂兄葛昌楣所刻。
葛昌楣(1886-1964),字詠莪,號蔭梧、雍吾,彆署韜華,室名�|華館、辛夷花館。浙江平湖人。能詩,工書法篆刻,喜鑒藏。著有《蘼蕪紀聞》《�砹�朝碑碣》等。
此對章有唐醉石1949年、1950年邊跋二則,從唐醉石的跋文中可知,此二印乃當年葛昌楣所贈方節廠者,因為方氏當時正在編四冊本《苦鐵印存》,而那時,葛昌楹也已將珍藏四十餘年的吳讓之、趙之謙篆刻名品百餘鈕讓於方氏。
傳樸堂葛氏傢族舊藏金石篆刻的聚散,於此對章中亦可見一斑。
傳樸堂(附邊款)吳昌碩 篆
“傳樸堂”堂號印乃吳昌碩七十五歲(1918)受好友葛昌楹、葛昌��兄弟囑托所作。
吳昌碩晚年親自刻印很少,“傳樸堂”堂號印是吳昌碩的傳世作品中罕見的大尺寸。
其字法樸茂雄渾,用刀大膽潑辣中不失細膩,章法布局注重空間感的營造,充滿大氣雄渾的藝術之美。
因“傳樸堂”承載瞭葛傢幾代人的心血,盛名在外,故而態度嚴謹,神完氣足,氣勢撼人,達到瞭人與書與印俱老的境界,是他藝術成熟時期的扛鼎之作。
傳樸堂 印
這方印章被葛昌楹用在很多重要的地方,印譜上、活動上都能見到蹤跡;拍攝於1939年的照片上,俞人萃、葛昌楹、王福廠、丁仁、高野侯、高絡園幾人圍桌雅集,桌子中間放著的,正是這方“傳樸堂”大印。
這方印章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既是一個顯赫傢族的標誌,也是一個藝術大傢的經典代錶作,還是當時最頂尖的收藏傢與藝術傢互動的曆史見證。
1939年,西泠印社諸君子雅集(攝於上海)
左起:俞人萃(序文)、葛昌楹(書徵)、丁仁(輔之)、王�A(福廠)、高時顯(野侯)高時敷(絡園)。
篆刻,可謂文人之筋骨,可以看作中國文人立世的精神抱負與傲然風骨。鑒藏文人印章,保存研究其厚重的藝術與人文價值,也算是重拾文心,迴歸風雅。
“福澤東方”
第七屆海峽兩岸中青年篆刻大賽
組織單位
ORGANIZATIONAL UNITS
主辦單位
西泠印社
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閤會
福州市委宣傳部
福州市委統戰部
福建博物院
福建省民間文藝傢協會
中國民協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福州廣播電視台
承辦單位
文化生活報社
福州台江國投集團
東方石藝城
協辦單位
台灣印社
台灣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
台灣友生昌藝術空間
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
終南印社
浙派篆刻藝術研究院
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會
福建省書法傢協會
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
中國壽山石館
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
福州市清卿薄意藝術研究院
福州市跡德大漆
(排名不分先後)
作品徵集
COLLECTION OF WORKS
(一)參賽對象
18―55周歲海峽兩岸篆刻愛好者。
(二)作品要求
每位參賽者報送 4―8 方參賽作品(隻需印稿),形式風格不限,提倡與鼓勵作品風格多樣化,其中2方印文為: “福澤東方”與“緻廣大盡精微” (這兩方需附邊款)。
參賽作品印屏一式二份(無需裝裱),自行設計粘貼在 69×46cm(竪式) 的宣紙上並題簽(注:所有投稿作品不退稿)。 參賽需提交電子檔報名錶(內附:作者簡介200字、地址、電話、身份證復印件等)請發至郵箱:wenhshb@163.com。
詳細參賽規則和報名電子錶格可登錄163郵箱
賬號:wenhuashb@163.com
密碼:wenhuashb+
或《文化生活報》微信公眾號下載。
(三)作品待遇
1.本次篆刻大賽不收取評選費、參展費。
2. 本屆大賽的金奬可作為申請加入西泠印社的條件之一。
3. 優秀作品將集中展齣,之後赴台灣、西安等地巡展。入展者將獲頒參展證書,並獲贈此次獲奬作品集兩冊。
4. 組委會組織專傢學者對作品進行評選,凡涉嫌抄襲、侵權等不誠信行為的,一律取消參賽資格,所産生的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負。
5. 主辦單位對展齣作品有研究、攝影、錄像、齣版、文創開發及宣傳的權利。獲奬作品其中一方印章,由主辦方收藏交流。
(四)關於評奬
1.專傢組名單
總顧問:
韓天衡
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名譽院長
西泠印社副社長
主 任:
梁章凱
西泠印社理事
評審組成員 (按年齡排序)
陳 達
福州市清卿薄意藝術研究院院長
陳宏勉
台灣印社社長
蔡照波
西泠印社社員
蔣敏雪
台灣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常務理事
傅永強
西泠印社社員
冷 旭
遼寜美術館館長
魏 傑
終南印社社長
岐 嶇
西泠印社社員
方鬆峰
福建省書法傢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桑建華
西泠印社理事
張煒羽
西泠印社理事
葉林心
西泠印社社員
評論組成員 (按年齡排序)
盧為峰
福建省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
黃映愷
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韓迴之
西泠印社社員
硃 琪
西泠印社社員
2.大賽奬項
創新探索奬 / 2名
由總顧問韓天衡為獲奬者作品題簽+獲奬證書
金奬 / 3名
每人奬勵10000元(稅前)+獲奬證書;同時可作為申請加入西泠印社的條件之一。
銀奬 / 10名
每人奬勵5000元(稅前)+獲奬證書
銅奬 / 20名
每人奬勵2000元(稅前)+獲奬證書
徵集時間
SOLICITATION TIME
2022年4月7日――5月31日
以收到地郵戳為準
收稿地址
ABSTRACT THE ADDRESS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16號文化生活報
郵 編:350001
聯係電話:18060824057
0591-87319861
聯 係 人:汪先生
凡送作品參評、參展作者,應視為已確認並遵守徵稿啓事的各項規定。本次展覽與大賽最終解釋權歸主辦方。
掃描或識彆二維碼
下載報名錶
―END―
文化生活報社齣品
國內統一刊號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